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纪录片导演,你最想拍一部关于什么的纪录片?
樊建:1999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学院。本科毕业后,他开始游走于各地电视台和央视做专题片导演。2003年加入央视编年史开始纪录片创作。代表作:《愤怒的葡萄》、《迷失在西部》、《一种农民》。2003年开始创作独立纪录片。2003年,《反思SARS》在法国里昂上映,2004年,他完成了《选举》。从2009年到2010,范健两次参加南方多媒体短片节,获得两个奖项。2010年,樊建与日本NHK等国际电视机构合拍汶川地震后重生题材的纪录片《活着》,入选2011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竞赛单元,并获得2011广州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2012年,樊建纪录片项目《奔跑在城市里》入选柏林电影节天才训练营。
音像店:范总监您好,我想知道,您是从哪些渠道得知我们有这个同行活动的?
范道:我是从你同事发的朋友圈了解到的。另外我经常关注影视行业网和音像店,所以了解了一下。
音像店:现场有哪些你感兴趣的设备或厂商?
范导:这次我对录音机感兴趣。在你的展览中,我主要用的是ATOMOS的几款记录仪。因为我用的是微单,所以以后打算考虑配备一个记录仪。我来现场看记录仪就是想看看我操作起来有多方便,更多的技术细节。当然ATOMOS给出的一些答案还是挺有用的。然后我也看了音响设备,就是森海塞尔的朋友讲了很多,因为我以后要升级音响设备,从森海塞尔的定向麦克风到无线麦克风我都知道很多。我觉得森海塞尔给的一些指导还是挺有意义的。然后就是铁团长了。我也知道一点。如果我用微单的话,我会加一个套件,所以我就涂了一下,看哪一个比较轻巧好用,价格适中。
音像店:范道刚才说你试过ATOMOS,铁头,森海塞尔的产品。虽然三家公司领域不同,但是你作为一个导演,对于不同领域的不同设备,有自己的标准。你能告诉我你分别为这三家公司选择的主要因素吗?
范道:其实主要是适合自己拍摄的主要类型,因为我拍的是纪录片,我拍的纪录片性质不是大型的。风格很纪实,需要大量快速移动的拍摄,所以我不会使用大型设备,比如红色,我的拍摄中没有用到。如果是微单的话,可能更适合我,或者更小的相机,比如FS5,这个要看我的拍摄需求。包括我刚才说的套件,不能用太大太重的套件,只能用小而轻的套件。这些都是适合纪录片的器材,当然也要在我预算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考虑。
音像店:我可以这么理解吗?其实无论选择什么器材,厂商的原创知名度和器材本身的质量能够得到保证的前提才是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拍摄需求吧?
范道:对,我觉得今天展示的微单主要是松下GH5,但是大家都知道索尼在微单领域也是很厉害的。FS5和FS7也是非常好的设备,适合拍纪录片。我觉得FS5挺小的,也能输出4K周边,所以输出可以直接接录音机,我觉得FS5还是很适合纪录片的。
音像店:说起这部纪录片,这个镜头也是不可或缺的设备。你在选择拍摄纪录片的镜头时有什么要求吗?因为你刚才强调你需要便携设备,然后我想到富士最新的“MK”系列镜头可能会满足你的需求,所以就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范道:真的吗?其实我对“MK”系列的这套镜头不是很了解。我要去看看它有多轻。当然我们拍纪录片还是更多的使用佳能EF镜头,因为大家之前都有5D2或者5D3的佳能EF镜头积累,现在会加一个对焦镜头,但是现在会更多的使用相机对焦,所以我觉得也可以试试你刚才说的焦平面。但是我觉得器材在你的拍摄和创作过程中最多占20%-30%的权重,剩下的就看导演或者团队的想法和思路了。
音像店:这也是你对器材和创作关系的理解吗?
范道:对,不同的装备在不同的手里会有不同的效果,不管装备是好是坏,所以关键是谁来用装备,怎么物尽其用。
音像店:除了刚才说的镜头、音响、套件、录音笔,纪录片拍摄还需要哪些设备?
范导:航拍也有稳定器和设备。稳定器对我来说,我们这样拍,稳定器首先要稳,其次不能太重。我们会有很多手持或跟踪,所以手持稳定器应该重量轻,符合人体工程学舒适。因为我们需要大量的运动,所以必须使用纯手持稳定器。
音像店:这个活动整体上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
范导:我觉得你能去各个城市是非常难得的,因为大部分的影视信息和资源还是集中在北京,但是这些二三线的信息并不集中,也不缺乏,因为很多东西不是只在网上能看到的,实地的实际体验才是最有说服力的。所以,你把这些设备带到现场是很重要的,至少可以让很多二线城市的同事直接面对面接触设备,可以促进用户和爱好者对设备有更深入的了解。作为影视行业网和音像店,他们对用户有了新的更深刻的理解,这是互补互利的。
所以希望你能多来,多搞这样的活动。
音像店:我给我们影视行业网的用户提个问题。作为纪录片导演,你获得了一个众所周知的奖项。作为一个学长,你对我们准备开发或者正在纪录片路上的用户有什么建议?
范道:实用的建议是你用什么器材拍,在你的承受范围内。你刚出道的时候其实是单打独斗,但是你想把技术做的很好。所以单反战斗中发挥微单和单反的能量其实还是不错的。当然,微单品牌的选择是你要比较选择的。例如,你想不想要4K?这些事你得去找董了解一下。其次,你可能需要在单枪匹马的战斗中去做。如果有两个人,可以把录制和拍摄分开,更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比如我的方案是,zoom的录音机,Sennheiser的定向麦克风,两对蜜蜂,可以把两个人的摄影和声音分开。这些都是基本的技术保障。
音像店:那我们先抛开技术,只从主观上谈拍纪录片。你有什么建议?
范道:其实大家都觉得纪录片门槛低。它的低门槛指的是技术门槛,但其实它的意识、观念、思想的门槛其实是很高的。也就是说,为什么你觉得国内比较好的纪录片导演年龄都比较大,30岁以下的著名纪录片导演几乎没有,所以也说明很多纪录片都是建立在思想和经验的基础上来控制你对这部纪录片的理解,所以这个很难说怎么提高,你要拍很多。一开始不要急于求成,先拍短片。拍摄这种10分钟、20分钟的短片,可以和视频网站合作,因为视频网站对即时内容的需求很大,只有经过这样的持续训练,才能拍出60分钟以上的长片。那么拍长片需要了解这个行业的规则,然后这个行业的规则需要国际了解,而不仅仅是国内了解。
图为范导试用森海塞尔话筒。
本文为作者分享,影视行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行业网不会编辑原创文章!如作者有特殊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本文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行业网)及本页链接。原链接/stream/9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