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这三种“有毒”的父母最容易培养出“自卑”的孩子。

很多人年轻的时候,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伤害他们的是生他们养他们的父母。

在“天下父母心”的孝道教条主义下,孩子在受到伤害后,不会直接向父母表达内心的愤怒、失望和悲伤,而会把那些灰暗的、无处安放的、从未被理解和接受的感情藏起来。

所有的父母都不是完美的父母,都有缺点,都可能犯错。他们会对孩子发脾气,对孩子太严厉,甚至打孩子。我们不能断定他们不是称职的父母。

但我们不能否认,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在《起源之家:如何修补自己的人格缺陷》一书中,将那些反复有意无意伤害孩子的父母称为“有毒”父母。

健康的父母给孩子爱、尊重和独立,而有毒的父母给孩子恐惧、责任和内疚。

苏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通过大量的临床心理治疗发现,遭受家族起源之痛的成年人一般来自三种有毒的父母。

①虐待型父母

这种有毒父母对孩子最常见的伤害是身体虐待和言语虐待。

身体虐待:很多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时不时会有打孩子的冲动,尤其是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和孩子对抗,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困扰。

大部分家长都知道打孩子是不对的,也能成功的忍住打孩子的冲动。不幸的是,也有许多父母因为对冲动的控制力不足,而让打孩子的想法成真。

与其说大人打孩子是因为孩子调皮不听话,倒不如说大人只是想把自己的疲惫、压力、焦虑、不开心发泄在弱小的孩子身上。

长期对孩子进行身体虐待的父母有严重的人格缺陷,他们自己也可能在暴力家庭中长大。

当他们带着严重的情感缺陷步入婚姻时,他们会不自觉地重蹈覆辙,将他们在《缘起缘灭》中经历的痛苦“复制”到子女身上。例如,暴力被认为是对抗压力的一种惰性。只要心情不好,就会对孩子粗暴,孩子就会成为他们发泄情绪的工具。

他们是极端自私的父母,因为他们丝毫不关注这些做法对孩子造成的巨大伤害,只关心满足自己不可控甚至病态的心理需求。

从小被家庭虐待的孩子,很难获得对世界和他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他们的童年充满了巨大的焦虑、紧张和痛苦,这种不好的感觉不仅会伴随他们到成年,甚至会成为他们永远无法抹去的阴影。

比如前段时间新闻报道深圳宝安8岁女童被亲生父母殴打。视频中的女孩被愤怒的妈妈打了一顿,但她不仅没有哭,没有闹,没有反抗也没有求饶,还非常乖巧地回到了桌子上。可见小女孩对被打完全麻木了,这恰恰说明她内心的创伤是无底的。

言语虐待:很多父母都曾经言语虐待过自己的孩子。他们会用非常直接、公开、丑陋、恶毒的语言贬低自己的孩子,比如说他们愚蠢、无用、无能、不听话、不可爱。

即使作为一个成年人,听到大人侮辱、斥责、谴责、贬低孩子,我也能感受到他们对孩子明显的厌恶和不满,更何况是那些非常敏感,还处于自我认知过程中的孩子。

有些父母并不直接虐待孩子,而是通过隐蔽的调侃、挖苦、起绰号,或者间接的羞辱等方式对孩子进行口头虐待。

父母也会为这些行为披上“华丽的外衣”,比如对孩子说“我只是跟你开玩笑”或者告诉他们“我打你是为了帮助你成长为更好的人”。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没有足够成熟的认知和经验,分不清玩笑和事实,调侃和威胁。

孩子唯一最信任、最能依靠的就是父母,所以他会无差别地相信、完全接受父母对自己的评价,他们会把父母的“负面投射”变成现实。

不幸的是,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攻击性的语言已经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和长期的伤害。

长期在言语谩骂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会对批评、否定等负面评论极其敏感。他们的自我评价会极其悲观,内心会非常自卑。

即使有人夸他们,爱他们,他们也会对此持怀疑态度,因为他们从小就听到太多对自己不好的评价,不敢轻易相信别人,甚至会歪曲别人的评价,认为是在讽刺贬低自己。

②缺席的父母

缺席的父母是不称职的父母。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和父母的角色混淆甚至直接颠倒。不是父母照顾孩子,而是孩子照顾父母,孩子承担着父母应该承担的重任。

比如电影《如何回家》中的小男孩赞,他的父母就严重“缺席”。赞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丝毫的爱,他不能像其他同龄的朋友一样出去打球。

他需要留在家里,帮父母照顾弟弟妹妹,或者出去打工赚钱,帮父母贴补家用。

他的父母经常辱骂他。正如赞在电影中所说,我能听到的最好的一句话是“滚出去,你这个垃圾”。

对于深陷角色倒置的孩子来说,会有很大的无力感。

因为他们的父母会以一个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但他们只是孩子,不是真正的成年人,所以他们经常做错事,经常被父母指责,承受着强烈的负罪感和挫败感。

这些孩子从小就缺乏陪伴、爱和关怀。他们只知道给予,他们没有自我,或者说,因为从小不被重视,他们只有很低的自尊。

③控制欲强的父母

控制欲强的父母是没有界限感的父母。他们最大的问题是总是对孩子管得太多,干涉太多。

虽然他们一直狡黠地声称“这都是为了你好”,但其实他们最关心的不是孩子的需求和成长,而是内心对权力的渴望能否发挥出来。

当孩子试图反抗自己的控制时,就会通过一些威胁、恐吓、羞辱的话语来“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愿。比如父母会说“不要问那么多问题,照我说的做就好了”“我叫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没有所谓的废话”“你太自私太粗心了,连父母的话都不听。你父母会害你吗?”。

喜欢操纵孩子的父母,即使孩子长大离家,也会通过电话或短信控制千里之外的孩子。

父母越痴迷于操纵,孩子就越会被培养得无能为力。这些孩子在父母的过度控制下,会觉得自己的需求和愿望无关紧要。

他们不能独立,不能有自己的选择,会觉得自己拖着两条沉重的锁链,在父母的束缚下无法摆脱。

例如,在震惊全国的北大学生吴弑母案中,吴的母亲谢就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她对吴管教很严,好像什么事都要她说了算,完全剥夺了儿子说话和选择的权利。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一个“影子理论”。简单来说,个人内心的需求和欲望,如果不能公开呈现和表达,就会藏在阴影里。虽然看不到它们,但这种力量会以其他破坏性的方式表现出来。

孩子越是无能为力,心里的阴影面积就会越大,越容易做出一些反社会的行为。有人这样分析吴。“他觉得为了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为了获得自己的自由,他必须杀死自己的母亲。”

一般来说,这三种有毒的父母都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情感伤害。

大多数中毒儿童,无一例外,成年后都有一个相似的“共性”,即自尊心严重受损,并伴有相应的“自毁”行为。

他们都有一个悲观消极的自我形象。他们很难感受到自己的价值,甚至觉得自己一文不值,一无是处。他们总是对批评和否定过度敏感,觉得自己不被喜欢,不值得被爱。

这些受过出身家庭之苦的成年人,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真正愈合伤口。为此,苏珊在书中提出了一些建议:

不要强迫自己去原谅。

很多心灵鸡汤都是告诉那些被伤害过的人,只有选择原谅,包容,放下,才能真正摆脱那些刻骨铭心的痛。

Susan Forward通过临床心理治疗发现,很多人并没有因为宽恕而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本质的、持久的改变。

只有当父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试图请求我们的原谅时,这种原谅才有意义。

其实很多家长不承认发生的事情,也不愿意承担责任,更不愿意做出赔偿。

他们还是会践踏孩子的自尊,推卸责任,用自己的意志操纵孩子。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原谅和忘记,其实是一种自欺欺人。而不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反而会增加我们内心的愤怒和怨恨。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我觉得上帝是想让我好起来,而不是原谅我”。

(2)转变观念。

心理学家发现,想法和情绪之间有很大的联系。

如果你发现很难改变你的心情,那么你可以尝试改变你的想法。

比如你固执地认为父母永远不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你不能“打”父母,他们只会给你带来伤害、无助和麻烦,你只能选择屈服、屈服和顺从。

如果你是这样想的,那么你就抱着这样的信念,你把自己的人生交到父母手里,让他们掌控你的人生,你就放弃了选择的权利。这样一来,出身家庭的痛苦就会成为你一生的噩梦,永远无法摆脱。

如果换一种说法,“虽然父母伤害过我,但是我已经长大了,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可以脱离父母的控制。“我父母的观念不一定正确,尤其是他们对我的评价。"

当你质疑父母,尊重自己的感受,把自己往好的方向想象的时候,就意味着你开始重新获得人生的选择,这是走出出身家庭痛苦的重要一步。

③设定自己的界限。

仅仅改变观念是不够的。你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贯彻自己的想法。最重要的是知道如何设定自己的界限。

这里说的界限不仅仅是物理界限,比如父母不能随便进入你的房间,乱动你的东西等等。,也是感情的界限。

比如你违背父母意愿选择去外地工作。这种行为让你的父母非常失望,甚至生气。你可能会为此感到内疚和自责,但你要意识到,选择做什么样的工作,选择和谁结婚,这是你的权利,你的父母只能提供建议。

当你的选择与父母的选择背道而驰时,父母必然会受到伤害,但你没有义务去改变自己的人生规划,去照顾父母的心情。真正需要疗伤的是他们自己。作为成年人,他们有责任想办法安慰自己。

设定界限的目的是抛开父母的灌输和影响,有自己的信念、感情和行为。

任何设定界限的行为都不是那么舒服,但确实能帮你重新获得自己的选择和自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