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锟是如何成为英国人的?

高锟(1933 ~)高锟。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物理学家。

1949年,他随家人去了香港。1954年,他去英国伦敦大学学习电气工程。在伦敦大学1957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在1965获得博士学位。自1957年以来,高锟一直从事光纤在通信领域应用的研究。在1964中,他提出在电话网络中用光代替电流,用玻璃纤维代替电线。在1966中,在标准电话实验室里,何提出光纤可以用作通信媒介。高锟在电磁波导和陶瓷科学(包括光纤制造)方面获得了28项专利。

由于在光纤领域的特殊贡献,他获得了巴伦廷奖章、利伯曼奖和光电奖,被称为“光纤之父”。

1957 ~ 1960任标准电话电缆公司工程师,1960 ~ 1970任标准电信实验室首席研究工程师。1970 ~ 1974曾在香港中文大学电机工程系工作,后担任国际电话电报公司电光产品部副经理。1987年10月,高锟从英国回到香港,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在1987年至1996年任职期间,他为中文大学带来了大量人才,使大学的学术结构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在与大陆科技界的交流合作中,他主张“逐步实现两岸接触”。

1996年,高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因为他的突出贡献,1996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1981年12月3日发现的一颗国际编号为“3463”的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

2009年10月6日,英国皇家瑞典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和美国科学家威拉德·波义耳和乔治·斯密。据英国皇家科学院消息,高锟在“光在光纤中的传输用于光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他将获得今年物理学奖的一半,总额为500万瑞典克朗(约合7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