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能看到法国的外国军团吗?

看你的自我描述。

只有四级并且不会说法语,身体状况良好,按惯例算是一般体质。

新手,从来没有。

当雇佣兵不是那么容易的,法国军队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虽然他们喜欢招中国人,但那只是因为中国人听话,指挥方便,而不是因为他们对人一视同仁。

——————————————————————

附:

法国“外籍军团”中的中国士兵

——新华网2006.6.15

中国人参加法国“外籍军团”的历史无从考证。目前,人们普遍认为,自从1972年一名香港华人入选法国“外籍军团”后,法国华人社会掀起了一股“外籍军团热”。

据统计,目前仍有200多名中国人在军团服役,而在法国的外籍军团中国老兵约有560人。由于旅法华侨华人中有近一半原籍是浙江温州,因此法国“外籍军团”的现役或退役中国军人主要来自温州。

外籍军团对士兵的挑选要求非常严格。虽然每年都有数万人从世界各地申请加入军团,但经过严格的选拔审查,淘汰率高达95%,只有少数人能戴上军团的白色贝雷帽。

外军军团中有很多中国坦克兵,就是因为考核优秀而获得“主动选择权”。

中国军人唯一的遗憾是,法国“外籍军团”虽然名为“外籍”,但中上层军官大多是自己军校毕业的法国人。虽然华人在这支军队中表现突出,但他们很难晋升到更高的职位。但无论如何,中国军团的很多成员因为加入军团而成长得更快,也很好地融入了法国社会。所以,大部分都不后悔这段经历。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其中的三种:

张明君:不吃米饭是最难受的。

加入“法国外籍军团”的华人大多以更好地融入法国社会为目的,所以在第一份征兵合同5年到期时,他们会选择离开军团。然而,目前在巴黎诺朗征兵站担任征兵指导员的张明君是个例外。他把当兵视为一生的事业。

张明君1979年出生于浙江温州,1992年移民法国与父母团聚。在当地中学读书时,他认识了一位外籍军团的老兵,于是萌生了加入军团的想法。

1997年4月20日,18生日那天,张明君来到诺让招募站。经过严格的体格检查和素质测试,他被送到军团总部奥巴格涅和卡斯特尔斯兵营进行为期4个月的基础训练,随后踏上了漫长的军旅征程。

张明君永远不会忘记这四个月的基础训练经历,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完成了从一个普通公民到职业军人的转变。在军营里,他不仅要学习队列、枪械知识、作战知识等必修军事课程,还要进一步学习法语。

训练结束后,张明君和他的战友们参加了各种科目的考试,并参加了为期两天的紧急行军。在考试和行军的过程中,一些军事能力差的学员被淘汰,但张明君顺利到达目的地与老军团成员见面,最终如愿以偿戴上了白色贝雷帽,成为外籍军团的正式成员。

在评估中名列前茅,张明君选择了他最喜欢的武器工程师。不久,他被分配到隶属于法国第六装甲旅的第六工程兵团,位于法国南部图卢兹附近的洛丹。在那里,他呆了四年半。其间,张明君在1999科索沃战争期间来到前南斯拉夫执行排雷任务,在那里待了4个月。

2001年末,张明君第一份职业军人合同到期。这时巴黎的诺让征兵站需要一个既懂法语又懂汉语的教官,于是他被调到了巴黎。在此期间,张明君通过8个月的训练成功从下士晋升为中士。

现在,张明君已经结婚,有权住在军营外的住宅里,过正常的生活。不同的是,他每天必须在7: 30前到营房报到。张明君感到非常满意。他说,当兵对他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职业选择,实际收入高于普通人。

回顾自己的军人生涯,张明君认为中国军人在参军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语言不通,最不能忍受的是经常吃不上饭。作为一名新兵教官,看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军人成功进入外籍军团,他常常会感到由衷的自豪。

余三明:美军也怕三分。

法国‘外籍兵团’退休中国同志协会会长俞三明的经历无疑是传奇的。作为法国外籍军团中第一个驾驶坦克的中国军人,他的事迹鼓励了很多中国年轻人面对艰苦环境自强不息。

俞三明祖籍浙江温州,1965出生于福建。他从荷兰来到法国定居1985。

1986他听说法国有一支神奇的军队叫外籍军团,于是主动报名。因为体格健壮,他顺利被录取,很快参加了为期四个月的选拔训练。虽然不懂法语,但凭着中国人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他不仅经受住了残酷甚至非人的训练,而且在军事、体能、枪械性能等各方面都名列前茅。根据外籍军团的相关规定,余三明可以自由选择兵种,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己心仪已久的坦克兵。他所在的部队是著名的法国第一外国装甲团,从编制上来说属于法国第六机械化部队。

余三明最早驻扎在法国南部的奥兰治,驻扎期间接受了更严格的军事训练。其间,他所在的部队多次参加大规模多国联合军事演习,其中他首次参加的在意大利西西里岛附近海域举行的军事演习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也让他对法国的“外籍军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余三明回忆说,演习中法军的主要伙伴除了意大利军队外,还有美国的一支超级航母舰队。当他第一次从军舰的船舱里走出来,看到庞大的美军航母战斗群时,他心中蹦出的第一个念头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真的要开始了吗?”

余三明后来承认,当时真的被美军的气势冲昏了头脑,认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成员一定是狂妄自大。事实上,在法国“外籍军团”官兵面前,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成员非但没有傲慢,反而见到他们时毕恭毕敬,甚至还退让了三分。法国外籍军团的老兵自豪地告诉余三明,其实美国海军陆战队“也怕法国外籍军团”,因为后者是比他们更“神奇”的力量。

余三明随后被派往中非、吉布提、埃塞俄比亚等国,数次与战火擦肩而过。因为业务能力过硬,于三明实现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退役前做过一段时间坦克教练。

陈建:退役后再创辉煌。

中国外籍军团的士兵,当兵的时候是威严的,有力量的。他们退伍后如何谋生?和大部分旅法华侨一样,目前大部分从事餐饮或餐饮相关行业,很多都成为了中餐馆老板。法国“外国兵团”老同志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建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陈建祖出生于浙江乐清,曾在中国海军航空兵服役。1990年,陈建来到巴黎,因为他投奔了在法国定居的哥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地铁里发现了一张介绍法国“外籍军团”的海报。出于对军队的热爱,也为了更好地融入法国社会,他毅然决定加入“外籍军团”。得益于之前的从军经历,陈建终于在1991戴上了“外籍军团”的白色贝雷帽。

作为法国“外籍军团”的一员,陈建曾于1993和1995两次被派往前南斯拉夫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在长达数月的维和行动中,陈建几乎寸步不离自己的枪支和防弹衣,随时监控交战双方是否使用了联合国禁止的强火力武器。陈建护送红十字会车队并监督囚犯交换。他所在的部队发生了坦克抢劫事件,他驻扎的山头也遭到了当地军队的袭击。

眨眼五年过去了,陈建不情愿地离开了外籍军团。因为在部队是坦克兵,陈建在1996复员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中国服装厂当司机。不久,他自己开了一家服装加工厂。每当回忆起这一选择,陈建总是自豪地指出,作为一名老兵,他有权享受法国国防部提供的一年高额失业费,但他更愿意通过努力工作养活自己,以表明中国人不想“揩法国政府的油”。

服装加工厂的生意并不成功,陈建失去了他当兵期间的所有积蓄。从65438年到0997年,他和妻子借了20多万法郎,创办了一家中餐馆,取名“新亚餐馆”,在一个新的领域展开了又一场漫长而艰苦的“生存战”。陈建常说,子弹已经射出去了,世界上还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新雅餐厅的名气越来越大,生意也逐渐红火起来,成为Rue-Malmaison的“明星餐厅”之一。

当然,陈建与外籍军团的关系帮助他在法国站稳了脚跟。走进新雅餐厅,一张陈建与外籍军团重要将领——利多将军、卡伦将军,以及前马莱迈森市市长博梅尔(法国历史上最年长的市长)的巨幅合影映入眼帘。餐饮业蒸蒸日上,但陈建并不满足于此。目前,陈建正准备与朋友合伙成立一家投资公司,并积极筹备开设连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