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授李玫瑾:在孩子6岁之前,父母教的哪些“字”,比什么都重要?
大学教授李玫瑾:在孩子6岁之前,父母教的哪些“字”,比什么都重要?李玫瑾从1982开始在人民公安大学任教,至今已有37年工作经验。长期从事青少年工作的李玫瑾对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其发展有着深刻的见解。而一些家长平时容易忽略的个人行为,甚至很多被误认为是“积极的数据信号”,要及时纠正和处理,不能忽视。
每隔一段时间,很容易看到这样一种新闻报道。小孩从高处抛掷物体,导致小区楼下停放的车辆被砸,甚至有邻居受伤。这类新闻报道五花八门。但是,每次这种事情爆发,总是以雷声大雨点小告终,甚至有家长认为,只是一个调皮的孩子,下次不要再这样就好了;但事实上,这类新闻报道屡见不鲜。
李玫瑾的专家教授之前也就这个问题提出过自己的见解: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除了爱,还需要知道“尊重”和“恐惧”。只有犯错之后,才会受到惩罚,让孩子知道害怕,才会真正后悔,才会不敢再犯。
在孩子6岁之前,让孩子明白这个道理尤为重要。父母认为,孩子不被指责,不被惩罚,是对孩子的一种维护。事实上,正应了那句老话“没有规则,就没有方圆”。放任不管的话,通常会导致孩子性格的极端化,以及进入社会后的迷茫。
孩子小的时候,自我认同感和责任感缺乏。这时候最重要的是父母的一点点传递,一点点结合实际的行为矫正,以及对他们观念的塑造。当一方家长在教导孩子,而另一方家长还在试图为孩子推卸责任时,其实往往会导致孩子感受到“无良”观念的积累。
往往在和熊海子打交道的时候,有些人会习惯性的说一句话:“等你进入社会发展你就知道了!”其实这恰恰反映了当父母缺乏适当的教育时,对孩子的影响不仅仅是分析这件事目前是否正确,更是对性格形成的巨大伤害,在以后可能出现问题的时候,会成为一点点令人遗憾的悬念。
让孩子早点知道“尊重”和“恐惧”,然后他们就会对个人行为有所控制,然后他们就会知道“有急事要做,有事情不要做。”文化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了解专业知识,掌握文化艺术,更要让孩子懂得很多公序良俗,让孩子真正以社会为重,而不是因为各种原因冲进冲出,产生各种问题。那时候纠正孩子大概是没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