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流传至今。有哪些不同的版本?有哪些广为流传的?谁是著名的艺术家?(不要全部回答))

《聊斋志异》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作品。书中有491篇短篇小说。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聊斋志异》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它成功塑造了许多艺术典范,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奇幻,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还有相关的同名电视剧和电影。

《聊斋志异》的版本很多,现存的主要有:

手稿(解放初发现,影印出版)有一半是作者的修订版,从中可以看出一些原著的特点。可惜现在只剩下203篇手稿(不包括《猪女龙》的再版),大概是原著的一半。在手稿中,有作者记录的王石的评论。

乾隆十六年(1752),(化名)根据《济南朱庙春亭记本》所记笔记本,用于抄录《聊斋志异》。这本书有12卷,有488个书名,但有14个书名没有书名,实际有474篇文章。这本书还附有王石的评论。

与朱学斋手稿同时存在的还有另一种24卷手稿《聊斋志异》(1963年发现,影印出版)。它的手稿应该是作者的另一部手稿,并参考其他手稿进行了校对和复核。本书共474篇(桂王□和寄生附件合为一篇)。这是迄今为止我们见到的最完整的两部早期手稿,对《聊斋志异》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现存最早的《聊斋志异》刻本是乾隆三十一年(1766)刻于赵奇的清客亭本。他的“文字”和“例子”描述了手稿的来源和雕刻师所做的工作。有16卷,431篇。虽然内容不全,但重要章节已收录。对其文字的修改也有可取之处。

清可亭版本出来后,通书也相应重印。这个版本还有几本内容不同的书。一种是内容不全,即10多条,比一般赵版少40多条。一是书有包的《刻书年谱》和《行邮局桥陈》;还有一种书是没有“编年史”和书卡的。本版还附有王世贞的评论,部分文章末尾附有一些附录。次年,乾隆三十二年(1767),又出版了《王》一版。这是一本有18卷,26章,270多篇文章的文集。此外,还有一部书局的画册,其特点是在赵附录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相关的附录。至于其他版本,如乾隆三十二年李世贤福建刻本、光绪七年(1881)韶州精舍书局刻本、孝义乔杉选本,其文字大同小异。

《聊斋志异》的注释版受到吕占恩和何茵的欢迎。陆铸原本是单刻,有道光五年(1825)刻。道光二十三年(1843),广东五云楼刻本开始将陆注与知易原作相结合,后来又有宋斋和书局的绘图。他注释了道光十九年(1839)花木常青馆刻本,光绪七年(1881)韶州精舍书社注释合订本。两种注释,标明典故和解释词义,非常方便读者阅读《聊斋志异》。但陆的注释更细致、谨慎,错误较少;何的注释过于复杂,错误较多。

对《聊斋志异》的评论最早是由王石提出的。虽然王的评论很简短,但有时也很准确。出版后被刻成册,有冯振鸾、何寿祺、单明伦的评论。各路学者的评论,或阐明作者意志,或评论写作方法,或考证谣言异同,都充满了参考价值。但是,它的迂腐执着是不可避免的。

《聊斋志异》仍有各种各样的拾遗本。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室出版了张佑赫主编的《聊斋志异》注释本,编为12卷,共491篇(含“有”和补遗,均属正文,不算一篇),加上9个附录,比现行版本多了近70倍。《聊斋志异》清代刻本注释

有朋友从内地买了一本上海文学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蒲松龄《聊斋志异》,上面有清代著名画家朱祥林生前所画的彩色画像,画像门楣上有蒲松龄在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九月亲笔题字。碑文和后记的字迹与手稿一致,证明此手稿确为蒲所写。

200多年来,《聊斋志异》一直广为流传。版本虽多,但据《济南朱庙春亭抄本》记载,是以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午)张在历城抄的书为准。这就是著名的《聊斋志异》。而雍正时期制作的《典春亭》手稿早已失传。那么溥的手稿到底是什么面目呢?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

这份手稿是上世纪40年代末辽宁省西丰县农民蒲文山出示的,在文化界引起轰动。蒲文山年过半百,是蒲松龄的第九个孙子。虽然是个农民,但他温柔敦厚。笔者曾经有机会认识他,听他讲过蒲家收藏这份手稿的故事。

原来,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最后一稿抄好后,告诉后人要世世代代珍惜,不可遗失。蒲松龄的第七孙蒲任杰(即蒲文山的祖父),清朝光绪年间在奉天(沈阳)工作,举家从山东淄川县(今淄博)迁至沈阳。民国初年,蒲之子在西丰县做官,后迁居西丰。据蒲文山介绍,这部手稿原本由四封八卷组成,现存的四卷只是前一两封。还有三四封(也就是后半部分)是光绪年间盛京守备大臣益克堂和借来带到北京的。

本来溥家是有家规的,他对祖传墨书保密。那么,为什么后半部手稿会借给卫戍大臣呢?也许溥杰人被伊拉克的力量吓得不敢借钱给它。一月看了两封信的前半部分,还回来后又借了后半部分。后来伊拉克如期还了上半场,所以成功借到了下半场。不料易于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三月病逝。然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许多公私财宝被洗劫一空。据悉,后半部此时被外国人掠夺,流放国外。康德伪满洲国第八年(1941),《盛京时报》引用了一则德国新闻:“一些《聊斋志异》手稿在柏林博物馆。”如果消息属实,两种情况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