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博士简历

我这些年的主要经历是(图1):大专-县工厂-辞职考研-211硕士-复旦大学博士-海外博士生-双一流大学老师。

我高考失利,上了一所高校。入学后,得知有高考;也了解到自己也可以考本科,但是认可度不高。既然有提升的方法,我打算毕业后通过大学提升学历。我甚至觉得,如果我能进211的大学,我就捡了个大便宜,因为我高中的时候从来不敢奢望能进211。

虽然高考是专科毕业才参加的,但是进入大一就开始准备了。拿出高三的精力,早上课前学习,晚上吃完饭再去教室自习。

但是政策在我大二的时候变了,211不再招收本科生。我难过了很久,因为我的希望破灭了。没有211的院校可以考,不想再考了。我觉得不值得再花两年时间。

然后就想到了自考。当时我大二,那个省一年可以考两次自考,每次最多四科。如果你选择的专业科目少,毕业后很快就能拿到本科证书。拿着自考专业和科目的资料,选了一个叫旅游管理的专业,选了几天,只上了14的课,其中英语过了四级就可以免考。我的专业是医学,选择了一个自己无能为力的专业,但是为了快点拿到证,我也就没那么在意了。

第一次考试我报了三门课。因为对自考的轻视,觉得很容易通过。即使报了几门完全不熟悉的课,也不怎么学习,考前课本也勉强看完。考试结果真实地反映了我的努力:我只通过了一门课程。接下来,即使你一次通过了全部四门课程,也要等到毕业一年多以后才能拿到本科证书。经过深思熟虑,我最终放弃了自考。

时光荏苒,这个时候已经到了大三。上学期上课,下学期实习找工作。还没来得及做什么,大学就结束了。虽然我很挣扎,但我别无选择,只能拿着大学毕业证离开学校(图二)。

求职过程挺难过的,“本科学历,两年工作经验”的要求一次又一次的刺痛我。所以当我拿到一个远离家乡和学校的县工厂的offer时,我终于放心了。

入职的新鲜感过去后,我很快就觉得无聊了。上班时间我做的最多的就是和新同事聚一聚,聊聊天。五点下班,从不加班。下班后在宿舍上网,看电影,聊天,打游戏。工作生活都很悠闲,我却很焦虑。主要是工资低,工厂效益差,经常有裁员的消息出来。做好入职后马上离职的打算。

但是没有你我能去哪里?这份工作虽然琐碎,但也是你半年能找到的最好的工作。县城消息闭塞,也失去了应届毕业生的身份,找工作更加困难。想离开却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很苦恼。

聊天中得知有几个本科同事打算考研。他们告诉我,专科生也可以考研,我的深思变得躁动不安。我问了那些同事很多关于考研的问题:考研的一般流程是什么,什么时候报名,什么时候考,什么时候复试,考哪些课程,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都是当时知道的。

了解多了,想自己试试,就和同事一起报了考研。刚决定考研的时候很迷茫。离初试还有两个多月,学校和专业还没考虑好,考试科目根本没学。抱着重在参与的心态,随机选择了一个学校和专业。

报名后开始看书。我还没决定明年要不要考这个专业,所以主要看英语和政治。我很快意识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本专业课的书有500多页,介绍都不能完全看懂;我不知道任何英语单词。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没有学习环境。虽然上班有空闲时间,业余时间很多,但是一下班住工厂宿舍就很热闹。工人聊天打牌看电影到半夜,根本学不会。从开始学习到临近考试,两个多月了,专业课第一章还没看完。

想了很久,终于,逃离县城,逃离工厂,逃离现状的强烈愿望让我下定决心:我要考研,离开这里!于是我在去市里考初试的前夕辞掉了工作。

初试成绩惨不忍睹,唯一安慰的是我最担心的英语只比一区分数低7分,还有一点希望再考一年。有了一次经历,我就不那么迷茫了。我知道自己的弱点在哪里,也知道如何去强化它。虽然还有很多困难,但我心里有底了。

辞职考研,首先要面对的是经济压力。厂里工资很低,省吃俭用攒下的钱也不多。接下来的一年,基本都花完了。虽然在老家读书费用低,但是吃饭穿衣旅游打电话也要花钱。只有支出没有收入,经济压力大。

筹集资金主要有两种方式:找兼职或借钱。边工作边学习必然会影响学习效果,所以不打算找工作。借钱看似简单,实则压力很大。同龄的同学大多已经工作,可以挣钱养家,有的甚至在省城买了房;而且要借钱过日子,所以很难开口。

打工和借钱都不是好方法,而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为了不耽误学习,只好硬着头皮借钱。家里要,同学借。还好家里支持我考研,父母每个月拿出一部分退休金给我生活费;我还向我的亲密同学借了一些钱。另一方面,更加节俭,能省就省。

有了第一次备考的经验,知道环境对学习效率的影响很大,所以想在有学习氛围的地方学习。我家附近有个大学,公交车可以直达,就去做了个校漂。

第一,我到处找没有课的教室,但是每天至少要转三四次教室,很累,影响效率。最后,我找到了一个专用于自学的教室,并在那里占了一席之地。有了固定的座位,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另外,还可以在学校上专业课,一举两得。

因为跨专业的选择,如何学好专业课也是一个问题。兴趣对学好专业课是有帮助的,但仅靠兴趣是拿不到高分的。我按照考研目录买了专业课的教材,也买了一些参考书和习题。但是,自习,尤其是自习,没人回答问题是个大问题。跨专业学习专业课最郁闷的是:课本上有的内容都知道了,却不能一起理解;搜索参考书和习题答案并不能解决这个难题。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你分不清重点和非重点。这样会走很多弯路,浪费很多时间。我花了很大力气学了一部分内容,后来发现无关紧要,就没考了。

每天在学校游荡,自然想逃课。这个学校有两个专业,用的教材和我的一样。跟老师学就轻松多了,不会的可以课后提问。一学期完成了两门专业课。

学校里到处都是各种考研辅导班的广告,从食堂到厕所,从教室到宿舍。读多了,自然会焦虑:不报辅导班,会觉得自己学得比别人少,落在别人后面。那我想报个辅导班,哪个辅导班?辅导班很贵,政治和英语科目要几千块钱;有的“协议班”“超包班”加了一堆限定条件,可能几万元。这笔钱对于没有收入辞职又不想老的我来说太痛苦了,所以最后没有去报到上班。

找教室、逃课、买资料都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辅助,最重要的当然是学习本身。

初试有两门公共课(政治和英语)和两门专业课。这些课程各有特点和作用,公共课主要目标是通过单科线;专业课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整体成绩。从政的人大部分都能过线,但是拿高分比较难。英语过关很重要。每年过线的大部分人英语都不及格。专业课分数很低。如果都是刚刚过单科线,总分基本不会过线。所以专业课尽可能多的分数过线,提高初试排名是有可能的。

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我给自己制定了长期和短期的学习计划。比如长期规划包括:五个月内第一次学习两门专业课;英语三个月背完考研高频词,期间做一些模拟题;政治前三个月偶尔看看就好了。然后把长期计划细分到每天,比如每天学习15-20页的专业课教材,每节课后做一套练习;每天背50个左右的英语单词,顺便复习昨天的单词。当然学习计划会随着进度变化,但基本上只会增加内容不会减少。这样每天都会有充实的学习内容,不会因为没有目标而一事无成。

由于学科交叉,基础薄弱,日常学习任务很重。为了完成计划,你每天要学习12小时以上。

早上6点起床,早饭后赶首班车,在车上听辅导班,7点前开始自习室学习。午饭后,逛逛校园放松一下,然后学习到晚饭。晚饭后学习一会儿,赶末班车回家。回家学习到11点睡觉。考前两个多月,觉得每天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很浪费时间,就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每天可以学习到自习室关门,学习时间增加了很多。

从开始学习到考研初试大概十个月的时间,已经经历了四季。夏天教室里没有空调。三伏天的中午,我一边看书一边流汗,有时候汗水滴在书上,浸湿了书。实在太热的时候,去卫生间用冷水洗把脸,等凉快一点再继续学。冬天早上起床,从温暖的被窝到没有暖气的卧室,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跨越;即便如此,6: 30前起床。

考前心理压力很大,幸好最后没出岔子,顺利通过考试。

第一次尝试过线很危险,但是排名低,接近录取排名。于是我一边准备复试,一边联系调剂。专科生考研难,调剂更难。不接受专科生做志愿的院校当然不接受调剂;即使是接受专科生做志愿者的学校,一般也不接受调剂。

终于联系到一个同意调剂的双非双抄,调剂日期是复试后211。也就是说,我可以参加两个复试:一个志愿211院校,一个双非院校。备胎学校和志愿学校不一样,没有编制,但是没那么重要。多一个机会总比少一个好。

我志愿参加复试的时候非常紧张。我主要是担心歧视同等学力。但最后,事实证明是我多虑了。面试的时候老师们问的都是专业问题,没有提到我的学历。加试科目也顺利通过。复试两天后,我收到通知:我被录取了!

终于考上了211研究生,完成了一次飞跃!

我还记得,当我收到那个装着录取通知书的大红包时,我蹦蹦跳跳地走了。让鲤鱼跃龙门的形象朝外,遇到别人就想在别人面前晃,怕别人看不到。

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做实验,发表论文。

回到校园,知道这个机会来之不易,努力学习,努力做实验。做实验是很累的,有时候为了得到更多的数据,我们不得不通宵做实验(图3)。

我的努力也有了回报,发了一篇影响因子十几分的论文。有了这篇论文,我不仅拿到了奖学金顺利毕业,还通过报考制度获得了免试去复旦读博士的资格。

想博士毕业,光努力做实验是远远不够的。导师给我指明了一个研究方向,需要我自己构思题目,设计实验,做实验,写论文。一个课题从零开始到最终发表,做实验是最不用动脑的部分,多是体力劳动,在硕士阶段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训练。当然,医生也要做实验,但更重要的是对课题的思考。博士培养后,我能够思考自己的课题,做实验,然后讲一个吸引人的故事——也就是一篇论文——并发表。

毕业典礼上,我穿着博士服,拿着博士学位证书拍照(图4)。

让我想起了我读大专时提升学历的想法。当时我从来没有想过我的学历最终会提升到博士(图5)。

毕业后想进高校,但学术圈介入严重。十几年前,我本科毕业还能留校;毕业的时候,博士毕业找个好学校不容易。留学后加好文章,才能有更多的选择。于是出去做了两年博客,出了自然子杂志,然后回来找工作。

找工作的过程一波三折,从投第一份简历到应聘,历时半年。最忙的时候上海杭州广州珠海几乎是一天一个地方,情绪也是跌宕起伏。

期间最大的感受就是我的第一学历伤害了我。没想到博士都毕业了,找工作还会因为第一学历是大专而被歧视。有一个二本学校,我投完简历后,专门打电话嘲讽我的第一学历。似乎因为我是一个专科生,所以即使我拿到了复旦的博士学位,即使我发表过自然杂志,我也不配向他们学校投简历。还有一个211。我打电话问了一个问题:我看到你简历中XX大学那一段只有三年。你是大专毕业的吗?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我很快就挂了电话。

还好,我没有被这些嘲讽击倒。我在复旦大学的良好训练和《自然》杂志的成就让我足够自信。最后的结果也是值得我自信的,顺利考上了双一流的大学教职。

找工作花了半年时间,累死了。入职后,我没有时间放松,反而更忙了。上课,实验,写论文,申请科研经费等。,一般早上八点出门,晚上十一点左右回家。好事多磨。去年成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图6)。在校报上看到自己的贡献,挺有成就感的。

拿到项目后,顺利被评为研究生导师;对了,他是通过人才引进政策落户上海的(图7)。

回顾这些年的经历,我发现不安于现状是我离开工厂,提高学历的动力。有目标,愿意努力,是改变现状的前提;当然,还有幸运奖金。有了这些,我实现了从大专到博士的跨越,也从县城工厂的工人变成了一线城市的大学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