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华的主要经历
张寿华,金属材料学家、冶金教育家,是金属材料系(现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和金相热处理的主要创始人和开拓者。他在开发适合中国资源条件的合金钢新钢种;发展快速凝固技术和开发新型高温合金:相变和强韧化的研究:大型轧辊研制取得重要成果。他教书育人,培养了一批金属材料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中文名:张守华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省苏州市
出生日期:1917 10 10月26日。
职业:科学家,教育家
毕业学校:交通大学唐山理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
主要成果:1988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代表作品:金属热处理;合金钢
简历
1917 10 10月26日出生于江苏苏州。1939交通大学唐山理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矿冶工程专业本科毕业。
1939 ~ 1941年四川大渡口钢铁厂实习生、工务工程师、助理工程师。
1942 ~ 1944任四川綦江电化冶炼厂助理工程师。
1944 ~ 1946美国卡内基理工学院冶金工程系研究生,冶金工程硕士。
1946-1947在西屋电气制造公司实习工程师。
1947-1948在卡内基理工学院金属研究室担任研究助理。
1949 ~ 1952唐山工业学院(后更名为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矿冶系副教授、教授。
1952至1966任北京钢铁学院金相及热处理系、工艺系(含金相热处理、压力加工)教授、系主任。
1966-1978北京钢铁学院工艺系、金属材料系教授。
1978至1984,北京钢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系主任。
角色的生活
早期
张守华,1917 10 10月26日出生于江苏苏州一个书香世家。他从小就勤奋好学。1935考入交通大学唐山理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矿冶系,1939毕业,矿冶工程学士,成绩优异。大学毕业后受聘于四川大渡口钢铁厂、四川綦江电化冶炼厂任助理工程师。
在美国留学
1944年6月至65438年10月,张守华怀着实业救国的爱国愿望赴美留学。1946年6月获得美国卡内基理工学院冶金工程硕士学位,后在美国西屋电器制造公司实习工程师。1947年7月受聘于卡内基理工学院金属研究室任研究助理。身在美国,张寿华始终关心国内政局的发展,为中国领导的人民解放事业的成功发展感到欣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夕,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和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良好机会,回到祖国。
回到祖国
65438-0949年9月受聘于交通大学唐山理工学院(后更名为唐山铁道学院),任副教授、教授。1952,国家部门调整,新成立北京钢铁学院。张守华调入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金相与热处理系、工艺系(含金相热处理、压力加工)教授、系主任。他以高度的热情和责任感,长期坚持在教学科研一线,为学院、系、学科的筹建和发展而努力。1978后,张守华继续担任金属材料系(现改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兼系主任。1981年被聘为首批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博士生导师。期间,他为整顿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科建设、促进中外交流、培养学术梯队、拓宽学科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担任重要职务
张守华,1959至今,北京市政协委员。在学术界,曾担任中国金属学会第一届至第四届理事,1991当选中国金属学会名誉会员。历任中国金属学会金属物理与冶金学术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委员;中国金属学会材料科学学会第一、第二副会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学会第二副理事长、第三名誉理事;北京热处理技术协会名誉主席。1989当选美国金属学会国际会员。
无数丰硕的果实
张守华紧密结合中国冶金工业生产发展实际和材料科学发展前沿问题开展科研工作。他涉及面广,开拓性强,成果丰硕。早在1957,他就发现了马氏体在奥氏体晶界和孪晶界的不均匀形核。负责WC-Co硬质合金力学性能研究,获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他的“疲劳蠕变交互作用断裂特征图研究”获国家教委理论成果一等奖1988。
为表彰张守华在“六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合金钢和低合金钢的开发与应用”中的重要贡献,国家科委和冶金工业部授予他“重要贡献荣誉证书”。自1956以来,张守华已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代表性论文50篇。出版学术专著一部(快速凝固技术与新合金);主编两本高等院校专业教材(金属热处理和合金钢)和《中国矿冶大百科全书》卷冶金部分;曾主编《1985低合金高强度钢国际会议论文集》、《1986第五届材料力学行为国际会议论文集》、《1990低合金高强度钢国际会议论文集》。张守华的科研成果受到材料领域同行的高度重视,多次应邀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讲学。
主要论文
1张守华编辑。金属热处理。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1。
2吴、、张守华。碳钢和硅钢在回火过程中的转变。北京钢铁学院十周年论文,1962: 17。
3张守华、田燕、吴。钢内界面对马氏体形成的影响。北京钢铁学院十周年院刊,1962: 1。
4邱,付立元,张守华,等。碳及合金元素对超高强度结构钢力学性能的影响。北京钢铁学院十周年论文,1962: 127。
5张守华。合金钢。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1。
6张守华,孙东野,叶,,等。激光熔凝-带束-球囊表面成形术。继续。第二国际。丛。材料热处理,意大利佛罗伦萨,1982: 857。
7刘,张守华。冷轧工作辊表面剥落失效分析。钢铁,1982,17 (6): 55。
8张守华,何庆福,邓阳。无消声技术研究氮化铬30钢的断裂过程。继续。材料的力学行为-ⅳ,瑞典斯德哥尔摩,1983: 811。
9王旭、张守华、崔培勇。淬火温度对86CrMoV7钢接触疲劳性能的影响。钢,1983,18 (5): 43。
10袁遗张虹张守华。微合金化12 simovnbstelwithgranealbealth组织的变形和断裂继续。HSLA' 85,北京:1985:113。
11朱晨,张守华。双碱性钢的应变硬化特性。继续。材料的微结构力学行为,Xi安:1985:129。
重要贡献
70年代初,武钢从联邦德国和日本引进一米七连轧机,1978下半年建成投产。当时这种连轧机的轧辊都是进口的,不仅价格贵,而且受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因此,立足国内市场,生产大型压路机已成为当务之急。1977年底,在冶金部的领导下,成立了邢台冶金机械轧辊厂、齐齐哈尔钢厂、武钢、冶金部钢铁研究院、北钢院、机械工业部机电研究院参加“WISCO一米七冷轧厂工作辊课题组”。张守华因国家急需,担任课题组技术负责人之一,主持了冷轧用拟议工作辊的实验室研制阶段。以及轧辊的检测技术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为工业化生产的中间试验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方案和可靠的工艺参数,为保证产品质量提供了有效的检验方法。1980 165438+10月,他亲自参加了WISCO一米七冷连轧机第一对国产轧辊的试轧,结果表明轧辊性能良好。1982,该项目被正式列入“六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在研究小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任务圆满完成了。1986年,该类轧辊国产化率达到60%,节约外汇约500万美元。1990年不仅国产化率达到100%,质量也达到了同类进口卷的水平。因此,该项目获得冶金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8。张守华作为总体技术决策者,在完成这一任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这项任务,张守华培养了大型轧辊用钢及其热处理、冷热疲劳、接触疲劳、磨损和断裂方面的学术带头人,他们正在继续为宝钢大型轧辊的国产化做出新的贡献。
取得的成就
开发新合金
结合我国的资源条件,开发我国合金钢新品种是我国冶金科技发展的基本方针。为了节约战略矿产资源镍和铬,不能一成不变地采用国外镍铬合金钢的传统品种。根据我国的资源条件和国外合金钢系列的进展,开发硅锰和硅锰钼钒系列合金钢新品种是一个重要方向。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国内外对合金化的基础研究很少。张守华看到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对开发新的硅锰钢牌号具有战略意义,在1956开始研究硅对钢的回火转变的影响。国内首次实验证实,硅阻碍了马氏体的分解,延缓了碳化物的转变,减缓了α相的回复和再结晶,使它们出现在较高的回火温度范围内。因此,含硅钢在低温回火时,有可能形成强度高、韧性好的回火马氏体组织。这一结果为未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使用的火箭壳体钢(32SiMnMoV)提供了硅的作用机理,推动了这种壳体钢的研制成功。
从1958开始,张守华亲自带领以青年教师为骨干的超高强度结构钢课题组,对C.SiMn、SiMnMo、SiMnMoV、SiMnWV、CrMnMo、SiMnCrMoV等7个体系的超高强度结构钢调质钢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综合研究,碳含量为0.33% ~ 0.63%。首次提出了淬火低温回火马氏体钢的强度极限与α相中碳含量的定量关系,再次证实了硅对回火马氏体钢强韧化的有益作用。指出Si-Mn-Mo-V系回火马氏体具有最佳的强韧性综合性能。上述研究成果为课题组承担国防科工委下达的超高强度钢研究任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后来,在杨让的指导下,课题组研制出32SiMnMoV超高强度结构钢,成功应用于我国东方红一号卫星和箭冰一号返回式卫星的发射火箭壳体材料。因此获得1979国家重大技术改进奖三等奖。
学术带头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低合金高强度钢品种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数量大,范围广。近20年来,国外高强度低合金钢的研究和应用发展迅速。张守华站在这一领域的前沿,在冲压双相钢(卷)、非冲压双相钢(棒、线、管、钢丝和钢筋等)等广泛领域发挥了学术带头人的重要作用。)、无间隙原子深冲钢板(IF钢)和微合金化非调质钢。
双相钢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低合金高强度钢。因金相组织特征(铁素体加马氏体)而得名,是一种具有良好冷变形加工强化能力(冷冲压、冷镦、冷挤压、冷拔、冷轧等)的新型低合金高强度钢。)和高水平的综合力学性能。
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能源危机成为推动双相钢研发的社会经济驱动力。为了降低汽车的油耗,需要减轻汽车的自重,提高汽车冲压钢板的强度。然而,传统的以铁素体和珠光体为金相组织特征的低合金高强度钢,在提高强度后,塑性下降,深冲性能明显恶化。然而,双相钢在高强度水平下仍具有良好的冷冲压成形性。因此,双相钢的发展受到了世界汽车工业的高度重视。到了80年代,小批量的双相钢卷已经生产应用,并扩展到非冲孔双相钢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张守华建议将双相钢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列入六五国家重点项目,并开始组织双相钢的研究。在他和其他合金钢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冲压双相钢(卷)和非冲压双相钢(管、丝、钢丝、钢筋)分别被列入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他是“非冲压双相钢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的负责人。该专项成果获1991冶金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获第六届全国发明展金奖和“三秦杯”特等奖。
教育成就
深受好评
张守华是1952年北京钢铁学院14筹委会委员之一。他是金相与热处理系(现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首任主任。直到1984,继续担任系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主任。作为系里的首席行政和学术负责人,他在教学和科研的建设和发展中,特别是在开拓学科新领域和培养学科带头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教学工作中,张守华坚持教书育人,以“严格要求,重在指导,孜孜不倦,以身作则”的教学风格严于律己。他备课认真细致。他的讲课语言简洁、清晰、透彻,板书工整,深受学生喜爱。
教材建设
张守华非常重视教材建设。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的大多数专业课都借鉴了前苏联的教科书。随着教学科研实践的发展,我国高教部提出了在消化国外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编写教材的任务。作为系主任,张守华不仅积极组织领导本系教材的编写工作,还亲自主编了第一本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材《金属热处理》(中国工业出版社1961出版)。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亲自主编了《合金钢》教材(冶金工业出版社1981出版)。这两部教材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内容新颖充实,理论浅显,条理清晰,文笔流畅,深受师生欢迎。
严格的要求
培养研究生是张守华的另一项主要教学工作。他对研究生要求非常严格,注重启发和引导,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35名研究生(其中博士8名),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了成绩,成为技术骨干。为促进全系科研发展和学科发展,他的科研工作不仅包括合金固态相变的研究,合金钢和低合金钢新钢种、新品种的开发,还在金属间化合物、磁控溅射沉积ODS型高温防护涂层、激冷凝固技术、粉末高温合金和高温力学性能等新领域培养博士生, 为加快北京钢铁学院材料学科高科技领域新合金的研究与开发做出了贡献。 为了培养中青年教师,张守华大胆地将中青年教师推向教学一线。他的严格要求和亲自把关,不仅促进了中青年教师的不断成长和教学梯队的稳定过渡,而且保证了教学质量。在科研方面,他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让中青年教师做项目负责人,担起重担,独立自主,使他们在工作中得到锤炼,迅速成长,逐渐成为学科带头人。上世纪80年代,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大部分学科带头人都是张守华培养的。早在五六十年代,北京钢铁学院的金相与热处理系、工艺系就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创办较早、师资力量雄厚(当时有柯俊、肖基美、张守华、张兴元、赵锡林、方正志等著名教授)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所以每年都会接受很多国内其他工科院校的高级教师,这些教师后来成为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
到处都有学生;全国[全世界]都有学生
40多年来,张守华认真努力培养人才。现在,桃李满天下,园丁不可或缺。目前,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已发展成为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等高校教学科研整体水平指标的全国先进系(在1987年第一次全国研究生质量评估中,硕士和博士学位均获第一名,并在1989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学联合授予“先进科研群体”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除了上级的领导、系领导集体的作用和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外,还离不开张守华长期担任系主任和作为学术带头人的兢兢业业的工作。
性格评估
张守华治学严谨,认真细致;诚实朴素,实事求是。他坚信只有中国才能领导全国人民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革”中,张守华虽然吃了大苦头,但对党的信念不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雷厉风行,发挥了老教师、老专家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