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幽州城楼

解释:

幽州台:济北楼,又名秋吉、烟台,是传说中燕昭王为广纳贤才而建的黄金台。幽州,唐代古燕国的都城,位于北京西南的大兴县。

古人:指古代的智者和圣贤,如燕昭王和乐毅。这句话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相遇、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

新人:指后世的智者、先贤。这句话表现了诗人对生命有限,看不到“来者”的无限伤感。

悠悠:长此以往看起来没完没了。

朱楚然:一脸悲伤。

鼻烟:眼泪。

翻译1:

没有见过前代的圣贤,后世的贤明之主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无限的宇宙,深感人生苦短,独自哀恸,泪流满面!

翻译2:

回顾历史,我错过了呼唤那些渴求智慧的古代刚烈领主;展望未来,更担心生不出开明君主。

当我想到每一天的广阔和永恒时,我感叹生命的短暂和渺小。怎么才能不担心,泪流满面?

欣赏1:

幽州城楼上的一首短诗,因其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无能、孤独和厌倦之情,并以其充满活力和感染力的语言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位具有政治知识和才能的学者。他直言不讳,敢于抗议。他经常批评武侯王朝的许多弊端,不为武则天所采纳,曾因“叛党”入狱。他的政治抱负没能实现,反而受到了打击,这让他非常沮丧。

武则天万岁元年(696),契丹李敬业、孙万荣攻取颍州。武则天任命武攸嗣率军征服,陈子昂在武攸嗣幕府任参谋,随同出征。吴做事鲁莽,缺乏谋略。第二年,战败迫在眉睫。要求派一万人作先锋去攻打敌人,但是吴拒绝了。后来,陈子昂又找武进谈话,但武进不听,反而把他降为中士。诗人屡遭挫折,眼见报国之志破灭,于是登上济北楼(即幽州台,今北京),写出了《幽州城楼上》、《秋吉访古赠卢居士藏诗七首》等诗篇。

“在我之前,过去的时代在哪里?在我身后,未来的世代在哪里?."这里的古人指的是古代能够善待贤下士的贤明君主。《秋吉访古藏陆居士》和《幽州城楼上》是同时期的作品,其内容有可借鉴之处。七首诗,秋吉访古,对战国时期燕昭王对乐毅的礼遇,郭琨和燕太子丹对田光的礼遇表示无限钦佩。但像燕昭王这样,前代先贤已不可见,后世先贤也来不及见,实在不合时宜;当我登上舞台,远眺,我看到的是浩瀚的宇宙,永恒不变。我不禁感到孤独,我的悲伤由此而来,我泪流满面。这篇文章以慷慨悲凉的笔调,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处境和孤独苦闷的心情。这种悲伤往往是旧社会很多没有才华的人共有的,所以获得了广泛的共鸣。

这篇文章在艺术表达上也很优秀。后两句俯仰今昔,写的时间长;第三句是登楼远眺,写空间广阔。在广阔的背景中,第四句描写了诗人孤独、寂寞、悲伤、压抑的情绪,相互辉映,特别感人。读这首诗,我们会深深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仿佛一幅辽阔宽广的北元野画卷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而在这幅画卷的前面,矗立着一个诗人的形象,他雄心勃勃,却又因为无力报效国家而感到孤独和悲哀,所以他深深地激动着。

欣赏二:

这是元年(697),幽州诗人随建安出使契丹时所作的著名抒情诗。由于吴友仪军事无能,战争刚结束,先锋王晓杰等人全军覆没。为了挽救危机,陈子昂要求以冒险的方式破敌,做国家的先行者。结果他得不到吴友仪的支持,反而被降职,忠臣,弃子,他是个敬神的。当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时,他环顾四周,大地无边,天空炽烈,壮怀激烈。历史从古到今的兴亡之痛涌上心头,生成写了这样一首诗,充满了情感和活力。这首诗虽然只有寥寥四句,但还是用了《楚辞》中的诗句:“唯有天地之无穷,悼命之长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强烈的生命体验感受,陈子昂用质朴而苍劲的语言深刻揭示了封建时代普遍存在的一个尖锐而严肃的主题,即生命有限而宇宙无穷,岁月易逝而难成。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成就的人来说,是多么的不堪!黄说:“胸中有千古,眼底无一人。古今诗人很多,从来没有过这种事。这22个字真的能让你哭。”(《唐诗快报》卷二)

欣赏三:

看过这首诗的人都觉得好,但不好说哪里好。写这篇文章之前犹豫了很久。常用的分析诗歌的招数,如情景交融,比喻拟人,对这首诗都没用。它的语言是如此枯萎,它的立意是如此直白,它的表达是如此简单。感情涌出,这使陈子昂忘记了雕刻和装饰。两句五言两句骚体就这么直白地喊出来,却成了千古绝唱。秘诀是什么?

先说我读这首诗的感受。欣赏是以感受为基础的,没有真实的感受就没有艺术欣赏。所以,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再去探寻作者的意图,是一种艺术欣赏的方式,每当我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我总会看到一个诗人的形象,他像石雕一样孤独地站在幽州平台上。那种精神,那种眼神,有点像屈原,又有点像李白。优雅中有一点骄傲,愤怒中有一点悲伤。他的眼睛深邃而惆怅,凝视着无尽的远方。他为自己的不幸而苦恼,为一个哲学问题而困惑。这是陈子昂。然后,他的喊声在我耳边响起:“在我之前,那些逝去的时代在哪里?在我身后,未来的世代在哪里?..."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具有悲剧性格的抒情主人公,他的委屈,他的悲愤,他心中的波澜,都是如此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陈子昂是在大一统的唐朝建立后成长起来的一位知识分子。他雄心勃勃,才华横溢,梦想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二十四岁为秀才,名灵台正字。此后,他多次撰文谈时政,提出许多真知灼见,但因“说话直来直去”而无用武之地,并一度因涉嫌“反党”被捕入狱。公元696年,契丹攻陷颍州,吴友宜外出乞讨,陈子昂随军出征,任参谋。第二年,军队去杨洋钓鱼,罢工者屡遭挫败,震惊三军。陈子昂挺身而出,直言进谏,并请求率领万人为先导,但吴友宜拒绝了。又有一天,他提出抗议,言辞非常精辟。他又被拒绝了,被降为中士。急于为国效力的陈子昂充满了悲伤和愤怒。一天,他登上了秋吉(幽州台)。这附近有许多燕国的历史遗迹,激起了诗人对燕国历史的回忆,尤其是下士燕昭王的故事,深深打动了他的心,所以他写下了“关于秋吉的七首诗”。然后,“流着泪”,我唱了这首歌“在幽州城楼上”。在这首歌里,诗人说:那些古代的智者、圣贤,早已逝去,只留下一些历史的痕迹和轶事,供人凭吊和追忆,再也见不到了。就算以后有这样的英雄,我也赶不上(如今如此平庸之辈,如尘芥,是否值得一提)。战国以来,天地尚且如此,寿命如此之长。相比之下,人的生命太短暂了!如果你的志向来不及实现,你的才华来不及施展,你就会匆匆死去。想到这里,怎么能不流泪呢?诗人的孤独和悲伤是由压制人才的封建社会造成的。他饱含泪水的诗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

但这首诗更有普遍意义,更有启迪意义。“古人”和“来者”不一定局限于燕昭王和乐毅,也可以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前人”和“后人”。“在我之前,过去的时代在哪里?在我身后,未来的世代在哪里?."这是一种人生苦短的感觉。古往今来,诗人不禁感慨人生的短暂。天地漫长,人生匆匆,短短几十年如一眨眼,转眼即逝。这种情怀唱法不仅能及时引出吃喝跳舞的颓废想法,还能引出加倍努力的雄心壮志。从古至今,有多少仁人志士没有因为觉得人生短暂而消沉,反而更加精神焕发,让自己有限的生命近乎无限。正是因为这种积极的态度,陈子昂“流下了眼泪”。正因为在悲伤的深层,有一种积极争取有所作为的英雄主义意识,所以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幽州城楼上》在艺术上也不无可说之处。赢得诗歌有不同的方法。有的以文字取胜,有的以韵味取胜,有的以意境取胜,有的以气势取胜...赢的方式不同,欣赏的角度不同。这首诗以纯粹的气势取胜,诗中有余波的气息回荡,饱含着对生命的深情和博大的历史情怀,以不可抗拒的气势释放出来,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如果我们能游泳并反复背诵,我们自然能感受到它的雄伟气势,享受艺术。

曾称赞好友东方秋的《孤佟赋》,说它“充满骨气,充满坎坷,明亮有才,与金”(《竹简·序》)用这些话来评论陈子昂的《幽州城楼记》也是恰当的。陈子昂和初唐四杰不满于自梁晨以来盛行的宫体诗,都试图开创一种新的诗风。四大宗师的方式是改造它,试图从宫中改造出一种新的诗歌。陈子昂干脆抛弃了它,直接继承了建安的传统。所以他拒绝堆砌文字,也不太注重二元性和气质,而是追求一种豪爽悲壮的风格。《幽州城楼上》是体现陈子昂诗学思想的成功之作。像这样的诗歌在初唐是非常少见的。它代表了诗歌创作的一个新方向,预示着自梁晨以来宫廷诗歌的统治已经结束,盛唐诗歌创作的高潮即将到来。这就是文学史家重视这首诗的原因。

幽州台在今天的北京附近。现在有没有可以挖掘的遗迹?这个还有待考古学家来解答。如果你能在幽州的城楼上立一块碑,刻上"新来的人"悼念的确切地址,这可能不是一件不必要的事,对不对?我想。

作者介绍:

陈子昂(约659 ~ 700),唐代文学家。字于波,字子周(今四川)射洪人。作为前右拾遗者,后被称为陈拾遗者。陈子昂十几岁时,家里很富有,他对任侠很慷慨。成年后,我开始努力学习,广泛阅读,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家大事,要求政绩。24岁养秀才,在台湾做官,后来升到接遗体权。他敢于直言不讳。武则天当政时,相信酷吏,滥杀无辜。他不怕迫害,多次写信劝诫。武则天计划挖蜀山,通过雅周路进攻羌人。他还写了一封信反对,告诉张与人民休息。他直言不讳的言论经常遭到拒绝,还曾因“反党”、反对武则天的牵连而入狱。686年,他随左不缺桥知止的军队去了西北的居延海和张掖河。同天元万岁年(696),契丹人李因忠于孙万荣而造反,随建安率军出征。两次参军使他对边疆形势和当地人民的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阳历元年(698年),父亲被革职后不久就去世了。丧期,权臣吴三思下令迫害射洪县令段建。狱中冤死(沈雅之《九江郑世贞书》)。

初唐诗歌的文学创作沿袭了六朝的习惯,风格细腻。陈子昂挺身而出,试图扭转这一趋势。他在《东晋左氏朱秀序》中感叹“汉魏有烈,晋宋未传”;批判“齐梁间诗,富于美,竞复,而绝于通俗化,传世化”。他称美国东方人邱的《孤桐颂》诗“豪迈,充满坎坷,灿烂辉煌,与同进”;“我不想从正确的声音开始,但我又能看到,能让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这些言论表明,他要求自己的诗歌继承《诗经》中“雅俗共赏”的优良传统,具有比较希望和政治社会的内容。同时,要恢复建安和黄初的风格,即思想感情表达清晰,语言顿挫雄浑,形成鲜明雄浑的风格,一扫六朝以来的瑰丽诗风。他的诗歌创作是这一进步命题的具体实践。

陈子昂现存诗歌65,438,000余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38首,有7首在秋吉赠卢居石收藏,在幽州城楼上。《感遇》这首诗不是一时一地的作品,它的内容相当丰富,反映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如《苍苍定灵塞》、《朝如云钟君》等反映了北方边疆军民的疾苦。《丁亥在暮岁》一文反映和批判了武侯挖蜀山,经崖州道攻胜羌的计划,《圣人不利己》一文批判了武侯崇佛大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贵人不可傲》、《玉巢在南海》等文章以曲折的方式讽刺武侯滥刑,使其官员不得好死;《已经很久了》一文陈述骨骨部长没有出路;《蓝若生的春夏》一文哀叹自己无法施展支持,从不同角度批判时政。也有一些诗哀叹时运无常,向往神仙隐居,表现出极度隐居的苦闷心情。《感》诗有意识地学习了阮籍的《怀诗》,用五言古体、质朴的语言,含蓄曲折地表现时政的黑暗和诗人漂泊苦闷的心情,真正接近了阮籍的诗。但也有少数注重反映边塞风光和下层百姓疾苦,风格大胆鲜明,表现出鲜明的创造性。

《秋吉诗》、《幽州城楼诗》七首,是陈子昂在吴友仪北伐契丹时所作。陈子昂在伍友宜的幕下向军方提出建议,但他的多次建议都没有被采纳。失意而无聊时,他为好友卢藏永写了七首名为《访古》的诗,并以吟咏北部地区的古代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哀思。“满山尽树,王安在此!”(《燕昭王》)礼县下士赵岩的回忆,其实是在感叹自己目前没有遇到一个知音。与此同时,在幽州城楼上,有一首千古传诵的宋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我想到天地,没有限制,没有尽头,我独自一人,眼泪掉下来!”也是古今中外的一个音高,表达了他在广阔背景下的深切关注和愤怒。翁方纲说:“于波的《秋吉关谷》作品缤纷,不减柳月诗(刘昆)》(《周市诗话》),指出这些篇章慷慨悲歌的特点。

他也写了一些相当不错的抒情短篇小说。如《五律》、《晚时乐乡郡》、《过荆门望楚》、《春夜送友人》、《送大卫参军》等,都是抒情的,形象生动,音节清晰,风格浑厚,表现出现代诗歌接近成熟的特点和他本人浑厚有力的诗风。方回认为他的五律堪比同时期的沈琦、宋和杜,都是唐代的“法门祖师”(《英隋》)。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在唐诗革新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陆藏常说他“控浪。世界突然变了”(陈伯宇文集序言)。刘崧柯庄《后石村话》说:“初唐王、杨、沈、宋擅名,但不脱离齐梁之风,只拾遗风,主张雅淡之音。”在一扫六代的精致之后,它倾向于黄初和建安。金元昊问,《诗论》也说:“沈宋横贯书法领域,风流之初,不废齐梁。论功过,若与吴等量齐观,合写金铸。”杜仲肯评价他作为唐诗革新先驱的巨大贡献。但在他的一些诗歌中,仍存在语言枯燥、意象不清等不足。

陈子昂诗歌以其进步而充实的思想内容和质朴而雄浑的语言风格,对整个唐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来张九龄的《感》诗,李白的《古风》,都以他的《感》诗为研究对象。杜甫对他评价很高:“公生马后,名垂日月。.....忠义自古有之,情中有遗。”杜甫很多关于国家和民生的诗,明显是受他的影响。白居易的《九书同元》和元稹的《存诗寄乐于天》都谈到了他们写讽刺诗的努力,这些都是受了陈子昂“感”诗的启发。白居易还把陈子昂和杜甫相提并论,说:“杜甫和陈子昂,天下闻名。”(“第一次授予的附录”)

陈子昂的散文也很有名,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行者。《新唐书·陈子昂传》说:“唐兴,文章承袭余旭遗志,先人尚在人间,子昂开始变得儒雅正直。”他的散文虽然夹杂着一句骈文,但总体来说简洁大方,接近先秦两汉的古文,改变了初唐的文风。中国古代唐代作家经常高度评价他的散文。比如小石英认为“最近子昂的文风最正”(引自李华《小石英文集序》);梁肃说“陈子昂盛雅”(《李俊集序》);韩愈说“国朝兴文章(含诗),子弟始舞高”(《荐士》诗);柳宗元也说过,文不如文,即文与诗并重。作者难得而美,是“择而不管者”(《杨物语集》序)。然而,他的散文成就不如他的诗歌突出。

参考资料:

/question/23083936.html?fr=q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