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确切的史料证明明初有一个叫“大玄”的和尚?

泉州海角博物馆研究员的最新发现——他从台湾学者陈的《杰出航海家郑和》和日本学者尚善源的《郑和下西洋记》中发现:明朝皇帝曾去泉州开元寺出家。

这一说法在泉州文史界引起了巨大争议。此间不少专家认为,这种说法纯属装腔作势,与历史不符,不可信。但也有不少人持怀疑态度:“没有记录,怎么能全部否定呢?”

“文健皇帝曾去泉州开元寺出家”的说法多少有些可信。请看后续报道。

这一发现纯属偶然。向记者反映的泉州海椒博物馆研究员刘志成最初是如何得知这一情况的?

原来,今年年初,一批台湾省学者来到泉州考察古窑址。其中一人是刘的朋友,来之前和刘通过电话。刘说:“当时我正在为郑和的研讨会准备论文。对了,你们台湾省有没有郑和研究的书?”

不久,这位台湾学者给刘带来了陈写的《杰出的航海家郑和》。

“没想到,收获很大。明朝文健皇帝曾经去全州开元寺出家,简直是全新的说法!”刘说,当时他就打算把这个观点提交给郑和的研讨会。

后来他又翻阅其他资料,在日本学者杉山尚的《千年郑和下西洋》一书中再次发现了同样的说法。“这本书是我2003年在泉州晓风书店买的。当时在几家书店都有卖,现在收藏在华侨历史博物馆资料室。”刘说。

来源很混乱。“来源很模糊!”"这本书的作者在学术界有权威吗?".....专家学者对这种说法的由来提出了质疑。

根据台湾学者陈的书,他是从一位美国学者那里了解到他的记录的,这位美国学者是从日本的《大航海》一书中得来的。日本学者杉山尚千年的《郑和下西洋记》并未注明出处。遗憾的是,目前在泉州,还没有人说自己读过日本的书《大航海》。李玉昆在泉州海角博物馆的藏品中只找到了另一位日本学者,景泽石的《大航海夜话》。

“不过,有一本书。”李玉坤说他看过一篇论文,里面有作者引用了《大航海》这本书。

那么,从中得出相关观点的两位作者是谁呢?记者梳理发现,陈是台湾彰化人,管理学硕士,农学博士。他也是大学讲师和副教授。但日本学者并没有发现任何关于千百年来杉木信息的记载。

泉州开元寺容不下建文帝?

有读者提出疑问:

假设明朝文健皇帝在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确实是出家的,那么泉州的开元寺此时是什么情况呢?与台湾省和日本学者的说法一致吗?

泉州地方史专家、泉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原主任吴教授说,在明朝初期,泉州开元寺只是一个中等规模的寺庙,主要是东西塔和谭洁。戒坛是密宗受戒的地方。除了北京和杭州的寺庙,泉州的开元寺只有一座戒坛。

据《泉州府志》记载,开元寺位于明初泉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代中后期,泉州开元寺开始衰落。以前庙里有驻军,士兵还在这里冶炼兵器。

“所以,我否认明朝文健皇帝来过开元寺!”吴教授说,一方面,在当时的大背景下,冒着杀头的危险收留皇帝。泉州开元寺这种中型寺庙为什么要冒这个险?另一方面,泉州开元寺位于当地政治中心,泉州府、晋江县的办事处都在附近。建文帝真的去这里是极不安全的。还不如去深山里的寺庙。此外,明代的泉州港也没有以前繁荣。文健为什么要逃离泉州?

“日本学者是什么来历?我们现在没有办法证明。就算有证据,也不能靠一家之言。日本人还说杨玉环终于去了日本。谁单方面承认!”吴教授说。

“文健皇帝自焚说”是站不住脚的?

据有关著述记载,靖南之战后,关于文健的下落,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文健出家逃亡,另一种是他自焚。如果“文健皇帝曾去泉州开元寺出家”的说法成立,其前提必须是“自焚说”不成立。记者昨日查阅史料时发现,多数文史专家也对“文健皇帝自焚说”持否定态度。

据永乐年间的记载和《明史稿》记载,文健登基后,“在兵部尚书齐太和、大长卿黄子澄的帮助下,制定了削藩计划”。身为燕王的朱迪,立即打着“峻青一方”的旗号南下,发动了“靖南之战”。不到四年,太子渡过长江,到达南京城下。他的和平不被允许,只好死守,但他的主帅李景隆打开金川门欢迎太子大军入城,满清官兵纷纷投降。看到潮水退去,文健皇帝不得不下令烧毁宫殿,突然大火熊熊燃烧。文健和他的皇后马史跳进火里自焚,他的大部分妃嫔和随从也随他一起死去。燕王朱迪入宫后,找了他三天。宫中的侍从说文健皇帝自焚,并从火中拖出一具烧焦的尸体为证。当王子看到尸体时,他分不清自己的脸。在他继承皇位后,“文健皇帝以皇帝的礼物被埋葬”。《明史》和《方孝孺传》都持这种观点。

但《明太祖姚传》中记载,明太祖曾称帝,对其自焚而死有所怀疑,有人告诉他烧焦的尸体是的,并剪掉头发出家逃亡。

明朝的《郑和传》也记载,永乐皇帝怀疑文健逃往海外,于是派郑和和王敬先下西洋寻找他的下落。此外,郑和下西洋的秘密目的在明代史籍中有明确记载,如许的《葛朝志》。

文健皇帝最后经由泉州逃到了印尼?

既然历史学家对“文健皇帝自焚说”有很多疑问,那么文健皇帝真的会像那两位日台省学者所说的那样,去泉州开元寺出家,最终经由泉州逃往海外吗?对此,有读者向本报提供了相关正面证据。

“最近在印尼发现了建文帝的后代!”读者向本报展示了1997的光华杂志第四期,其中介绍:

人们发现,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东海岸,有一个偏僻而独立的村落,这里世代生活着一群中国人,他们多年来保持着古老而浓厚的中国风情。在印尼这个由3000多个岛屿组成的国家,他们很可能是建文帝的后代。

还有一点很特别。他们只懂中文,不懂印尼语。他们大多以捕鱼为生。每年农历五月十六,这里都会举行罕见的隆重仪式祭拜“皇帝”,其中以烧龙舟节目最为隆重。这一天,是文健皇帝登基的日子。那天,除了村里所有的男女老少,还吸引了附近岛屿的村民来观看这个一年一度的仪式。

谁是“皇帝”?没人知道。耐人寻味的是,这里的华人大多姓洪。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帝文健的年号都是“洪武”。

据说这是皇帝和他的随从逃到印度尼西亚后,为了表示他们对祖国的忠诚和怀念,所以他们改姓洪。

文史界早就盛传文健到过泉州。

“明朝文健皇帝是否去过泉州,故宫博物院的一位研究员两年前告诉我,他听说过相关传闻。”在泉州市委政法委工作的洪红昨日告诉记者。

“但是,我搜遍了泉州图书馆的所有相关书籍,都没有找到相关内容。”洪红说。泉州海椒博物馆研究员李玉坤也表示,没有发现相关记载。

“没有记录也有可能。这时候,如果文健逃到泉州,那一定是秘密。怎么会轻易被人知道?”李玉昆认为,“但台湾学者陈提到的泉州开元寺住持,按常理应该有记载”。

遗憾的是,李玉昆只在开元寺的记录中查到,明洪武三十年六月,嬴政和尚是全州开元寺的住持。永乐元年,他去了福州的雪峰寺,后又去了南京的灵谷寺。后来记载的原僧是永乐十八年正月开元寺方丈。

17年间泉州开元寺的住持是谁?台湾省和日本学者提到的念海方丈是其中之一吗?史料中的记载是空白的。

“明朝开元寺有多少方丈?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完整的信息。”李玉坤说,即使现在有人补充开元寺的记载,由于年代久远,其完整性和全面性也不得不受到质疑。

“所以,你不能全盘否定。”泉州海斯办事处主任曾庆生表示,质疑新生的观点是人之常情。只有经过一番考证,才能知道是否成立。

阅读摘要

题目:《皇帝去泉出家》?

作者:陆野雅

书报标题:海峡都市报,A4版,6月65438+10月65438+2004年7月。

是纯粹的文史剧还是真的可信?连日来,“明太祖文健曾赴泉州开元寺出家”的说法在文史界引发巨大争议。有人肯定,有人否定,有人怀疑。就在各方激烈争论之际,昨日,原告密者又“爆”出一个新故事:泉州柯氏宗谱记载皇帝被收留,台湾省学者陈撰写的《杰出航海家郑和》和日本学者尚善源撰写的《郑和下西洋》的相关记载被载入《史可考》——《皇帝入泉出家》,再添佐证?

核心提示:

连日来,泉州文史界弥漫着一股硝烟,焦点集中在明朝皇帝文健是否曾到泉州开元寺出家。

在多数文史专家质疑的情况下,泉州海角博物馆研究员刘志成昨天向记者展示了一个新的故事——泉州柯氏族谱记载了一位祖先在明朝时收留了皇帝!

这与台湾省学者陈著《杰出的航海家郑和》、日本学者商山千年著《郑和下西洋》中记载“明朝皇帝到泉州开元寺出家”有关。他们能互相确认吗?

同一天,刘志成还向记者透露,郑和下西洋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也增加了新的证据,书中附的一张实物图片就可以在泉州海蛟堂找到!

随着相关史料和记载的出现,“明太祖文健曾入泉州开元寺为僧”的说法似乎有向积极方向发展的迹象。这个困扰了中国600多年文史界的明史案例,真的能在泉州找到突破口吗?

《柯姓族谱》记载了祖先在时的情况。

当时,他把文健皇帝藏了起来,并且很有可能将他介绍到他的家乡全州。

“这个说法早些年被泉州文史的人研究过!”刘志成说,曾在泉州海椒馆和泉州市文化管理委员会工作的王洪涛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王洪涛是泉州早期地方史的开创者之一,其所著《晚蚕集》一书对此有所记载,华兴出版社于1993年5月出版。

昨日,记者翻阅《晚蚕集》中“柯氏族谱中行踪实录”一章(写于1975年1月),里面有一段话:

柯勋安编的《清苑文献辑续》中有“清苑旧事流墨”的记载。文章说:“明、景之变难,文健之死疑。我的旧家谱记载,我的叔叔祖世龙是句容县的县尉,在江宁府,他建立了文君隐藏,所以他的家人是湮灭!亲戚只为他们的裸体服务,以供埋葬...去建造一座勇敢的神龛……”

靖南之战后,文健的下落成了一个谜。柯的《旧谱》中记载,其族中有一叔龙公,是当时南京句容县的副将。当时,文健皇帝上当了,全家都被杀了。

据《晚蚕集》记载,柯勋安是清代道光年间进士晋江唐人,著作甚多,其中《清远文学编续》解放前藏于培源中学,1953年晋江地区文物展览时被发现作为展品。由于过去保护不力,书中有些地方被蛀坏,后来送到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成为博物馆。

“可见石龙公是亲建文帝的。当时他把建文帝藏起来,大概是介绍他去泉州老家。文健在开元寺做了一段时间的和尚后,逃离了全州。”刘志成说。对此,泉州民间考古爱好者肖祖胜也持相同观点。

两位学者的著作:历史上有据可查

一个学者有必要花十年时间拿历史开玩笑吗?

根据台湾学者陈的著作,杰出的航海家郑和用了十年时间才完成,而且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查阅史料上。

“可见作者是经过一番研究才写的,绝不可能是开玩笑。”刘志成说:“你觉得一个学者有必要花十年时间拿历史开玩笑吗?”

在这本书中,“文健皇帝曾去泉州开元寺当和尚”可以追溯到日本学者的《大航海》一书。据泉州海角博物馆研究员李玉坤介绍,学术界引用《大航海》这本书的人很多。既然这么多人引用,那肯定有它的史料价值。

日本学者尚善元所著的《郑和下西洋》一书图文并茂。“书中的信息和图片都是有据可查的。比如碑文所附的拓片照片,是泉州官员赴波斯(今伊朗)的墓碑之一,现在墓碑藏于泉州海角博物馆。”刘志成说,几年前,正是他被泉州海角博物馆下令延长墓碑,然后博物馆里有人把它送到了日本。

"所以,虽然没有说明这本书的出处,但其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泉州民间考古爱好者肖祖胜说。

"此外,在国外许多地方还有许多丢失的中国文史资料."肖祖胜进一步介绍,比如被视为韩国国宝的《祖堂集》,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禅宗史料集。是由全州肇庆寺(原属开元寺管辖,位于清源山中部岩附近,后毁于战乱)禅师景、俊编纂的集子。但是为什么泉州乃至中国之前就失去了呢?最后在日本再版出版,集祖寄回国。

“一些鲜为人知的中国历史是从国外学来的,也有先例。泉州与海外学术界早期就有交流。《泉州府志》中记载,自唐代以来,日本、朝鲜等国都有专门的学者到泉州搜集书籍和文史资料。而且明代泉州有僧人去海外传经讲学,可能也会带一些当地的书籍资料。泉州大开元万寿寺编纂的《慕安禅师迹年》中也记载,慕安和尚是明代曾到过日本的高僧之一。”萧祖胜说道。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海外学者的新发现在中国失传,就轻易否定它们。”刘志成说。

郑和下泉可以证明文健皇帝下泉。

然而,这应该是基于“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找文健皇帝”的隐藏目的。

“如果文健皇帝在泉州开元寺出家的说法得到证实,必将为郑和下西洋再添一份证据。”泉州文史爱好者郑孟标说。相反,如果后一种说法成立,是不是也是对前者的一种印证?

目前多数文史专家,如泉州海蛟博物馆研究员李玉坤,肯定“郑和到过泉州”,“郑和走香碑、泉州府志为证”。

“当然,两者的关联应该是建立在肯定‘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找文健皇帝’这一隐藏目的的基础上的。”刘志成说。

国内学者的研究表明,郑和下西洋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一方面打着提升国威、扩大海上贸易的幌子,另一方面当代朝廷实行“海禁”政策。此外,随着郑和下西洋的结束,“海禁”更加严格,这一定有其隐藏的动机,即寻找皇帝文健的踪迹。这在很多史料中都有记载,而且是最早的,流传最广的。

许立群在《中国历史故事:三宝太监下西洋》一节中写道:“永乐皇帝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找到文健皇帝。因为永乐帝篡夺建文帝的皇位后,建文帝就消失了,永乐帝怕他逃到国外,将来回来复辟,就派人去找他。“其他的,如范文澜的《中国简史》和吴晗的《外交政策》以及明初的郑和下西洋,也认为郑和下西洋伴随着皇帝的秘密使命,那就是寻找皇帝的下落。

读者的反应:

这个理论有助于提升泉州的知名度。

文史爱好者郑梦标:

我觉得很有可能是“明太祖文健曾去全州开元寺出家”:1。历史之谜的新解答不能被思维模式轻易否定。如果能找出开元寺住持念海的相关记载,岂不是一个新的解决方案?2.不可否认,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之一就是寻找文健,这并非空穴来风。更何况“自焚论”也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但从“正史”中找资料作用不大,民间传说要搜集。3.这个说法值得商榷,有助于提升泉州的知名度。如果这是真的,也是郑和下泉州的有力证据。

我曾经在泉州开元寺发现过明代的玉佩。

热心读者林先生:

看了海峡都市报的报道,让我想起了26年前的一件往事。65438到0978我在泉州工作。有一天我在开元寺东西塔的东塔玩。我在一棵龙眼树的土墙旁发现了一个奇迹:脚下有一块和田玉“龙带板”。它长8厘米,高6厘米,厚0.8厘米,重约80克。由白玉制成,透明如玉,气势磅礴,为多层镂空雕刻。主题是飞龙,左右是朱雀和蝙蝠。下半部为器物(香炉、伞),下中央为“桥”,下层雕有草纹。作品极其精细,就像一个紧密的格子,立体感极强。上面布满了灰尘,我洗了很久。今年上半年,该文物被省博物馆的专家鉴定为阿明王朝文物。能证明明朝文健皇帝去过泉州开元寺吗?

相关背景:

明代的“靖南之战”

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死于公元1398年,文健继位。他继位后,和他信任的大臣们实行“削藩”政策。先是出兵攻开封,逮捕周王朱肃,废其为文官,贬其为云南。接着又攻打朱边(湖南武冈分封)、白澍(湖北江陵分封)、朱伯(山东益都分封)、朱贵(山西大同分封)等,或弃之为平民,或囚禁高墙。白澍得到消息,全家人自焚而亡。各地的王子都很害怕。

文健第二年,燕王朱迪在京举起“峻青一方”(意为肃清文健身边的坏人)的大旗,发动了“靖南之战”。文健皇帝派遣他的军队去十字军东征。起初,朱迪被击败,几乎被摧毁。中央军拥有各种优势,但由于用人不当等原因,两年后(公元1402年)被朱迪击败,南京被破。当时皇宫失火,下落不明。有人从废墟中挖出一具烧焦的尸体,指出文健和朱迪用皇帝的礼物埋葬了它。后来,他当了皇帝,史称明成祖。

明故宫真的有隧道。

关于文健皇帝的下落,记载不计其数,用“汗流浃背”来形容也不为过。文健的很多“死亡论”都认为文健是从明故宫的地道里逃出来的。如明史专家黄教授在《明史考证》所引《马生龙凤凰台笔记》一文中说:“宫中下水道直通土城外,高二尺,宽八尺,足可一人一马而行,可谓深思熟虑。”因此,发现这条地道将对证明文健皇帝出逃具有重要意义。

据报道,上世纪80年代,在明故宫的基本建设过程中,南京的考古学家确实挖出了一处“尹达沟”的旧路遗址,这可能是渔沟的背道。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纪也表示,太平门外确实有一条从明故宫延伸出来的排水通道,中间很宽,可以容纳人。

皇帝来泉是有先例的。

“皇上第一次来泉州!”泉州退休教师吴廷辉告诉记者,宋朝最后两位皇帝都去过泉州。很多泉州人都知道这一点。

据查,《泉州县志》、《晋江县志》、《福建通志》均有记载,宋端宗(1276 ~ 1278在位)在元兵进攻时,与其弟宋逃往泉州,意欲将泉州作为抵抗元朝的基地。结果当时任泉州地方长官的蒲守庚见他们气势尽失,关了城门,宋端宗只好去了广东。

“有祖宗为镜,他有难来泉州也不是不可以。”刘志成说。

阅读摘要

题目:明朝皇帝文健去泉州开元寺当和尚。

作者:陆野雅

书报标题:海峡都市报,A版15,2004年6月15。

这可能是今年泉州文史上争议最大、最令人惊讶的发现。泉州海外交通博物馆研究员向本报反映,他从台湾学者陈的《杰出航海家郑和》和日本学者尚善源的《郑和下西洋》中发现,明代皇帝曾在泉州开元寺出家。

核心提示:

明朝文健皇帝朱允炆曾在泉州开元寺当过和尚,但郑和下西洋的一个秘密目的竟然是追寻皇帝文健的下落?

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有书可以证明。

据泉州海外交通博物馆研究员介绍,台湾省学者陈所著《郑和》一书(2000年2月由晨星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和日本学者尚善元所著《郑和下西洋》一书(2003年5月由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对这一内容有确切的记载。

文健皇帝真的去泉州开元寺出家了吗?他为什么来?还是这只是谣言?

文健的下落曾是历史上的“四大谜团”之一。

根据历史记载,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他的父亲朱标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长子。他早年被封为王子,不幸英年早逝。后来,朱元璋封朱允炆为皇帝的曾孙。朱元璋死时21岁,登基为帝。

然而,文健登基仅四年,就被他的叔父、后来的明成祖朱迪篡位,这就是历史上的“靖难之变”。从那以后,文健皇帝的下落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他是自焚身亡还是削发为僧?甚至生活在海外?众说纷纭,使得这个悬案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四大谜团”之一。

文健皇帝去泉州做候补飞行了吗?

据《杰出的航海家郑和》和《郑和下西洋》两部书的记载,以及刘志成的介绍,在文健大帝灾前,明太祖朱元璋给他留了一个铁箱,以备灾时打开。在“京南之变”期间,文健皇帝打开铁盒子,发现里面有度牒(这是出家的身份证明)、袈裟、剃刀和一些白金。

于是,按照明太祖的指示,他的皇帝和随从们化装成僧侣逃跑了。

文健皇帝和他的随行人员从南京沿长江来到武昌的罗汉寺。罗汉寺方丈大玄和尚,是中国知名的高僧。当时泉州开元寺很多僧人都是他的弟子,包括泉州开元寺住持念海和尚,现在还很难确认。大玄看到的官方记载后,赶紧把一行引进寺内,并联系了泉州开元寺方丈念海,让等人路过。

后来,文健经江西鹰潭等地南下,于永乐元年(1403)年底到达全州。在开元寺做了一段时间和尚后,漂洋过海。有人说,文健到泉州开元寺出家,就是为了等待逃跑的机会。

明成祖曾经派人四处搜寻文健?

明成祖永乐皇帝登基后,一直担心文健会在死前出逃。郑和下西洋之前,曾在内陆地区追踪过文健的行踪。郑和下西洋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国威,扩大了中国的海上贸易,还追寻到了文健的下落。

永乐二年底,明成祖派郑和的老朋友李廷到武昌追查文健的踪迹。李廷从武昌罗汉寺证实,永乐元年(1403),有两个和尚来访,一个三十多岁,一个二十多岁。他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白面书生气质,脸上略显疲惫。根据推算,当时文健皇帝的年龄应该是25岁左右。如果他出家了,他就是个小和尚。

据为两个和尚服务的小作坊老板回忆,他曾听到过他们之间的诵经声,其中年轻的和尚们吟诵着“当河水朝着满月神秘地变宽时”和“我们曾听到一个突然的声音,一把吉他划过水面”。老僧响应白居易《琵琶行》中“我在浔阳河夜行送客”的诗句。

李廷从诗中听出他们好像是向浔阳(古称江州,今九江)进发,立即前往浔阳。他一个一个地询问了当地的寺庙,但是他没有找到文健皇帝的下落。终于找到了运水的人,被告知:“去年九月(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有两个和尚在江州南部幸子镇的江原寺里游荡,后两个乘船去了鄱阳南。”李廷也立即南下,途中听闻:“两个和尚从鄱阳湖东岸入鄱阳湖,留宿仙山寺。之后,我租了一条船去新疆。”

李廷前往新疆谷地,尽力寻找文健的下落。他搜索了新疆山谷鹰潭的街道、城镇、定居点和山坡。我无意中听到,永乐元年,一个盐商陪着两个和尚,从江西鹰潭出发南下,可能是去福建。

郑和下西洋是奉命寻找文健吗?

这个消息使李廷想到文健皇帝可能想到福建,然后逃往海外。

福建省泉州市,位于福建南部,福州以南,紧挨着晋江和洛阳江的入海口。自宋代以来,泉州一直是中国最大的港口,绰号“刺桐港”。如果文健皇帝逃到海外,从全州走是最方便的。

李亭随后迅速抵达泉州。他首先拜访了大玄的弟子、开元寺方丈念海和尚。据悉,永乐元年年底,两人在阿拉伯航线上搭船前往印度尼西亚,随后商船在广东搁浅,漂流至海南岛。李廷得到这个信息,赶紧乘船到海南岛琼州(今海口)探险。逛了一个多月,深入南端的崖州,真的看到了一艘破碎的阿拉伯船。与此同时,有人告诉他,他看到一个长得像文健皇帝的年轻人在亚洲等待乘船去印度尼西亚。文健皇帝可能乘船去了海外。

李廷向明报告后,明要他随郑和下西洋,继续寻找他的皇帝。郑和下西洋曾经到过泉州,这是泉州大多数文史专家的共识,而且圣墓中有郑和香案等实物为证。

如果这是史实,为什么开元寺没有记载?

台湾学者陈和日本学者杉山尚千年的记述是否权威可信?

根据陈水远的书,他是从一位美国学者那里了解到他的记录的,而这位美国学者是从日本的《大航海》一书中得到的。日本学者杉山尚千年的《郑和下西洋记》并未注明出处。“但它是由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翻译出版的,出版肯定有它的史料价值。”刘志成认为。

针对这个问题,记者于6月5438+03日走访了泉州开元寺的几位专家和僧人。

大家都说没听说过“明太祖文健去全州开元寺出家”的说法。泉州文史专家对此也持怀疑态度。一方面,开元寺没有相关记载;另一方面,这种说法必须建立在否定“文健天皇自焚论”的基础上。但永乐皇帝朱迪登基后,下令寻找建文帝,据说有一定的历史依据。

6月38+03日,记者和几位高僧一起搜索了开元寺的记录,没有发现与此事相关的记录。就连《杰出航海家郑和》中提到的明朝永乐元年开元寺住持念海和尚,也没有找到相关记载。对此,刘志成说:“《开元寺志》成书于明代,主要记载了唐五代及其宋元时期开元寺的高僧,但明代高僧的记载并不多。”

泉州佛教博物馆老李曼赞仁拿出他新增补的《开元寺志》,补充了明代以后开元寺高僧名单,以及《泉州府志》、《晋江县志》、《舒敏》记载的高僧。“应该说这些资料已经很全面了,开元寺的和尚基本不会错过。”李老伯肯定地说。但我还是没看过海的名字。“因此,有必要打个问号,和尚念海是否真的存在。”李老伯说。

当文健皇帝不能证实念海的时候,人们怎么能相信他是真的在全州出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