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众至东平简历

2019很难,2020更难。造车新势力可能对此有更深的理解。

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大力推广,以智能化、电气化为噱头的造车新势力经历了疯狂的崛起阶段,发布的品牌多达数百个。然而残酷的车市给了他们一个教训。融资困难、亏损加剧、量产交付延迟、生产资质不合格,被难倒的造车新势力正面临加速的市场洗牌。

可惜2020年,造车新势力的处境会更加艰难。最近造车新势力中人才流动加快,高管离职情况猛增。并且部分品牌资金链断裂,亏损扩大等负面新闻层出不穷。让我们看看是怎么回事!

01

高管回归传统车企,新势力留不住人才?

财大气粗的造车新势力在前几年掀起了一股“挖墙脚”的风潮。为了弥补在R&D、销售和管理方面的短板,巨额融资的新品牌瞄准了传统车企,用高薪和丰厚的报酬挖走了一批汽车人才。包括奥迪、宝马、奔驰等跨国巨头的高管,以及国内合资企业的高管等。,先后成为造车新势力的一把手。

这种做法无可厚非。相比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确实有很多短板,而长期浸淫汽车行业的人才可以帮助他们快速补齐短板,这样整体运营发展会更加顺畅。然而,新品牌汽车发展的不确定性和融资的困难日益暴露,这也导致一些高管近日“回归”传统行业。

日前,北京现代宣布,原Skycar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营销官向东平正式出任现代汽车集团副总经理兼营销部长。顾哥说,向东平在汽车营销领域有20多年的工作经验,市场沟通和经销商网络管理是他的强项。

作为汽车行业的“老人”,向东平曾任上汽大众品牌营销事业部执行董事、高级销售总监,任职期间建立的“大众家庭”客户俱乐部对大众汽车的销售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在他任职期间,上汽大众大众品牌经销商规模进一步扩大。不难知道,向东平有着丰富的合资品牌本土化运营经验,这对北京现代来说至关重要。

编辑

先后加盟沃尔沃汽车和Skycar,也为东平在豪华车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造车新势力。特别是他是天空汽车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营销官,可能对新零售和用户运营更有经验。如今,走向全面复兴、志在高端智能移动出行领域有所作为的北京现代,东平会有颠覆性的改变吗?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另一方面,输给东平的Skycar任命陈敏为Skycar首席营销官(CMO),全面负责营销与传播、销售与新零售、大客户战略、售后服务和移动能源业务。值得一提的是,陈敏还有上汽大众的工作背景。此外,Skycar董事长兼CEO张海亮和CTO牛也是“SAIC”,因此Skycar的走势更加引人关注。

天空车改名前叫电咖车。电咖车首款量产车EV10于2017年上市。电咖车是当时第一个完成量产交付的新生力量。更名后,其首款车型天际线EM7正准备上市销售。但目前受疫情影响,供应链中断,RM7的量产交付计划也已搁浅。关于Skycar,外界还是很关注其融资情况的。此前,Skycar CEO张海亮表示,sky car已顺利完成20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下一轮融资将于近期启动。

天空汽车并不是唯一一个高管离职的新品牌。不久前,Xpeng汽车原自动驾驶副总裁古、蔚来汽车用户开发副总裁、博郡汽车营销销售副总裁陈加入驰行行路...人才流动是正常的,但其本身有争议的造车新势力,更容易引起业界对其发展的关注。

02

吕赤汽车被收购,成为造车新势力的又一弃儿?

传统车企进入“寒冬”,遭遇疫情“黑天鹅”,日子不太好过。而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品牌,能否安然度过?近日,吕赤汽车被收购的消息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其资金链断裂的猜测。

事实上,吕赤汽车在造车新势力中的存在感并不高。与蔚来、小鹏、威马等头部企业相比,非常低调。2016,吕赤汽车成立,核心团队来自国内外主流汽车企业领军人物。2018,吕赤汽车与意大利I.DE.A公司合作推出首款轿跑——天王星。该车原计划2019上市,百公里加速仅3.5秒,综合工况续航500公里以上。但是之后就再也没有这款车型的消息了。随后,吕赤汽车与江西省九江市政府签约,计划投资55亿元在九江建设生产基地。同样,后期也没有相关推广信息曝光。

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负面报道。比如吕赤欠I . de . a . 2700万欧元;吕赤主要投资人涉嫌非法集资;吕赤汽车拖欠员工工资;吕赤汽车背负着许多诉讼...人们能看到其造车努力的唯一证据,大概就是2019年,吕赤与长安汽车签订协议,计划为其代工改造长安铃木的生产线。

我认为吕赤汽车陷入了僵局。不料,河南SDIC认购约20亿元持有吕赤汽车60%股份,成为吕赤汽车的实际控股方。吕赤汽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更名为吕赤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方面是缺钱的绿驰汽车“得救”,得以继续造车;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失去了主动权,被收购的吕赤汽车会怎么样?只能说绿迟这次“卖了自己”,不是出,是出。

造车新势力蓬勃发展,给汽车行业带来了新的冲击,这是好事。但造车新势力高管离职潮开始显现,传统车企人才回流。“新老”的对立似乎很高。且不说PPT造车阶段的拖延,依然没有实质进展。一些处于退出边缘的新品牌,可以说他们的另一只脚还没有进入造车领域。鲁哥预测,未来成长为头部企业的品牌,只有少数能活下来,剩下还没落地的,很可能都是昙花一现。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