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简介
何,天文学家,专攻天体力学和卫星动力学。率先将激光微新技术应用于国内大地测量,独立精确测量地球自转参数。
中文名:何。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35 65438+10月65438+7月。
职业:天文学家
代表作品:何。岁差在中国的发现与分析。科技史文集,1978等。
简介
何,1935 65438+10月17,出生于一个小科员家庭,排行家中老二。父亲何康宁在招商局码头做仓库理货员。我的母亲俞根娣是一个文盲家庭主妇,整天做家务。何傅淼出生不到两年,就爆发了“八·一三事件”。侵华日军进攻闸北,他的家毁于炮火。他的父母分别带他和他的麻疹。
我的兄弟匆忙逃进了租界,但他最终活了下来。从此,他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度过了童年。亡国奴般的生活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对日本侵略军的深仇大恨,希望早日成长,为国驱敌,为中华复兴贡献力量。自1941,何上西城小学;1947考入市格致中学,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数理基础扎实。学业上,他热爱数学,下课后,他爱看科普书籍,尤其是天文学,并对此产生了兴趣。于是他在1953中学毕业后进入南京大学数学天文系。由于父亲多次失业,家境贫寒,何傅淼只有通过获得各种助学金才避免了辍学的威胁。高中毕业时,他曾打算尽早找份工作,为家人分忧,照顾弟弟妹妹。只有在中学老师的鼓励和父母的支持下,他才消除了后顾之忧,继续学业。在南京大学读书期间,因为十二指肠溃疡反复出血,休学一年。1956在进军科学的高潮,他加入了共青团。
1958年秋,何傅淼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佘山天文台(当时隶属于紫金山天文台)做研究实习生,从此过上了天象观测和研究的僧侣生活。当时佘山的条件还很差,交通不便。他每隔一个月才下山一次,看望父母,和兄弟姐妹聚一聚。从1958到1966,在恒力和万来的指导下,参加了两个课题,分别是“小行星的一般摄动计算和轨道改进”和“天琴座RR变星的自确定和统计研究”。两位导师对何的言传身教,使他树立了要致力于天文观测和研究的坚定信念。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他以山为家,以苦为乐。晚上通宵观察,白天忙着计算分析。就这样,何傅淼在佘山山顶上度过了他的青春。让他兴奋的是上述两个课题的成果:100多颗小行星的新轨道根数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委托前苏联理论天文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小行星历采用;天琴座近100颗RR变星,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属于世界同类工作的先进水平。这两项成果先后获奖。已发表相关论文6篇,其中关于微扰函数展开的研究文章是他在南大易老师指导下撰写的毕业论文,也是他发表的第一篇论文。1974年至1977年担任天文学史研究组组长,整理和研究祖国古代天文学。65438年至0978年,升任摄影天体测量与恒星天文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副主任。1979年7月,何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高级轨道力学研究所,任美国国立公立学校访问学者。这是他做梦也没想到的,自然他很兴奋。在为期两年的研究中,他在研究所所长、美国工程院院士B.D. Tapley教授的指导下,潜心研究卫星动力学及其应用。依靠自己多年的刻苦钻研和积累的行星轨道研究知识和经验,他很快掌握了从人造卫星精密定轨到激光卫星数据处理和归算方法等一系列知识。当他的深造即将到期时,他的美国导师再次挽留他,并承诺继续给予他经济支持。而他在尼日利亚的哥哥(1949年初为躲避国民党军队而出逃)也劝他多呆些时间,以便在异国他乡重聚失散多年的兄弟情。但他最终选择学成归来,报效祖国,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和期望。1981年7月,他如期从太平洋的碧岩回到上海。在上海天文台,他被任命成立卫星动力学实验室,担任新实验室的副主任和主任。并于1982通过晋升副研究员考试。1983年9月28日,对于成为中国一员的何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在他的领导下,该所积极参与了国家7435卫星动态大地测量任务;在国内率先开拓卫星激光观测与应用研究新领域;力争建立全球激光测量与健康数据处理中心。1983年9月至1984+05438+00年9月,在叶树华院士的带领下,我国各相关台站参与了地球自转国际主联测,上海天文台被公认为国际上各种观测数据处理的辅助中心,其中何负责全球激光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1985年6月任上海天文台副台长。同年9月被批准为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博士生导师,6月1986晋升研究员。1987-1994主持了两个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中日利用EGP卫星的测地研究(中日国家级科技合作项目之一)和China-GDR利用先进卫星测地方法测量地球自转参数(两院合作项目之一,1990中止)。1995 ~ 1999应聘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卫星天文台客座研究员。在40多年的科研工作中,“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开阔思路,脚踏实地”是他的人生格言。“截至目前,何在天体力学、卫星动力学、空间大地测量、天文学史等领域共发表论文60余篇,著作14部,译著5部。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6名;培养博士生6人,硕士生1人。他怀着青年时代的深厚感情,重视科学普及,撰写文章、书籍和讲座,向学生和公众传播天文知识。
何还担任过中国天文学会副理事长兼天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1989 ~ 199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天文学科评估组成员兼副组长(1988 ~ 1993)、《天文学进展》(1988 ~ 6544)主编。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天体力学与年历专业委员会科学组织成员(1988 ~ 1994和1994 ~ 1997)。1986、1993应邀赴日短期讲学、合作研究。1988,人事部授予他“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89,被国务院侨办、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表彰为“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1991 7月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传记笔记
1935 65438+10月17出生于上海。
1953 ~ 1958就读于南京大学数学与天文系。
1958-1962,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佘山天文台研究实习生。
1962-1977,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任研究实习生,1974任天文学史组组长。
1978-1979,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助理研究员,光天体测量与恒星天文实验室副主任。
1979-1981,在奥斯汀德克萨斯大学高级轨道力学研究所做访问学者。
1982-1985,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卫星动力学实验室副主任、主任。
1985 ~ 1993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副台长。
1986-1995,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5-1999,中国科学院长春卫星天文台客座研究员。
科技成果
提出了一种精确的实时卫星预报方法。
在用激光测量人造卫星的距离之前,应该预先对卫星进行预测,使激光束在飞过天空时能准确地击中它。用作激光目标的卫星的三维位置(包括方向和距离)预测最初由史密森尼天体物理站和戈达德航天中心提供。然而,实践经验表明,用它们的常规预报方法计算出的卫星日历,除了近历元时间外,往往达不到窄发散角激光束所要求的卫星位置预报精度水平。而且对卫星距离的低精度预测也阻碍了地面激光测距仪的信号探测系统使用恰到好处的短时窗或距离门,这也是卫星尤其是地面高度为600km的LAGEOS(激光地球动力学卫星)等高轨卫星白天无法被激光击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为了延长激光卫星观测的时间段,实现白天自动跟踪,迫切需要改进卫星预报方法。在1979期间,基于各站一般能根据粗略星历跟踪卫星的前几圈,且各站通常配有小型电子计算机,何傅淼提出推广应用控制论中的卡尔曼滤波器,实时处理几圈激光测距数据进行轨道改进,以准确预测卫星近期位置。他还用LAGEOS测距仿真数据和真实数据分别对这种方法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即使处理单站几圈的观测数据,也能准确预测卫星在后续几圈的位置。并且由于按这种方法建立的计算程序能在当时的小型电子计算机上运行,同时又能保持应有的精度,因此具有实用价值,应用广泛。
地球自转参数的独立计算
在1980年8月至13年10月的地球自转国际短期联合巡天期间,世界各地的13卫星跟踪站对小卫星进行了激光测距,观测到卫星经过631次,获得了近5万个距离数据。1981年初,何傅淼在塔普利教授的指导下,与教授的博士生R.J. Ince合作,分析Eanes立即处理这些数据。最终,他们从这颗地面高度不到1000km的近地小卫星的众多距离数据中计算出了那三个月极移的两个分量,其精度优于传统光学技术。回国后,何整理了这些结果,并发表在《中国科学》上。它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次利用近地卫星的测距数据成功计算出长时期内的极移值。1985、何和博士生黄_等。用自己的SHORDE程序分析处理了1983年9月至1984年6月国际地球自转主联测期间,全球数十个卫星跟踪站对LAGEOS卫星密集观测获得的近47000个标准点的距离数据,解决了问题。这项工作不仅在国内是第一次,而且与国际上其他几个分析中心所做的类似工作相比,明显优于法国、英国和苏联的分析中心所得到的结果,与美国的分析中心所得到结果的准确性相当。因此,何独立计算的结果成为总部设在巴黎的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从1988开始采用激光卫星测量等新技术代替经典光学技术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这项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地球自转参数反演新研究”获得了1986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演示岁差在中国的发现
地球自转轴在空间的岁差会导致春分点(春分点和秋分点)或二至点(夏季至日和冬季至日)沿着黄道慢慢向西后退,这就是所谓的岁差。岁差的发现是国内外天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因为它对精确星表的编制和精确历法的制定产生了不良而重要的影响。在西方,岁差是古希腊天文学家希帕克在公元前125年发现的。大约在公元330年,中国晋代天文学家于也发现了这一现象。那么余是如何做出这一重要发现的呢?为什么岁差在中国发现比西方晚400年?JosephNeedham曾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指出:“但这件事的始末至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从1975年到1977年,何证明了余通过观察冬天黄昏时出现在天空正南方的星星发现了岁差。在黄昏、黄昏和夜晚观测星星,一直是中国古代一项基本的天文工作。于将自己的中星观测结果与前人的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冬季傍晚的中星明显不同。于清楚地把这种变化归因于冬季的不断西移。根据唐尧时代(约公元前2400年)到他那个时代的2700多年的间隔,昴宿星团中的恒星与冬季至日傍晚的恒星之间的距离为53赤道度,计算出50年的赤道年龄差(指中国古代的度数)。何分析,中国岁差发现较晚的原因有三:①中国古代主要使用赤道坐标系;(2)晋代以前确定冬季至日的方法比较粗糙;(3)“天不变,道不变”的玄学宇宙观的深刻影响,使许多古代天文学家坚持认为,冬季至日应该永远持续下去。何还指出,公元604年,隋朝的刘卓不仅给出了更准确的岁差值,而且提出了更准确的黄道岁差概念。在明朝末年之前,只有刘卓正确地认识到岁差应该沿着黄道而不是赤道计算。不幸的是,刘卓的正确观念没有被后人接受。何的这些观点得到了海峡两岸天文学家的认同和引用。
主要论文
1何。岁差在中国的发现与分析。科技史文集,1978,1: 22 ~ 30。
2何,,谭德通,等。上海天文台GEOS-3激光测距精度的初步估算。科学通报,1982,27 (11): 647 ~ 677。
他是傅淼。扩展卡尔曼滤波在卫星精密预报中的应用。天文学报,1982,23 (2): 163 ~ 174。
4.他傅淼TapleyBD,EanesRJ。由小卫星激光测距推算出1980年8月至6月的地球自转参数值。中国科学系列A: 1982 (7): 636 ~ 643。
他是傅淼。卫星激光测距数据处理中两种序贯估计方法的比较。航天学报,1983 (1): 37 ~ 45。
6.他是傅淼。一种卫星激光测距定位方法。Acta测绘,1983,12 (1): 30 ~ 38。
7何傅淼。小卫星轨道上的潮汐扰动。天文学报,1983,24 (4): 332 ~ 341。
何,,王小龙,等。上海至岸基线长度的卫星激光测量。军事测绘图册,1986 (17): 65 ~ 67。
9何,,谭德通,等.利用LAGEOS卫星全球激光测距数据精确确定上海天文台卫星跟踪站地心坐标。《测绘学报》,1986,15 (3): 224 ~ 228。
10HeMF(何),HuangC(黄_),FengCG(冯楚刚)等。aseriesoferfromlageosduring emeritcampaign . infeisselmed . tau—iuggreportsonthemeritcampaigneoarthrotationandreferencesystems。巴黎:国家旅游局,1986,第三部分,B103~110
11何,朱,冯,冯楚刚等.短程序设计系统及其应用.天体力学,1989,45: 61 ~ 64。
12何,张捷。在计算机上自动推导植物群中小行星的一般摄动I . I . Hansen方法的应用。天文学报,1990,31 (1): 27 ~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