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森医生的简历

01

前不久的综艺《少年的故事》里,有一个场景让我很难过。

一个女孩哭着大声指责她的母亲:

“你为什么总是拿我和其他学生比较?为什么从来看不到我的努力?”

结果她妈妈冷冷的回应:“其实我一直在不停的打你。以你的性格,不撞就飘。”

当女生抹着眼泪说自己的性格不适合攻击的时候。

妈妈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当你强大的时候,我想我需要出手了。当你虚弱的时候,我想我需要推动你。”

女儿发现无论说什么都说服不了妈妈,就流着泪走下了舞台。

很快,这段对话登上了微博热搜,很多网友表示:

“在这个女孩身上,我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有多少孩子,就这样,从小被父母打。

很多家长总是忽略这一点,他们肆无忌惮地攻击、嘲讽甚至辱骂孩子。

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语言的暴力,虽然不是攻击身体,却是攻击心脏,伤害指数特别惊人。

02

我相信大部分父母是真的爱自己的孩子,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很多时候,他们充满了爱,却又狰狞。

这些是父母责骂孩子时常用的表达方式。

有些家长不是不知道这些话会伤害孩子,也不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无法发泄。

我只是想当然的认为我不能对我的孩子说太多的好话。我说几句,我就受不了。我以后怎么在社会上生活?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Safekids就发布了这样一张海报。

一个拿着26分试卷的迷路小孩。他眼睛低垂,表情紧张,看起来非常害怕。

刻在他身上的是他父母对他说的话:

“猪吃了你的脑子吗?”

“考完试你还敢回家?”

孩子不小心打碎了花瓶,低下了头,不知所措。

我还没来得及承认错误,父母难听的话就像过去一样,席卷而来:

“天天手脚麻利,上辈子是个捣蛋鬼?”

“家里有你真不好!”

另一个孩子带着足球回家了。他刚刚踢了一场超级有趣的足球赛。

还没来得及和父母分享喜悦,我就开始被拒绝了:

“我从来没见过这么脏的孩子。”

“你是从垃圾堆里捡的吗?”

海报的制作人把每一句话都深深印在孩子身上,就像一道伤疤。

希望警示家长语言暴力对孩子的严重危害。

但还是有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这只是哗众取宠。

言语暴力怎么会伤害孩子的健康?

但下面的两项研究或许会让你对语言暴力的危害有新的认识。

根据密歇根大学的伊桑·克罗斯博士的实验:

当一个人受到言语暴力攻击时,他的情绪痛苦在大脑区域产生反应,这与身体疼痛非常相似,神经系统可以体验几乎相同程度的疼痛。

换句话说,当父母虐待孩子时,孩子所遭受的情感创伤堪比身体伤害的痛苦!

哈佛医学院的马丁·泰彻博士发现:

最容易受到言语暴力影响的大脑区域是胼胝体(主要负责在两个半球之间传递动机、感觉和认知信息)、海马体(负责管理情绪)和额叶(负责思考和决策)。

孩子的大脑还在发育。如果他们总是生活在恶劣、匮乏的环境中,他们的大脑会发展成适应环境的“生存模式”结构,形成懦弱、自卑的心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童年贫困、家庭不幸的人,即使成年后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也很难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过早的压力不仅会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还会使孩子过于谨慎、胆小等。而且,这样的改变是终身不可逆的。

03

要知道,孩子正处于懵懂的年纪,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的话就是真理。

父母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表情,都会对孩子的性格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记得小时候邻居张毅家经常听到打骂孩子的声音。

有一次我去她家,我妈给她女儿琪琪买了一双新鞋。当时奇奇正在睡觉,被张毅喊了起来。

可能只是我起床了,看起来很懒,不愿意配合。

张阿姨说“转过去”,琪琪也转了过去。

“动脚收脚?”“没事的。”

“颜色可以吗?”“没事的。”

“款式可以吗?”“没事的。”

见女儿如此敷衍,张毅怒气冲冲地走了过来。

“你死了吗?你没有自己的主见吗?”

女儿听了,低下头,一言不发。

“人家送你东西,问你喜不喜欢?哑巴,说话。”

见琪琪还是不说话,张毅走到我们面前,狠狠地戳了一下她的头。

“我在说你,你听见了吗?”

琪琪眼睛有点湿润,狠狠地白了妈妈一眼,摔门而去。

“你还发脾气,教不好。我怎么能生出你这样的傻瓜呢?”

“我不会说话,人也没礼貌。怪不得读书这么差!”

我和妈妈被骂的很尴尬。

从那以后,我们再也没有去过张阿姨家玩。

几年后,他们搬走了。听说琪琪连高中都没考上,然后去发廊做洗头女,因为态度不好被开除了。

也许你会觉得琪琪是个从小无心学习的坏孩子。

但其实在小学的时候,琪琪的成绩并不是很差。虽然她不是最好的,但她也有中上水平。

后来随着张毅的辱骂,琪琪的学习开始一落千丈,换来的是更差。

从此,琪琪的生活进入了恶性循环,慢慢的,她连课都不想上了。

他们会习惯性的批判和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即使成年后批评你的那个人已经不存在了,这种批评的态度也会留在他们的心里,他们会经常批评自己。

所以,你不经意的一句话,就是孩子心中最发自内心的评价。孩子的人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取决于父母的想法。

04

知乎上有个问题:被父母骂,想自杀是什么体验?

其中,好评如潮的回答令人心疼,令人绝望。

“我难过得哭到崩溃的时候,爸妈看着我说:“怎么了?"

除了上述的软弱自卑的性格,语言暴力还可能把孩子推向另一个极端。

就是把情绪变成强烈的攻击性,杀死自己,或者杀死别人。

2014由谢勇执导的戛纳国际创意节银奖作品《语言暴力》讲述了语言暴力与暴力的关系。

在影片中,他采访了沈阳少管所的几名少年犯。

他们从小就被父母用语言暴力对待。

猪脑,废物,可耻,你怎么不去死。

谢勇将这些最具代表性的与语言暴力相关的关键词作为“武器”。

经过多年的虐待和抱怨,这些孩子遭受了心理折磨。

他们长大后变得暴力无情。

有的抢劫赌场,开枪杀人;

有用斧头,把对方砍死;

还有一把水果刀,用来戳大家。

这些孩子的父母用暴力的言语毁掉了孩子的未来,也给别人和其他家庭带来了不可挽回的伤害。

你的粗心毁了这个孩子的一生。

05

很多时候,培养一个健康的孩子,比修复一个破碎的成年人要容易得多。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肯定和认可,尤其是来自父母的肯定和认可。当父母懂得考虑孩子的感受,多一些接纳和爱,孩子就能更积极地面对生活。

著名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提到了一种和谐的亲子沟通方式:

观察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家长要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并把观察的结果说出来。做好观察的第一步是不要给孩子的行为下定义。

比如,当老师告诉家长孩子没交作业时,不要对孩子说:“你怎么又不写作业了?”

只要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判断,就会在孩子心中引起逆反心理。

没有评论的观察是“你为什么不做作业?”这是一个客观问题,孩子会说因为作业太难,太多,或者不喜欢老师,家长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教育和引导。

很多家长喜欢急于求成,却忽略了孩子的心情。

比如,家长让孩子打扫房间,孩子闹情绪,把水洒了一地,就会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这对孩子的感情伤害很大。也许孩子只是想偷懒,却被贴上了愚蠢无能的标签。

这个时候,父母和孩子都应该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在努力锻炼孩子的自主性,教育孩子不要那么懒。如果孩子还是不愿意,可以强硬,但不能乱指责。

大多数家长听到一句不好听的话,会有三种反应选择。

比如,当孩子对妈妈说:“妈妈,你做的饭不好吃。”

首先是愤怒,“我辛辛苦苦给你做饭,吃的不好我也敢嫌弃。”

二是互相推诿和指责。“那我就不干了。自己动手。”

三是用心去了解和理解孩子的需求,看看孩子是不是不舒服。如果一切正常,你应该考虑提高自己的厨艺了。

父母不要总是冲动,要通过沟通找出孩子真正的需求。

清楚地告诉孩子他们应该做什么。

比如孩子出去磨蹭,妈妈一般会对孩子说:“你能快点吗?你总是磨磨蹭蹭的,每次都要被催着等你。”

这不是具体的要求,而是变相的批评,是利用孩子负罪感的道德绑架。

孩子一般听到这些,都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继续悠哉。

在这种情况下,母亲应该对孩子说:“我们要迟到了。五分钟后我们出去吧。”这是对孩子的具体要求。

和孩子沟通好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孩子和父母有多年的生活经验差距。

很多对父母来说很容易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却很难。

这就需要家长多一些耐心,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仔细感受孩子的心理,分析其原因,然后对孩子提出具体的要求。

当你做到以上几点,你会发现,一个孩子没有责骂是无法成长的,春风的教导也能让他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