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镇的民俗和历史遗迹

民风淳朴,人民热情好客。嘉若民族风情园、大石班庄“农民文化家园”是该镇民俗风情的集中体现,还有传祖庙、莫家书院等大量保存完好的历史遗迹,极具研究开发和观赏价值。焦度渡口红军过清水河遗址位于开阳县龙岗镇坝子村与龙里县洗马长沟村交界处的清水河中游焦度段。渡口开于清初,是两岸士绅的私人渡口,北岸建有寺庙。道光十一年(1831),由于焦度河长时间泛滥,两岸的渡口、寺庙、船家房屋、古道全部被毁。开州大井(今龙岗镇大井村)士绅莫文达带领莫大德、莫大林、财主张凤鸣捐资修古道、寺庙、船只、房屋。红军长征途中,1935年4月5日,中央红军主力在红一、三军团佯攻桂阳和杜东清水河的掩护下,迅速从焦度、干巴、燕顺渡过清水河至龙里,将被国民党围困的数十万大军留在清水河以北和以西,初步实现了“转滇军,西入云南”的重大战略部署。渡口两边有几十米的古道。

甘坝河渡口红军赶到清水河遗址甘坝河渡口,位于开阳县龙岗镇大井村下寨与龙里县洗马县长沟村中寨交界处的清水河甘坝河段。清代是私人渡口,渡口两边有简易的石板路可以到达渡口。4月5-7日,1935,中央革命军委纵队和中央红军主力从干坝河渡口渡过清水河到龙里,红军总部从开阳羊场坝进驻龙里西马古寨。为实现“调滇军,西入云南”的战略部署奠定了坚实基础。渡口两侧有数十米的古道,南岸还保存着一座清代佛道合一的方柱石像,高2.2米。开阳文物工作者在龙岗镇布依族聚居的大井村调查文物时,在大井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习字塔,同时发现了当地布依族士绅修建的莫氏私宅和大井书院遗址。据悉,习字宝塔和书院在各地并不少见,但在布依族地区,书院和习字宝塔却十分罕见,它们是布依族文化与汉文化融合的产物,是布依族接受汉文化的重要标志。

龙岗镇新发现的墨翟、大井书院和习字塔都是当地布依族士绅莫文达发起的-1835),布依族,其曾祖父莫应元于清朝康熙初年从瓮安钟平迁至王铸县大顶卡(今开阳县龙岗镇大井)。经过两代人的努力,他成为嘉庆有名的开明士绅。于是莫文达建了一座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私宅(清末为其后人重修,但嘉庆年间墙体和基址仍存)。1830年(道光十年),莫文达率先捐资倡导兴建大京书院和习字塔。不幸的是,该学院在解放后被改造成了大井小学,现在只剩下习字塔。塔位于原大井书院(现大井小学)内,塔身为三层空心塔,高5.3米,青石砌成,呈方形。一楼八角,正面镌刻楷书“永不惜字,明哲保身。”尊典敬书,御书近。天子庶人先后用了“掴”字。“说明了修塔的原因。捐赠者的名字和建塔的时间用草书刻在另一边。第二层为六角形,正面有一个高0.45米,宽0.25米的小拱门。门的左右两侧用楷书刻着“敬惜”“字纸”等字样。拱门是用来把废纸放进塔里焚烧的。三楼四角四面,每面刻有楷书“文”、“笔”、“广”、“志”。三层塔顶呈檐形,略倾斜,檐下深瓦。四个风铃原本挂在三楼塔楼的飞檐上,可惜一直不翼而飞。整座塔浑然一体,标志着清代道光年间布依族聚居区的建筑艺术和文化教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大井布依族地区习字塔、大井书院遗址、大井莫府的新发现,不仅对研究布依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研究布依族文化与汉文化的交流和实例以及布依族逐渐汉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