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一篇小型研究报告
一、小课题研究的特点:
1,小——切口小,内容单一。
所谓“小”就是小:一是研究范围切口小,周期短,易操作。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研究的内容和角度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章节或一个专题,可以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案例和问题。二是研究成果灵活多样,可以是一种经验总结、一堂教学模式示范课、一篇独特的教学设计或教学论文等。也可以是调研报告、访谈记录、问卷和报告、学生作品;也可以是音像作品、课件、图表或教具。第三,规模小,研究范围小,人数少,时间短,所以规模小,投入少。
2、生活自由选择,自主性强
所谓“活”,就是灵活运用:一、选题立项。小项目本质上是一种个人研究行为,项目可以申报,也可以不申报。倡导一种“教学即研究,教师即研究者,成果即成长”的理念。二是研究内容和时间。小项目研究什么?什么时候学习?怎么学习?教师可以“我自己的事,我自己决定”,不局限于教育科研项目策划部提供的选题指南。第三是组织形式。可以一个人承担一个研究项目,独立开展研究,也可以成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组共同研究,也可以成立迷你课题组,以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教学班为单位,以教师为单位开展研究工作。小课题可以反复研究,不同学校的老师或课题组可以同时或先后研究同一个问题。小课题,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研究。研究在兴趣中生根,在实践中开花,在过程中结果。
3.实践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
所谓“现实”,就是真实的、实际的。第一,题目“务实”。小课题研究针对教师教育中遇到的盲点、热点、难点问题,课题贴近学校、教师、教学实践。学生上课不想举手发言怎么办?也许这些问题有点小家子气,但恰恰是很多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遇到的最真实的问题,是影响教师顺利组织教学活动的现实问题。第二,研究过程“实用”。这些研究对教师来说既实用又实用。老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实践,从自己的实践中提炼自己的经验,让自己的经验体现自己的特色。第三,研究成果突出行动和操作。即在“做得好”的基础上,“做得好”表现为实践中的真实行动研究,“提炼得好”体现为研究实践的规律性总结。
4、快——周期短,见效快。
所谓“快”,就是时间短,见效快。一是即时性。一方面,小课题产生于教师的教育实践,根植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它们具有随机性、偶然性和情境性,经常随机发生。另一方面,小项目的研究周期非常灵活,研究的时间取决于研究的内容。可长可短,两到三周就能解决问题,三到五个月,最长一般不到一年。不需要拘泥于三五年的研究周期。第二,见效快。因为研究周期短,基于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所以快速高效。一个问题一旦解决,就可以转移到下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了,就能获得一点收获。有些研究不需要触及问题的方方面面,也不需要形成系统的经验总结,更不要求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关键是老师要认识到,成功就是收获、成长、快乐。
二、小课题研究的选题
通常一个好的小课题研究应该有六个字,对于老师来说:想做,能做,能做。
1,我想做。就是从自己身上选择自己目前最想解决、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小课题来研究。老师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自己更清楚。因为每个老师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条件都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需求也不一样,这就需要老师根据自己的需求慎重选择。
2、你能行。指的是教师自身的条件,也就是说在进行小范围的研究时,必须考虑到教师的经验、素养、时间、精力等因素。这些因素往往决定了教师能否进行研究,或者能否将研究进行到底。所以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量力而行。
3.能做到。但对于小题目本身来说,是指选取的小题目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小而明确的具体问题,有具体明确的出发点,在实践中相对容易操作。题目太大太模糊,往往只是在表面上兜圈子,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总之可以小题大做,从小的角度研究大的问题。“先小后大”,“先易后难”,注重突出重点,一心一意,不能四面出击。研究范围大了,内容就多了,也就广而不深,中心不突出。针尖容易扎深,刨子难扎深。一般来说,题目小,容易深入,“题目小,周期短,见效快。”如果题材大,就很难深挖。不要犯在选题时贪多贪大的错误。
三、小课题的研究方法:
小范围的研究有很多方法。以下是一些常用且有效的方法。
1,从摘要开始
实践是理论的故乡,教育科学不仅仅存在于专家的著作中。也存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等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例如,一位老师根据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和创新,总结了十种启发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
主动等待法,因为学生不耐烦慌张,教师要安抚他的情绪,耐心等待;
旁敲侧击法,当学生思考主要问题时,会问一两个相关的问题,加快思维速度;
回忆法,让学生回忆相关旧知识,以便解决问题;
铺垫法,问一两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往下想;
指点法,重点指出学生;
挑战,做出你希望别人回答的样子,鼓励学生加快思维;
歧视性的选择方法,让其他学生回答,或者教师提出多种答案,让学生思考并选择正确的答案;
背诵法,首先由老师或让其他学生正确回答,让这个学生重新计数;
停顿法,让学生课后思考,然后请老师回答;
深化拓展法。当学生回答正确时,问一两个更难、更宽泛的问题。
这种总结方法是为了把过程解释清楚,突出其特点。特别是要把别人不容易发现的地方解释的详细透彻。
2.从叙事研究出发。
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和分析,探索或揭示隐藏在这些生活、事件、经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叙事研究=事物描述(故事)+评价分析(反思)。
3.从写案例开始。
案例法是描述和总结教育教学中典型的有价值的现象,从而探索发现教育规律的过程。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人们在讲故事的同时,往往会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评论。案例分析=故事+评论。
4.从实验研究开始。
什么是实验研究?根据某一理论或假设,选择某一研究对象,实施某种教育措施并观察效果,然后进行分析比较,对该理论或假设做出科学结论。它的基本程序是:选题——构思——尝试(可能会重复多次)——结论(效果)。
第二,如何进行小范围的研究。
项目研究既是一项综合实践活动,也是一项特殊的学习活动。适当的小课题研究对于提高传统教学中教与学的主客体地位,平衡学生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小规模研究的选题原则
选择一个好的课题,首先要明白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它。即题目是否有价值,这是选题的首要原则。人们通常带着目的做研究。没有目的的研究就像没有目标的射击。只能瞎射,浪费子弹。人类为什么会有研究活动?科研人员为什么要做研究?目的只有几个。
第一,追求题目有实用价值。即解决社会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对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找到答案,就是创造财富,获得利益。这类题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往往伴随着问题,问题解决了,课题也就结束了。比如“互联网对青少年学习方式的影响?”“入世后如何应对中学生人才流失”是针对社会上人们关注的一个现象而提出的。
二是发掘价值。理论探讨、基础理论和精神产品并不直接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而是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的方式和一个思考的角度。这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认识人类、自然和自我都是有价值的。比如有人说《红楼梦》的主题是宝黛爱情的悲剧,他说是反封建,你说是清朝衰落的百科全书,有人说是人口活力下降。这些观点都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但它们丰富了从不同方面认识事物的视角,对我们是有价值的。
第三是游戏的价值。人类是思维的芦苇。人类的思维除了以认识和改造自然为目标,还经常锻炼大脑本身,所以发明了很多与大脑相关的游戏。比如下棋就叫思维体操。比如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有人论证雪花重复的可能性,有人探索勾股定理新的证明方法,等等。这样的研究只有游戏价值。
第二个选题原则是能力。因为选题的价值有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衡量标准,价值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一个人类社会感兴趣的话题当然是有价值的,但对你来说,一个对人类有价值的话题对你来说未必有价值。因为这种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你的研究能力,再有价值的课题,如果你的能力不能胜任,不仅实用价值丧失,学习价值也难以保证,还可能养成华而不实甚至急功近利的坏习惯,这对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是非常有害的。所以研究课题要从生活的现象入手,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从学科学习的思考入手。不要贪大求全,不要急于为社会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要让题目适应自己的能力,可以用几句话来查一下赞同度。即“近”、“小”、“实”,“近”就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科的学习背景,目标过高。类似于“左撇子和书写困难”的研究,符合贴近性三原则。课堂上问不出问题,和学科相关的问题也没钻透,却忙着做课外题,不值得鼓励。“小”就是切口要小,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从小事中学习。类似于初中语文课本中对科学常识的分析,符合“小”“实”即实、题实、研实、结论实的原则,少一些大而空的全局描述和预测,多一些实的关注。
第三个选题原则是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喜欢不是简单的爱好问题。一个人之所以对某样东西感兴趣,往往与其长期关注、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和身边可利用的学习资源有关,而这些往往是提高学习效率、不断激发研究兴趣和信心的有利条件。
二、小型研究流程及注意事项
选好题目后,就要开始研究了。小课题研究一般分为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包括材料、方法选择、方案制定等。
(2)资料收集,包括阅读书籍、查阅历史文献等文字资料,通过实地考察、调查、访谈等方式获取直接研究资料,或通过经验、模拟等方式获取相关资料。
(3)整理总结分析材料,寻找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初步的研究结论。
(4)丰富材料,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5)论文或报告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