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迈中学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澄迈中学,最值得骄傲的是她为我县的革命斗争点燃了第一把火,造就了一大批民族精英。
1926年夏,林校长离职后,校长一职由乐东人陈垂斌接任。陈的秘密身份是中共琼崖特委常委。上任之初,他除了整顿校务,还致力于党的组织建设。短短半年时间,就有30多名进步师生和校外青年秘密入党,于是年底,我们县第一个基层党组织——中国共产党邓忠支部成立了,随后又成立了共青团邓忠支部。
党和青年团组织建立后,学生会、学联、革命同志会等群众进步组织相继成立。一时间,澄迈工农运动如火如荼,势不可挡。没想到,1927年春,蒋介石在南京发动“四·一二”政变后,澄迈县令王光伟也遵从了上司的意志。4月25日凌晨,他突然派兵解除“农民作坊”学生的武装,重兵包围澄迈中学,并于当天抓走400多名进步师生和校外志愿者。除了被带到府城监狱的十三个人,大部分都被杀了。这就是震惊全琼的“4·25”血案!该校今年不招生。“四·二五”惨案后,校长一职由吴向春担任,但吴并不受师生欢迎。在声势浩大的选师运动中,他在1928的春天悄然出逃。从此,澄迈中学校长一职陷入了长达十年的派系斗争。
当时的澄迈知识分子形成了“北平派”和“广州派”两大流派。“北平学派”有何、李培同、李有明、王永元、王等人;“广州派”包括曾祥勋、、陈、王仁宗、梁开兰等人。两个派系都是从政治派系衍生出来的,所以都有政治人物做后盾。如果“北平派”是县长,校长也是“北平派”;如果“广州派”占上风,校长就换成“广州派”。从1928到1939,日军侵琼前夕,城中校长像走马灯一样换了一个又一个。任期从一年到一两个月不等。
到了1938的秋季,学校招收的班级数量已经累积到15级。1945年9月,侵华日军投降,学校随政府迁回本县瑞溪镇,恢复澄迈中学校名。1946 65438+10月,学校迁回锦江校区,校长林书禄离职,由来自博潭的陈光南接任。6月,陈光南离职,事务局长许家鹏代理校长。8月,县令周任命教育总长周接任,但遭到县内一批官僚士绅的反对,校长一职由“北平派”何担任。被压抑了几年的澄迈总裁职位的派系斗争再次萌芽。1948年春,王维明接任澄迈县令,“广派”中兴被王少瑜取代。1949年9月,王刚接任县长,校长一职移交给北平学校的王永元。
学校虽然在权力斗争的漩涡中挣扎,但还是发展起来了,1949年秋季开始招收高三一班。1950年3月,澄迈全境解放,学校停课一个多月。7月,人民政府任命李传昌(原学校美术老师)为副校长,负责全面工作。在此期间,学校有四个级别12个班级,600多名师生。
6月1951后,学校成立了教育工会和共青团两个组织。1955年6月,学校临时党支部成立。
自1952以来,学校经费由国家负担,并向学生发放助学金。1956年秋,学校恢复招收高中一个班(1949年和1950年招收的高中两个班已并入琼山中学),四个年级共16余个班,是全县第一所完全中学。1958年秋,文昌人陈接任社长兼党支部书记。陈上任后,就着手选择新校址。经过一年的考察论证,最终确定原斜坡村的校址为新校址,并于1959年秋正式破土动工。到1964,8个班400多名学生的教室和宿舍陆续建成。从61开始,初中两个年级都在新学校上课。然而,由于该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洪水频发,水土流失严重,一些人对新校址的信心发生了动摇。1964年,他们放弃了近30万元的楼房,下定决心在狭小的原址经营。城中第一教学楼建于1965,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
1965年,澄迈搞四清,校长凌离职,党支部书记王调任他职,潮人任副校长,负责全面工作。在此期间,学校相对稳定在初中12班,高中10班,师生约1200人。1966年文革爆发。6月9日,学校全面停课,革命串联开始。1967年2月,学校更名为“七一中学”。
1968,军宣队和工宣队入校,招收6所高中和6所初中。学校以“五七”路为先导,学生开始学工学农。该校有一个校办工厂和一个农场(位于达拉)。
1972,锦江大桥建成,南北畅通。于是有人提出了搬迁城中的动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1974年迁至江南现址,占地250亩,再次启用澄迈中学校名。1976年宣布文革结束,1977年恢复高考。当年城中考生(含导师)600余人,其中高校51,中专133。
65438到0978,学校领导班子大调整,琼山人潘富良任校长,王任党支部书记。原来分配到公社中学的城中骨干教师陆续调了回来,充实了一部分,大大改变了学校的教风和学风,教学质量迅速回升。65438到0982,应届高中毕业生王静,全岛高考第一,考上清华。
1983年,潘富良调任海口,学校工作暂由王代理。这一年,高中恢复了三年制。从1984开始,临高人任校长,王任党支部书记。到1987,建成学生宿舍和职工宿舍三栋,面积2000多平方米。同年7月,和王同时离职,定安人王廷生任社长兼党支部书记。1989年3月,王接替王廷生(王调教育局)。1994年8月至2010年4月,、吴应泰、王江、陈(万宁人)、许先后担任学校校长。在此期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李以1998考入北京大学,于2006年考入北京大学。中考和考的成绩也是喜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