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故道令人怀念。

姜保兵

端午节前,应德州市作家协会邀请,参加“全国作家游黄河故道,礼赞多彩夏津”活动。夏津过去被誉为“齐晋联盟的关键”。今天,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作家齐聚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感受繁荣与辉煌。

据史书记载,自东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以来,黄河六次迁徙,26次改道,1590余次溢流。其中,20多次大规模决口淹没周边地区,黄河干流两次流经夏津县,出现了6次大决口,在这里留下了30万亩起伏的沙丘。一条蜿蜒曲折的老黄河,地貌变化奇特,沙丘起伏,跌宕起伏,古树参天,生机盎然,形成自然改造的绿色屏障,其中百年以上古树近3万株,是平原地区珍贵的原生态自然资源,有“北方落叶果树博物馆”的美誉。这就是森林公园,黄河故道,远远望去,郁郁葱葱,让人心胸开阔,心情愉悦。

在老黄河路森林公园的最南端,有一个千亩古桑园,叫益寿园。黄河故道,独特的水土条件和气候,造就了这里“独一无二”的桑树。申果颗粒饱满,果肉厚实,汁液鲜嫩,味道甜如蜜,看起来像个草莓。不仅个头大,而且馅多还甜。每当“穗籽”季节成熟时,就是采摘和品尝果实的最佳季节。在树冠巨大的树枝上,结着许多果实,如星星,村民们用长杆击打树木来收获果实。人们走在几千公顷郁郁葱葱的绿色中的树下,用手采摘食物,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他们单独或一把把它们放进嘴里,那种感觉是无法形容的。

走进桑树林群,古老的桑树的长臂吸引了我。树上满是树冠和茂密的枝叶。“卧龙树”和“龙腾树”气势磅礴,霸气十足,让人不禁惊叹其姿态之美和奇特!站在“夫妻树”前,虽历经800多年的沧桑与艰辛,却依然缠绵,如漆不离,满满的爱,浓浓的青翠,硕果累累。

在桑林深处,我钻进了被遮蔽的树,从中间往上看。在绿色的桑叶中有许多水果,它们像玉一样,像珍珠一样白,像玛瑙一样紫,有点像琥珀一样红,同时享受着美味的食物。汉武帝刘秀北在这里粮草匮乏,正是桑树填补了军队的饥饿。他称赞说:“这是上帝的帮助,伟大的事情将会实现!”!又潦草:“天国”二字。这里现在有一个“天国阁”。

继续前行,发现一棵高大的古桑树,树前立着一块牌子:相传费翔皇后陪乾隆皇帝下江南,天气炎热,龙生病,乾隆下令寻找避暑山庄,到处都找到了这片古树般的世外桃源。正好果子熟了,乾隆在这树下乘凉,尝了尝。他觉得神清气爽,心情愉悦,大力奖励身边的人。百姓感谢乾隆皇帝的恩情,称这棵树为“御树”。民间传说自古就有。我们就听听,传传吧。

突然,我看到前面绿树之间有一座寺庙。走进去,原来是新建的朱国祥纪念馆。大门两侧,有一副对联,“万家有乐心Xi,一枕清风梦”。大门上方有李肇星题写的“朱国祥纪念馆”大字匾。一进门,只见柱上一副对联,“明恩大德建馆,形象宏大,植树防沙,为官,情怀广”。正殿介绍朱国祥事迹:相传清朝被贬的朱国祥当上了夏津县令。他看了这里寸草不生的沙地和歉收的庄稼后,告诉百姓“多种果树都可以用,不会有灾。”此后,经过数百年的封沙造林,到清代中叶,形成了老黄河的森林公园景观。为了感激朱国祥的好心,夏津人建了一座博物馆来纪念。

据考证,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的种植时期很长,三个突出的历史时期是元、明、清。尤其是清朝康熙13年,在知县朱国祥的发动下,当地民众掀起了一股栽桑高潮。在种植桑树治沙的同时,还大力发展养蚕业。据《诗经》、《左传》等书中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下游各地就已发展养蚕业,其中以山东的养蚕业最为发达。秦汉四五百年间,活跃的对外贸易活动形成了“丝绸之路”。过去有“万奇鲁毛”的说法,指的是当时山东生产的丝绸。后来由于多次战乱,养蚕业逐渐衰落,起伏不定;一百年后,丝绸业萧条。由于棉花种植的影响,蚕桑业整体趋于萎缩,桑树逐渐从“叶”变成了“果”。其果实果香浓郁,似草莓,多汁,甜如蜜,是延年益寿的佳品。在饥荒年代,村民们可以吃饱肚子度过饥饿。

朱国祥,一个清官,就像焦,当代县委书记的典范。为了改变兰考的落后面貌,党的好干部焦带领群众在肆虐了300多年的沙地上种植了654.38+0多万株梧桐树苗。焦尤鲁在兰考工作仅475天,以身殉职,却把* * *人的真面目诠释得淋漓尽致。广大人民群众的感情是最简单的。无论什么朝代,作为父母,谁能关心群众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造福一方,勤政廉政,努力做利国利民的事,谁就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这是我站在黄河故道上,沉思往事时得到的。

作者简介:姜保兵,本名梅剑,梅剑主人,清风堂主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德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虞城作家协会理事,《虞城文学》编委。作品《夜读鲁迅》获“与共和国同行,与我成长”全国阅读征文比赛二等奖,《从饮食变迁看社会变迁》获建国60周年征文一等奖。《绿色的梧桐树》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文艺作品三等奖。《与伟大祖国一起成长》获得“福利彩票杯我与新中国”一等奖。《怀念黄河故道》获第四届中国夏津水果诗歌(散文)大赛散文组优秀奖。

一点郝晴冯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