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宝是什么来审时度势?
——季羡林《人生的沉思》
纪老说:“我上面基本讲了‘自知之明’。现在我们来谈谈‘偏见’。我的‘偏见’主要针对哲学和‘义’。就像我上面说的,我对它不感兴趣。脑袋迟钝,喜欢摸看得见的东西,也就是真实的东西。”
的确,哲学有时候可以用简单的一句话解释一个道理。
而有时候,我列出几百个道理,一个字也听不懂。
必须先说:“审时度势”是指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分析和利用条件,以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这样说似乎有点哲理。
哲学属于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所以无论政治家还是哲学家,都善于“审时度势”,往往会仔细研究社会形势;时刻预估经济发展趋势。在观察社会,分析时局中,验证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的理论。
而季羡林教授则喜欢研究历史、学术和历史文章。并自愿沉默在这个看似有点孤独,有点单调,有点无聊的世界里,乐在其中。享受自问自答、设问解惑的学术快乐。他勤于研究古人和今人的学术成就;体会到中外人士撰文论辩的意义,不敢浪费每一寸光阴。
他在《一寸光阴不可轻》一文中写道:“这几年,我真的很忙。我像50年代那样,在教学和行政工作之后,还有时间阅读文学作品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然而幸运的是,我不是一个懒鬼。在“内忧”和“外患”的间隙,我总是尽量挤出点时间来读一些北大青年学生的作品。我几乎把校刊上发表的文学作品都看完了。”
"...有些思想清新活泼,文笔清新淡雅,真的让我耳目一新。中国古人说‘小凤凰比老凤凰明’。我——如果你允许我在里面有一个座位——我们‘老凤凰’忍不住对你们这些小鸡投以羡慕和钦佩的目光。”
纪老说的还是属于情绪或者心境,所以一直不愿意来“义”的行列。他喜欢天马行空的做自己的学问,喜欢悠闲淡泊的生活。另一方面,他能够过简单的生活,应付各种社会生活环境。对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的追求总是伴随着他人生的每一步...
而很多人在坚守内心世界上的表现,总是显得力不从心。
对于刚步入社会的人来说,如何安顿下来,养家糊口,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目前,社会上就业形势时有严峻。年轻人遭遇就业“寒冬”的情况并不少见,这考验着徘徊在校门和社会大门之间的大学生群体。也考验着社会上所有面临就业压力的人。75年前的集大成者季羡林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我们来看看纪老风雨飘摇的一生:
季羡林,1934,清华大学荣誉毕业。
面对家庭的窘迫和就业的压力,他毅然选择回到高中母校山东任教。他一边认真教学,一边不停地写作,不断充实和调整自己。一年后,机会终于来了。此后,季羡林以其渊博的学识,从事古文字、历史、翻译等领域的研究,成为中国人的集大成者。
纪老的成长经历对现在的大学生有借鉴意义吗?这个问题应该引起社会思考?
人首先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现实起点。
季羡林在清华读书时,渴望毕业后留在北京从事西方文学的学术研究或出国深造。但由于家境贫寒,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一定要有个饭碗,于是接受了母校的邀请,心甘情愿地当了一名中学老师。这对于季羡林这样一个有远大理想并开始成名的作家来说,并不是一个容易的选择,他做到了。
要立足,要自信,要谋求长远发展。
季羡林在清华读书的时候发表了很多散文作品,那时候在国内已经小有名气。但他并没有因为名气而轻视自己的工作。他反而爱惜教鞭,以广泛深厚的知识积累和脚踏实地的工作获得了师生的认可。
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
纪老并不满足于一纸教师聘书和师生的好评如潮,而是继续写作。在他任教期间,作品大量出版,母校一直关注他的发展。如果他在得到工作后放弃写作,一些机会或荣誉可能不会降临到他身上。
比如三国时期,诸葛亮失去了经济才能,但当初隐居隆中,所作所为自适无用。乱世死了,就不要请文达做诸侯了。
君子把东西藏在身上,这是一个“修养”的问题。
“修身”不是目的;目的是等待时机:保护人民,然后保护人民。
君子把器藏在身上,等待时机动;世界上有路,你会看到,没有路,你会隐藏。
对于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大多数人并不具备“在场”和“隐藏”的技能。
只要坚持自我修养,用今天的勤奋为明天做准备,就不会错过一切可以把握的机会!
你有经验吗?众所周知,社会工作经验的获得靠的是实践,而不是先天的继承。
擅长水性不代表我儿子会游泳。游泳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技能,而不是在子宫里带来的。
经验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在古代,人们过河的时候,看到有人牵着婴儿,想把婴儿扔到河里,婴儿就哭了。人们问他们的原因。岳:“此父擅行。”父亲虽然擅长旅游,但儿子擅长旅游吗?这个东西也会反。
意思是一个在河边散步的人看到一个人拉着一个小孩要把他扔到河里,小孩就开始哭。别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孩子的爸爸游泳游得很好。”
虽然孩子的爸爸擅长游泳,但是孩子一定要擅长游泳吗?这样处理事情一定很荒谬。当时是楚人治国,有点像这样。
现在职业领域的情况正好相反:
一个毕业生递上一份简历,招聘人员问:“你有工作经验吗?”
“刚毕业,想找份工作。”毕业生回答。
招聘人员挥挥手,“没有工作经验的我们不要。”
太可笑了。
万物皆动。一个楚人坐船过河,不小心把剑掉到了河里。他迅速在船边刻了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来的地方。”船靠岸后,那人下水顺着船边刻的记号去找剑,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因为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
为剑刻舟求剑岂不是粗心?
刻舟求剑:比喻不知道事物发展变化,仍然静态地看问题。典伯吕春秋?寓言“查金”告诫政治家们要明白世界正在变化。如果他们不知道如何改革,他们就无法治理国家。后来就说明他们不懂得变通,不懂得墨守成规。
就像“人不可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一样。这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一句名言。列宁称他为“辩证法的创始人之一”。
这句话的意思是,河里的水是不断流动的。你这次踏进河里的水已经流走了。当你下一次踏入这条河时,新的水将会流动。河水一直在流,所以你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显然,这句话是有其特定含义的,不是这条河和那条河的区别,而是在其中流动的水。上次给你洗脚的水变了,可能流到太平洋去了。你现在所在的这条河是从上游流下来的淡水。这是你从未涉足的新领域。就像今天和明天,都是24小时,但每个新的24小时里发生的事情都不一样。连空气污染指数都不一样。昨天有太阳的时候是晴天,今天有乌云的时候是阴天。一切似乎都没变,一切都变了。赫拉克利特因主张“万物运动”、“万物流动”而成为当时朴素辩证思想的杰出代表。
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刻板地或者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的人。
对他们来说,估量形势只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