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读书笔记应该是什么样的?

读书不多,写读书笔记也是这两年才开始的。俗话说“买书如山,读书如缫丝。”读书还这么难,更别说写读书笔记了。

有人纠结于读书,是因为担心第一阶段;还有人因为担心第二阶段而执着于阅读量;然后是第三阶段的担心,你理解了多少,记得多少,消化后能吐出多少,又有多少会是自己的?

很多时候觉得自己的读书笔记都是垃圾,摘录一些金句,把自己的想法串联起来,偶尔联系一下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但即便如此,我还是强迫自己吐了一些出来,即使不好看。豆瓣看过评论两句,加入书友一起努力分享。后来是读书小组。每周打五张卡,没完成就发红包。码字和所有技能一样,还是会做到完美。渐渐的,看笔记不再是那么痛苦的事情,我也在不断尝试从任何一个小说的角度重新解读。按照数据码,6个月码了9万字,年底前破65438+万应该不成问题。

有一个微信官方账号,只有微信奖金完全过了才出现。内容很具体,只有英语书的读书笔记。但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微信官方账号,一个月就有一万多订阅者,图书出版截止日期已经超过7万。

更神奇的是,我在公司还经常碰到作者本人。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在老办公室,挨着他的办公室,所以经常占用他的办公室开会。那时候我刚来公司实习,跟他不太熟,直到我们开会的时候他悄悄进去,拿了他的公文包。

没错,这个人就是《财新周刊》主编王烁,和我挂同一张门卡,在同一层楼闲逛。他的微信官方账号BetterRead在一片红海中的deus ex。大多数人都羡慕那种广为人知的无成本推广,但明智的人会知道背后多年的辛苦。把公众号里的读书笔记集结成一本书,名字叫《为什么我们总是看错人》。

买一本书所有文章都看完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更重要的是,该书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在官网上随时免费阅读。答案是:很棒的体验,你知道内容,当你想回味的时候,没有什么比手里拿着实体书快速翻到章节更好的了。

特别喜欢书的序言,出自王朔的《妻子》。字里行间,能看到彼此相处的温暖模式,让人羡慕。许多短篇故事表明,BetterRead不是一天建成的。

这本书的书腰是财新的负责人华舒立写的。“读书本来就难。快速阅读,获取精华,更是难上加难。更难的是负担得起本质,能够准确清晰地表达出来。”这本书展示了王朔的能力。」

读书笔记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段落摘录?大纲?思维导图?

读书是私事,做笔记也是。要不是BetterRead,王朔的笔记早就烂在云端了。但这有什么关系呢?“笔记类似于倒臼,既能帮你理清思路,真正理解书本,又能留下信息供日后检索。看,毕竟是为了自己,写的人是最大的受益者。想到这里,我对自己的“垃圾”读书笔记就不那么反感了。

为什么别人的读书笔记那么好看?我试着总结一下,看看有没有套路。

人生第四个博弈论,要不要叛变?

著名的囚徒困境抛弃了第三方评书,把你推到了事件的第一线。你到底有没有叛变?同样的,如何避免失败的人生,如何避免失败的婚姻,如何识别你的队友——你是主角,你的命运掌握在你的手中,你迫不及待地往下读,因为一切都与你有关。

如何成为一名超级预测师?在一个生活预测网站上,参加一个开放的、永无止境的、包罗万象的、精准评分的预测比赛——好判断公开赛。

下周末北京出现雾霾的几率有多大?用脚打赌分数、裸投——用钱打赌,你敢乱说吗?好像就是你身边会发生的事情,现在我带你去调查一下它的起源。如何准确预测?

上升到选举民调后,加权平均,去极化,算法拓展,新领域,新用法,豁然开朗。

回到书中的论点:你无法预测黑天鹅,但预测还是有意义的。他自己的观点是:人生太长,不要做预测,做好准备。

读万卷书,走万里路。不分昼夜。

因为我读过,实地考察影响深远。因为参观过,所以一点钟再看一遍。就像政治书上常说的,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当然,我也忘不了附录《那些年我读过的书》,占据了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阅读六问》和《斯蒂芬·金:写作的25个小技巧》。项目明确,一项一项列出。

最后,放一个我认为读书笔记最重要的一点。从你想解决的问题出发。经过书中观点的激荡和自己的思考,你终于得到了问题的答案。甚至不能确定,但肯定会影响你未来的决定。

最后附上王朔的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