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先秦时期的政治

秦汉时期专制中央集权的确立和发展

(1)专制集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封建皇帝专制,控制一切军务,地方权力全部集中在中央,中央权力全部集中在皇帝。

(2)战国时期,韩非提出了专制集权理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韩非的理论付诸实践,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文化措施,通过创设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建立了专制的中央集权。

(3)在汉朝,刘邦继承了秦始皇开创的专制集权,经历了惠、文、景帝,到汉武帝时,通过解决王国问题,进一步控制了地方政权;他还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到了汉代,他采用了中外朝制,设立了书坊,实行了秘书处和会计制度,从而完善了这一制度。到东汉初,这一制度进一步强化并定型。

(4)这种制度建立在封建生产方式的基础上,适应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需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抵御外敌入侵和大规模兴修水利。但它也有明显的弊端:它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统治,皇帝的个人角色对政局影响很大,容易产生腐败和专制,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腐败长期延续的重要因素,尤其是。

先秦时期的经济

经济-集约型农业经济模式的建立

1,农业:

(1)原始农业:起源于约1万年前,世界上最早种植谷子和水稻,使用石刀、斧和犁,耕作方式为刀耕火种;社会生产力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氏族成员集体劳动,平均消费。

(2)商周时期;木质松土工具、石锄、犁广泛使用,少量青铜农具出现;已经知道如何开沟排水,除草和培土,沤制肥料,控制昆虫和害虫;西周时期,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已经可以获得,人们从频繁迁徙走向定居。在景甜制度下,奴隶主驱使奴隶和平民集体耕种。

井田制:特点:土地全部属于国家;被封者世世代代享有,但不得转让、买卖,并同时进贡;平民与和平

奴隶集体耕种。

解体: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出现大量私田;诸侯之间的纷争进一步发展了土地转让关系;矿田商人的劳动力在减少。

(3)春秋战国时期,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普及;著名的水利工程有都江堰(四川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之称)、郑国渠(陕西关中平原素有“千里良田”之称);采用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耕作法;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社会生产方式,直到鸦片战争后才逐渐瓦解。

封建私有土地制度:

原因:生产力发展了,井田制被破坏了。

鲁最初实行亩税,这就承认了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

商鞅变法等战国时期的改革运动,通过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缺点:允许土地自由转让交易,导致土地兼并和社会两极分化,政府无法从根本上。

关于解决方案。

小农经济:

原因:牛耕铁制农具的出现和普及,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私有土地制度的建立

特点:以一个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易错易混淆点

2、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1)业务形式及特点:

商周时期,手工业完全由政府经营。春秋战国时期官办、民营、家庭手工业并存。

官办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精美。主导了很长时间。

私人手工业: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私人消费的产品。

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是农民的副业。产品主要用于纳税和家庭消费,少量产品投放市场。

(3)主要行业及成就:

丝绸业:四五千年前,中国已经养蚕,有了丝绸制品。商朝有织布机。西周已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炼铜: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经掌握了炼铜技术,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期。夏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是手工业的代表,所以夏商周被称为“青铜时代”。

冶铁业: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瓷器业:商代出现原始瓷器。

3.商业、交通和城市的发展

(1)夏朝有一定规模的交通,西周的交通比商朝发达。

(2)商代出现职业商人,以“贝”为货币,商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工商食品官”制度:

是周朝尤其是西周春秋时期工商业发展的基本制度。西周的官手工业制度,是指当时的工匠和商人是政府控制下的奴隶,必须按照政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在这种制度下,周王室和诸侯都有各种各样的手工业作坊,由政府管理,归管辖。这些手工业作坊里的各种生产者被称为百工。他们既是具有一定技能水平的手工艺人,又是从事手工业生产的管理者。

(3)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被打破。有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4)战国时期,商鞅倡导抑商政策。

重点和难点分析

小农经济的形成、特征及其影响

西周时期“耦合千粮”的大规模集体耕作制度...秦汉时期主要是“一夫五口,百亩田”的小农制。-中国文化史

农民早出晚归,耕种庄稼树木,多收谷子,也是个事。女人熬夜,纺纱表现怀孕。这也是对待马西·许歌的那捆布的问题。——《墨子七子》

五亩房屋,树为桑,五十人可穿衣帛。鸡、海豚、狗都是家畜,没有时间可以浪费。七十个人可以吃肉。一百亩地,不抓紧时间,一家几口,可饿坏了。——《孟子·惠亮·王上》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封建国家为了保证赋税和徭役的供给,历来重视这个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的时候,都特别重视这一点。其统治者总是采取奖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养自耕农。

——据叶先思《明清徽州乡村社会与佃农制度》

1.根据以上材料和知识,总结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征。

材料分散:耕作方式从集体劳动转向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耕作。

材料2是封闭的:产业结构体现为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材料3生产的目的是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2.根据史料和知识,指出小农经济的历史地位,并作出分析和评价。

历史地位:小农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农业生产方式,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

评价: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是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古代政权的安全。封建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小农经济促进了中国古代集约农业的发展。但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和脆弱性等弱点,导致人们产生了“异地搬迁”和不求上进的守旧思想,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技术和手工业技术的创新发展、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时期,不仅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也阻碍了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悲伤和实现矿业领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障碍之一。

先秦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一)“百家争鸣”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上:井场系统崩溃。政治上,分封制崩溃了。从阶级来说,下层阶级的“士”是各国统治阶级所看重的。意识形态上,私立学校正在崛起。

2、主要学校及代表:

A.儒家思想:

(1)儒家创始人孔子;

倡导:思想的核心:“仁”

政治主张:要求统治者以德治国,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提倡“克己复礼”。

教育思想:倡导私人授课,倡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文化典籍:整理六经(诗、书、礼、变、乐、春秋)。)

(2)孟子:

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重,国为次,君为轻”(“民重于君”)的民本思想;

伦理:倡导“人性本善”,通过实施仁政来恢复和扩大人的善。

③荀子:

政治主张:主张统治者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君能扬帆,庶人能游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伦理:“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行善。

唯物主义思想:“天道自有天理”,“控天命而用之”。

B.道教:

(1)老子——道家的创始人。

哲学思想:世界的起源被认为是道。

政治思想: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希望回归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哲学:一种简单的辩证方法,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是不断运动的,矛盾的双方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②庄子:

哲学思想:把世间万物都看成是相对的;我认为,放弃一切,就能获得思想的自由。

C.法家:韩非子——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政治主张:法治思想,君主主要以法治国,以政治控制大臣,以绝对权威震慑臣民;提出君主专制集权理论;

历史观:“不期修古,不可常也”,“世道不同,事也不同”,“事也不同,则备变也”;

影响:将君主的权威提升到极致,迎合了建立统一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D.墨家:墨子

政治主张:兼爱、互不侵犯、节俭、尚贤;代表了普通人的愿望。

3.影响

(1)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各种流派互相批驳,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文化包容、包容、开放的特色。

(3)许多杰出人物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总结和升华,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孔子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化身和象征。

(2)科学文化成就:

(1)科技:中国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

(2)天文历:中国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和哈雷彗星的记录。战国时期,石神在赤道上制作表,记录了800多颗恒星的位置,后人编纂了《石星表》,这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夏朝的夏郑潇改进为商朝的李因,干支纪年法是世界上最长的纪年法。春秋两季采用2009年65438+7润的方法;战国时期,历法中有“月令”。

(3)数学:商代的十进制计数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计数法。

(4)文学:先秦民歌,《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被后人奉为儒家经典;战国时期,屈原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5)文字:早期陶器上雕刻的简单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商代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大篆。

(6)绘画:古代彩陶画《鹳鱼与石斧》;战国时期的帛画《龙凤图》、《龙控图》,说明中国的绘画艺术已经从萌芽走向成熟。

(7)乐舞:春秋战国时期以乐舞为乐的艺人称为演员。

先秦时期的主要文化区域:

1.华夏文化区:主要民族有夏、商(华夏后的商)、周(华夏后的周人)。地理范围一般延伸至陕西省北部、山西省和河北省中部(春秋战国以后延伸至长城附近),山东省西部、安徽省北部和江苏省西北部(西周以后延伸至太平洋西岸),河南省南部,西至陕西省西部的宝鸡市和甘肃省东部的庆阳市。主要文化特征是祖先崇拜,普遍使用古文字(第四期二里头文化描绘的符号,甲骨文、金文、篆书),讲古汉语(属于柏寒语言的原始汉藏语系,舌尖颤音大,音节无与伦比,发音与汉藏语的侗台语系相似),奉行西周以后的“礼”,制度文明先进。相应的考古文化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商文化、周文化、齐文化、鲁文化、燕文化、魏文化、郑文化、晋(三晋)文化。

2.东夷文化区:主要民族是东夷人(包括商人),有时也包括孤竹人、山戎人、东胡人(都属于原阿尔泰语系东支),甚至后来建立吴国、越国的杨越人。地理范围大致北至辽宁省朝阳市和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南至浙江省中部,西至河南省东部大别山和安徽省西部,东至渤海、黄海和东海(甚至包括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主要文化特征是重视巫术、神秘主义、文化包容性和开放性强、通用古文字。周朝以后,逐渐接受了《周礼》。相应的考古学文化有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南方)、先商文化、吴文化、越文化和部分齐文化。在两周的时间里,东夷文化已经与华夏文化完全融合。

3.北地文化区:主要民族是北地人(属于原始阿尔泰语系),通常包括东部古竹人、山容人和东胡人。地理范围大致是南至今陕西省延安市、陕西省榆林市和河北省中北部,北至今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以南和叶尼塞河上游,西至今蒙古阿尔泰山,东至今俄罗斯库页岛(萨哈林岛)。主要文化特征是适应游牧生产,重男轻女,有继承婚姻的婚姻形式。男人从小被训练骑射,衣着“左撇子”,不遵守“礼法”。对应的考古文化有红山文化、苏神、中山(先禹)、匈奴早期。

4.西戎文化区:主要民族是西戎,包括秦人。实际上包括原印欧语系的土霍洛人(属于原印欧语系的土霍洛人)和塞尔维亚人(即“斯克泰人”,属于印欧伊朗语系的东伊朗支),以及汉藏语系的原藏缅语族的边强人。地理范围东至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山西省北部大同市、陕西省西部宝鸡市、湖北省宜昌市和外蒙古肯特山以西(后扩展至黄河以西),西至欧洲匈牙利草原多瑙河流域,南至马其顿-色雷斯-黑海-高加索山脉-里海-呼罗珊-兴都库什山脉-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主要的文化特征是游牧文化,少值轻老,留长发,不遵守“礼义之礼”。中国相应的考古文化主要有巴文化、蜀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等)。)、齐家文化、羌族(藏族)文化和土霍洛族文化(高昌文化、楼兰文化、疏勒文化等。).

5.南蛮文化区:主要民族为南蛮,包括楚人、吴人、越人。实际上分为三类:苗蛮(汉藏语系原苗、瑶语族),百越(南岛语族、汉藏语系原侗、泰语族),百普(原南亚语族),有时还包括所有的西南彝族(即部分边强人)。地理范围大致是北至现在的陕西省、河南省和山东省南部,东至太平洋(可能至大洋洲的复活节岛),东南至澳大利亚大陆和新西兰北岛,西南至非洲东南部的马达加斯加岛,西至长江三峡(或川西高原)和云南中部的楚雄州(或今缅甸的伊洛瓦底江流域)。主要文化特征有碎发、纹身、赤脚、复杂多样的语言、崇尚火、大量干栏建筑、饮食习惯以生食为主,以及不遵守“礼法之礼”中国相应的考古文化主要有河姆渡文化、屈家岭文化、楚文化、百越文化(吴文化、越文化),有时也包括巴文化、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