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人物简介
吴起_(1789—1847),字季深,一字“龙斋”,别名“吉兰”“燕楼弄”。吴起_不同于清朝的普通官员。他在植物学和矿物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著有《植物名实考辨》、《植物名实考辨》、《滇南采植物素描》、《云南游记》等多部著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中文名:吴
别名:吴琪_
出生地:河南省固始县
出生日期:1789
死亡日期:1847
职业:植物学家、矿物学家
信仰:道教
代表作品:植物名称与事实考证
简介
清代植物学家(1789-1847)。“龙斋”二字又叫“姬神”、“姬兰”。河南固始县人。清代嘉庆二十二年状元。历任翰林院编修,江西、湖北学政,任兵部侍郎,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福建、山西等省巡抚或巡抚。官员全国各地出差,非常热爱植物。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收集标本,画图表,在院子里培育野生植物。历时7年,将他实地考察和体会到的真知,写成了《植物名称与事实考证》一书,共38卷,收录植物1714种,附图1800多幅。书中有许多地方纠正了前人的错误,这对中国古代本草学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在写这本书之前,它已经从看过的各种书里收集了植物草药,有的还被绘制成图形,成为一长串植物名称和真实图片的汇编。这两本书在中国植物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深受中外学者重视。
_拼音Jùn,同音同郡。“_”这个词常被简化为“君”。吴起有个堂兄叫吴,常被后人混淆。
吴起_在写作和写作中经常自称“一楼农”,但据学者考证,这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一句谦词。
吴起_,出身官僚家庭。其父吴_,其弟吴启彦,曾任翰林、侍郎、顺天府(今北京)学政等官职。其父死于道光元年(1821),其母死于道光五年(1825)。他家叫“龚宝弟”。吴氏是原清固始县“四大家族”之一。
吴奇_从小就渴望学习。21岁考中一等奖(1810),28岁考中一等奖(1817)。历任翰林院编修、礼部尚书、兵部侍郎等职。后来历任湖北、江西、湖南、湖北、甘肃、浙江、广东、云南、贵州、福建、山西等省的巡抚或巡抚,还兼任盐政等高官,所以“官大半天”。
吴起_不同于清朝的普通官员。他在植物学和矿物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著有《植物名实考证》、《植物名实考证》、《滇南采植物素描》、《云南之旅》等多部著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植物学成就
他编的第一部是《植物名实考辨》,22卷。89万字左右。共记录植物838种。谷物、蔬菜、山草、石皮、湿草、蔓草、水草、毒草、书呆子、木材等10多种,每一种都有多种植物。吴起_在收集历代古籍中有关植物的资料时,重点研究了各种植物的形态、起源和起源。药性和用途等。书中记录或摘抄了一些专门的花果树谱,如牡丹谱、桐谱、菊谱、枣谱、蚕书、茶经、牡丹谱等。还收集了从中国南方和北方,包括外国引进的60多种果树。保存了大量的植物学文献,超过了历代任何一部草本植物著作。它是植物学和生药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吴起_在完成植物名实考证的基础上,以走访各地为契机,深入调查,广泛收集植物标本,制作地图,并结合历代相关文献,撰写了著名的《植物名实考证》(1848)。这本书是山西省省长卢英姑在他死后一年出版的。全书38卷,记载了1714种植物,包括谷类、蔬菜、草类、草类(包括苔藓)、水生植物(包括藻类)、匍匐杂草、芳香草、毒草、方群(包括寄生在某些木材上的担子菌)、水果、木材等。这是一本记录植物并反映其生物学特征的植物学专著。这是吴起在植物学方面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植物名考证》中记载的植物大多是吴起观察和访问过的,因此这些描述可以反映植物的形态和生态习性,以便读者识别植物种类。比如他在《九狮草下》中写道:“九狮草产于湖南陡坡与江西庐山之间。集群,几十个是两个集群。附在与叶相对的茎上,如凤仙花,叶稍宽,颜色深绿,无齿。茎像牛膝一样有节。细根长须。秋天的时候,在大树枝的第一节之间出现两个绿色的芽,像榆树钱一样,像指甲一样大,密密麻麻地簇在一起。从花蕾中旋出两朵粉红色的花,摘下它们的茎,插入生命。”准确描述了根细长,茎深绿色,节膨大,叶对生,花在枝腋,多为聚伞花序,花红紫色的九狮草,以及其习性和繁殖方法。他还指出,野芝麻长满方茎四棱,具有节生叶、节周开花(轮生)和唇形花冠的特点,并有花芽和雄蕊的形象描述。《植物名实考证》首次记载了蕨类植物生殖器官的孢子囊,如十六石草,记载简丹的叶“面青背淡,有金星如多米诺骨牌”。金星(孢子囊)是蕨类植物的共同特征。对金星草、金角莲、飞剑、木贼蕨等蕨类植物的孢子囊也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而且,它的图纸都是画“金星”的。说明对蕨类植物孢子囊的形态已经有了深入的观察和了解。由于吴起的细心观察、考证和分析,发现了本草著作或植物文献相关记载的错误,还经常出现异物同名、异名同物的混淆。并给予了纠正和补充。如《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将五加科和木通混为一类,都列为蔓草,而吴起_将木通从蔓草中分离出来,列为山草,纠正了李时珍的错误。他还批评了李时珍把当时人们不爱吃的冬葵从菜部挪到草部的错误,指出冬葵是各种蔬菜的主宰,直到清代江西、湖南等地仍有栽培食用。湖南称之为冬凉菜,江西称之为韭菜,于是他把冬葵花列入蔬菜部。以上例子说明,吴起_突破了历代对草药的描述,仅限于性味的使用。它侧重于对植物形态、生态习性、起源和繁殖方式的描述,极大地丰富了植物学的内容。
65,438+0,800多张图附考证植物名称和事实,比以前的本草著作更准确。《中华本草纲目》中有图,始于唐宪清四年(公元659年),原书于北宋佚失。光绪十五年(1889),傅云龙在日本抄下了残存的唐代“考卷”。后来苏颂的《本草》今天已经不存在了。现存最早的《本草图说》是宋著、曹校勘的《重建政经史证本草》(金泰甲子(1204)会明轩藏)。苏颂《本草图说》呈献给朝廷的有中国各行各业、各州、各府、各狱、各县。图纸是人写的,说明是苏颂整理的。有时,同名的药用植物和异物会被误混淆。唐慎微的《证本草》画的都是《本草图说》的图,没有查实物。所以苏颂的错误没有得到纠正。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有1110多张图,但李时珍的足迹只在北京、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地,无法与吴起在《玉笙》中的情况相比。植物名称考证中的图片大多是根据植物的新鲜状态绘制的,很多都能反映出植物的特征。比如二十四卷毒草,天南星科是天南星科,天南星科,天南星科,天南星科,天南星科,天南星科,天南星科,天南星科,天南星科,天南星科,天南星科,天南星科,天南星科,天南星科,天南星科,天南星科,天南星科,天南星科,天南星科。吴起_不仅用文字阐明了两者的区别;同时用七幅插图画出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的异同。这些图片生动地描绘了天南星科的特征,即骨针周围的抹刀,人们很容易辨认。由于《植物名实考据》所绘图画的准确性,对本草著作中的疏漏和谬误进行了补充和纠正。例如,藿香的图片突出了对生叶、卵圆形或三角形叶、圆基部、长尖端、锯齿状边缘和顶生花序的形态特征,而《本草纲目》中绘制的图片差异较大,难以识别。《本草纲目》中记载仙人掌草为风尾草,但其附图不准确,不像凤尾草。而《植物名实考辨》中所画的风尾草图,却清晰可辨,与正文一致。书中的一些图片是根据植物生长时的自然状态绘制的。比如半夏有两张图,一张是不开花的,一张是开花的,这是观察画出来的。吴琦_重视图形在植物物种识别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所绘制的地图精细、准确,对研究植物种类鉴定有很大的科学价值。
吴起《植物名实考证》是继《南方植被》之后的大型区域性植物区系。书中收录了1714种植物,比《南方植被》中的1600种植物还多,也超过了以往的本草著作。是历史上记载植物种类最多的一本书。它涉及的药用植物范围很广,如青蒿、地黄、麦冬、菝葜、何首乌、柴胡、玄参等。亚麻子、水稻、高粱、谷子、大豆、小米等粮食作物;果树和木材植物,如森林、柑橘、椰子、无花果、柑橘、李子、柿子、柏树、樟脑、杨树、桦树等。从植物生态学来看,有水生、陆生、陆生、岩生等植物。从地理上看,这些植物分布在19省份,尤其是江西、湖南、云南、山西、贵州等省份。首次记载了云南等偏远地区的植物资源,其中江西约400种,云南约370种,湖南约280种。
从植物学的发展来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总的来说,它的途径主要是从实用到纯科学。第一个阶段是实践阶段,历史悠久,可以说从古代一直到明清都属于这个阶段。植物学知识主要见于历代的本草学、农学、园艺学、蔬菜疏学等著作中。随着人们对各种植物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明清时期开始发展到第二个阶段,即科学研究。吴起《植物名实考证》的出现,标志着这一重要阶段的开始,即从本草的从属走向独立的阶段,因而在我国植物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品的价值
优势
第一版《植物名实考辨》是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吴起_去世后的第二年,山西巡抚卢应谷出版的。后几版由山西郡文书局于光绪六年(1880)重印,云南图书馆1915重印,山西官书局1919重印,商务印书馆1919印刷。
《植物名实考证》的出版,促进了植物学和本草学的研究和发展。学术界对这本书评价很高。德国人E. Brelschneider在《中国植物学评论》(1870)上说,它的图纸是“精雕细刻的”,“精确的能识别科和目”,有的还能识别“种”。欧美的植物学家在中国学植物学,一定要看植物名称和事实的考证。因此,毕施耐德还选取了玉米、梁木、马铃薯、苘麻、商陆、佛手柑、铁果树、椰子等八幅图重新雕刻,用历史纸印刷,附在《中国植物学文献评论》的末尾。参考新鲜植物对根、茎、叶、花和果实进行描述,以便人们可以清楚地观察植物的形态特征。明治维新后,日本虽然提倡学习西方科学,但仍然非常重视对具有科学价值的植物名称和事实的考证。明治十七年(1884),日本首次重印,伊藤圭介评价“论述精要,总结古今意见,分析异同,修正错误,有理有据。图纸也准备得很充分,那些疑似难以分辨的都特别细致精确。”日本人松村仁三编《植物集》,麻生木叶写《日本植物图鉴》的时候,大部分植物的中间名都是根据《植物名考证》这本书。1919年,商务印书馆印刷《植物名称考证》时,西欧学者争抢。美国的B. Laufer、F. D. Merrill和E. H. Walker的著作也引用并强调对植物名称和事实的考证。世界上许多国家图书馆都收藏这本书。以上足以说明植物名实考证对世界学术界的影响。在我国,它不仅为药用植物和生药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而且对我国植物分类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许多现代植物分类学家在考虑植物的中间名时经常提到它。如植物学家裴鉴、周太炎在编纂《中国药用植物志》时,在植物名实考证中引用了70余种植物。除了根据这本书里的附图来确定一些植物的科、属甚至种的名称,很多植物的中文名称也是根据这本书。目前,在我国植物分类研究中,对植物名称和事实的考证,存在着较多的科名和属名。如爵床科(a 1 angioceae)、水龙骨科、旱金莲科、蛇舌草科、黍科(mo 1 UGI naceae)和红藤科。还有Orozylonvent。山桐子、画眉草、山梅花、石竹、秋海棠。诸如此类。
不足的
对植物名称和事实的考证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由于时代的局限,吴起的思想并没有脱离封建士大夫阶层,这在他的作品中有所体现。他在描述植物的形状、味道、用途时,往往会加入一些老生常谈的论调,以发挥自己的政治观点和修身养性的道理,而这些都与植物本身无关。对某些植物的认识也有一些错误,比如把卫矛科的雷公藤误认为木兰科的野草;将蓼科的虎爪误认为毛茛科的黄药子。别人是一种植物,他却把它们分成两类;即使是同名的项目,前后也是重复的。虽然可以根据本书中的大部分图片来识别植物,但也有部分图片是从《证本草》、《救灾本草》、《本草纲目》等书籍中转自而来,未经考证。在植物种类方面,也有一些常见的植物种类,如竹叶、翘根、弯草、苹果等,都没有收录在书中。这与当时科学水平有限以及作者去世早、校刊由不懂植物学的人出版有关。但不足之处并不掩盖于在植物学方面的成就仍然是主要的,吴其_《植物名实考证》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专著。
矿物学成就
简介
除了在植物学方面的贡献外,吴起_还对矿物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撰写了采矿专著《滇南采矿植物简介》。这本书是他编的,是许金声(东川知府)编的。根据颜《清代云南铜政考》的序,此书成书于道光二十四至二十五年(1844-1845)。本文主要介绍了一本关于云南东川铜矿和其他矿产的书。这本书分为两册。第一卷是《云南矿厂工具素描》。包括工具图纸20张,云南矿简表,第一张图纸,第二个洞,第三个洞,第四个矿,第五个炉,第六个炉,第七个盖,第八个用。书背附宋《天工开物》(节选自《五金》卷十四)、王松《矿厂采炼录》、倪神树《铜矿采炼录》和《铜策全书·各厂咨》。下册名为《滇南矿厂简表》,包含全省地图1幅,政府和州政府部门地图21幅。下册是云南矿业简表,下册分为各种矿产和交通。
嘉庆四年谭翠在吴起(1799)之前撰写的有关云南矿厂的著作有八部,有关铜政的笔记有八卷。100年后,又有颜的《滇铜考证》和的《滇铜考证》。谭崔和周忠月的作品只记录铜矿。檀翠虽然涉及其他矿物,但是很简短。新修订的《云南通志稿》中记载的矿物、矿物的学名与当时的地方称谓并不一致。因此,对清代康熙至道光年间云南铜、银、金、锡、铅、铁等矿产的起源、产状、探矿、采矿、洗矿、开凿坑道所用的工具以及矿山中的主要设备都有详细的记载,其中以吴其_《滇南矿山略图》最为全面。当然主要是介绍铜矿。吴起在《滇南矿厂图》中详细记载了云南铜矿的分布、铜矿的情况及探矿采矿技术。
关于铜矿的分布,从易门县万宝厂到元江县青龙厂共有33家工厂。其中,汤丹、紫龙、宁泰是产量最高的大型铜厂。汤丹厂开采于明代,产铜最多的是乾隆初。有九龙青厂、观音山厂、聚宝山厂。中国正在开采的六大铜矿之一的云南东川铜矿,目前仍以汤丹老窑洞为中心,进行深部开采。沉闷铜厂,位于会泽县城西,距县城160里,是一座落雪山,也属东川知府管辖。曾属四川,雍正四年(1726)改属云南时开采。有龙宝山厂、兴隆厂、多宝厂等
工厂。当时,汤丹厂和独龙厂的铜被运到北京。宁泰厂,位于顺宁东北520里,原是一个小厂,后有小谢厂、芦塘厂、于永昌宝台山,矿藏丰富,至今仍称宁泰厂。上述汤丹、古龙、宁泰三家铜厂在乾隆年间(1736-1795)的年产量都在1795以上,是当时其他工厂望尘莫及的。云南不仅出产铜,还出产银、金、锡、铅、铁和其他矿物。云南的金银矿大多是乾隆四年(1739)以后开采的,少数矿在开采铜矿的同时发现了金银。这些都是别的书上没有的或者很简略的,但是《滇南矿厂图》有详细的记载,包括金昌四厂、锡厂一厂、铅厂四厂、银厂二十五厂。
工程状态
关于铜矿床的特征,《滇南矿厂图》中记载的云南铜。属于“康滇地轴”铜矿区,铜矿分布广,规模大,矿床类型多。云南东川铜矿是一个层状铜矿床,通常称为“东川型”,与海相沉积有关。书中记载,汤丹铜矿是明代有厂的老矿,乾隆年间开采时最为繁盛。汤丹铜矿床的特征是矿体呈扁豆状,长达4000米。最厚处450米;小的有几十米长,几米厚。汤丹矿区围岩普遍破碎,整个扁豆体完全矿化,大矿体最大厚度超过100米,也就是倪神树、吴大牙所说的“汤矿”或“唐矿”。矿石构造以网状细脉为主,出现块状玢岩(即紫金锡箔)。
东川铜矿的矿石成分主要是辉铜矿(绿锡锡)、斑铜矿(紫金锡)、黄铜矿(_石、金箔)。由于黄铁矿含量低,一般不容易产生强氧化。另外,围岩为碳酸盐岩,氯化硫酸铜溶液易与碳酸盐反应生成孔雀石(绿矿)和蓝铜矿(曾青),是次生富集的不利因素。尽管如此,东川铜矿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了深度大、富集差的次生硫化物带。汤丹铜矿的特点是氧化构造条件极为有利,围岩破碎严重。结果形成了深达600米的氧化带。铜矿床中氧化富集带或次生硫化物富集带的矿石品位很高。具有重要的工业价值。比如东川铜矿的氧化带和次生硫化物富集带富集程度不高,但有的深达数百米。在古代,大量的高品位矿石,如深绿色(孔雀石等。)和锡(次光亮铜矿和次生斑岩矿等。),分别产于氧化带和次生硫化物富集带,这是东川式铜矿在中国矿业发展史上曾经盛极一时的主要原因。
《滇南矿厂图》中有关于云南铜矿的记载。比如最好的矿石叫“紫来铜”,是一种十滑成分的天然金属铜(铜含量100%)。二是要提炼的矿石,上品就是云南人所说的“透矿”,即“净矿”,也叫“火药酥”,颜色深黑,质地酥脆,成分可达90%以上(含铜90%以上)。这是一种稀有矿石。属于“锡_”的矿石种类较多,其中“银_”和“紫锡_”含铜量较高。书中还记载了“油锡_”、“青锡_”、“烂锡_”等含铜量低的矿物。属于“绿矿”的矿石有“深绿”、“黄脂绿”、“豆青绿”等多种名称,铜含量也很高。基本反映了云南一些大型铜矿的矿石分类和赋存的实际情况。
《滇南矿厂图》中详细记载了清代云南铜矿的开采技术。地壳浅部的矿物可以露天开采;对于深部矿石,需要挖隧道,进行系统的山地工程。吴起_引倪神树《采铜炼铜》说,铲草挖几尺深,会得到一块叫“草皮矿”(也叫鸡爪矿)的矿石。另一种矿叫“吉窝矿”,像草皮一样容易被开采,矿石成窝,每个坑只有几升。“草皮矿”和“鸡窝矿”都是风化残矿,都可以露天开采。书上还说:江边的俗人都叫“本江矿”,里面的叫“金山矿”。弯弯曲曲的曲艺所在之处,其下降趋势被称为“磨盘矿”,可采,但过几年就会发生水灾。上述的本江矿、金山矿、磨盘矿都是深埋铜矿体,只是根据形态和空间位置的不同而被冠以不同的名称。在开采矿石之前,有必要挖掘隧道。挖地道和冲洗用的工具有遮阳棚、座椅、风箱、风柜、荡梯、银炉盖、通风炉、斧子、藤柄、凿子、粗木、木柄、粗铁、灯、竹龙、小风箱、门槛、簸箕、夹子、木杆、铁杆、铁保险杠等。,均附图纸。矿合并中的主要设备,照明,通风,饺子都没有上一代有明显进步。
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
吴起的科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科学研究方法上。如果分析他读书学习的思维方法,不难看出吴起_的巨大成就绝非偶然。
重视实践
吴奇_非常重视实践。例如,他在整理植物名称和事实考证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到各地去的条件,实地观察各种植物,采集标本,绘制地图,描述其形态和生长情况。有时候因为季节的原因,某个标本最后来不了,时隔多年,还在担心。他举例说:“我一直来,大冬天在地里烧菜,搜了也没多少收获。”卷22很难记载吴起_不是湖南中部来的,后来才在云南找到的。吴起_还把一些野生草本植物移植到花盆里,观察它们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他这种从实际出发的认真态度,在当时的学者中并不多见。吴起_通过实践充分认识到了科学知识的来源,也认识到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在科学实践中的作用,如“牧”、“老圃”、“老农”、“同台”(官)等。他的代表作《植物名实考证》记载了许多劳动人民的经历和丰富的植物知识。比如他从《木书》中得知“庇护”有两种:强和弱。果味豆类可食用,但果味茎叶不可食用;芜菁和萝卜同属十字花科,在《名医别录》中归为一类。后来,一些人在叶强扎根。吴起_说,不知其在《兼舒鸣》中的错误,何不请教《旧圃》?
重视以往的经验
吴起_也很重视前人的经验,善于向书本学习。他从1817考取秀才后,因为担任过各种官职,所以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在对植物名称和事实的考证中,引用了从古代到当时的书籍中有关植物的文献800多种。另一方面,他在吸收前人的知识时,态度谨慎。一是体现在重视文献的考证和鉴别,不盲目轻信;二是注重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纠正和补充古籍中的不足,使书本知识联系实际。例如,在《甘草条》中,他指出了郭静纯在他的笔记《尔雅》中记录的错误,即甘草长满了叶子,变黄了。他还说它的草不匍匐,不像荷花,也不像地黄。相关错误都是谣言或者传记中的错误。
对于根据文献记载进行实地观察、采访、研究后仍不清楚的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测,妄下结论。所以在对植物名称和事实的考证中,有图无文或无名,或只有图无名无字。或者许多对象没有被注释的情况。这也是他“疑中有信”不胡思乱想的思想的体现。另外,作者在引用文献时,并不割裂原著的意思,而是忠实于古代文献的原文。全部记录下来,注明出处。这些都体现了吴起研究方法的严谨。总之,吴起_在植物学和采矿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与他的科学态度是分不开的。吴起_作为19世纪的著名科学家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