廖福树简历

廖福树(1907-2002),广东惠州人,杰出的音乐理论家、诗人、翻译家。我跟我的父亲,一位前清朝的老学者学习古代汉语,跟我的哥哥朱庆(廖)和德国嫂子华丽丝学习德语和钢琴。本人1922就读于广州英语学院,1926转入广东法官学校。到了上海,师从音乐教授舍甫错夫学习大提琴。1930以来,在《乐毅季刊》和《大公报》发表过音乐方面的文章。抗战时期致力于德奥文学的翻译。曾任教于上海民族音乐学院和南京民族音乐学院。之后,他搬到北京,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他教中国文学,音乐欣赏,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历代乐理选读。教书育人,死在这里。著有《中国文学初赏》、《中国古代音乐史》、《词札记》、《萧传》、《乐园谈未来》等。,他的译作有《阴谋与爱情》、《瓦格纳音乐论》、《西方音乐发展史纲要》等。

1935《北洋大学校歌》为纪念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建校四十周年而作,廖福树作词。这首校歌被天津大学继承,一直传唱至今。其中“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就地改造中国”的歌词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学生。由黄自作曲、廖福树作词的儿歌《西风之语》更是脍炙人口,被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传唱。

革命者带笔参军。音乐家写出优雅的文字。

廖福树,原名尚义,笔名聚福,曾用名李益。秀水湖畔,惠城区桥西,的弟弟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受其兄进步思想的影响,廖福树于1926年进入广东法官学校,与少爷并肩为革命奔走。他在1927年参加了广州起义,并和他的兄弟一起去了上海,帮助年轻的主人创办了杂志《乐毅》。1930年被小聘请到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工作,并兼任外国语学校德语教师。65438-0934,上海音乐学院校长办公室秘书。当时的校长小尤美先生对廖福树的音乐生涯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廖福书拿着笔参军,从上海到广东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40年,国民党制造分裂,时任军官的廖福书毅然离职,出任欧亚航空专员;1943年,从曲江迁居桂林,得到革命老战士刘亚子的赏识,担任“南明史编纂委员会”秘书,参与编写。65438年到0946年,廖福树是南京国立音乐学院的教授,为生活学习条件恶劣的少年班学生奔波,在黎明前的黑暗时刻迎来了新中国成立的曙光。中央音乐学院成立后,廖福树被聘为教授,后调到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