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马和兔子不一样,兔子是什么属?

什么叫马兔坏了?本报记者王伟

勒·戴云学术叙事的封面

2022年,是勒·戴云先生的九十大寿。大学出版社和复旦大学出版社分别出版了《乐学术叙事》和《乐先生九十寿辰随笔集》,两地同心,相互对应,共庆生日。中国大学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该校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以下简称“北京比较研究所”)所长张辉为两本新书都写了序言。

勒戴云文字图片由该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提供。

张辉在《乐成功——乐九十寿辰随笔集》的序言中说,庚子年的疫情改变了一切计划。“对我来说,最遗憾的是不能按原设想给乐老师过九十大寿...聊以自慰的是,按照我们老家的习俗,生日是可以‘编’出来的,延期就更吉利了。我们把原定在未名湖后侧朗润花园举行的户外生日会‘分解’了,大家用更精神的方式庆祝老师的生日。”

《快乐就是成功》的书影

张辉说,文集的题目是《幸福就是成功》,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出版的《乐在其中——乐教授八十寿辰随笔集》也是有顺序的。“这是时隔十年,海内外音乐人的又一次高雅聚会。音乐老师是我们的学术和精神领袖,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老师。如诗所云,‘乐唯君子,乐唯有之’‘乐唯君子,乐唯有之’‘乐唯君子,乐唯有之’。在选集的封底上,用我们所有人的名字写着‘100’几个字。我愿把这本书作为我敬爱的老师的生日,希望十年后能为我的老师编辑百年生日文集。”

最近,张辉接受了该报记者的采访。他说,这本书《乐在其中——乐·戴云先生90寿辰随笔集》是迟来的寿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另一本书《乐·戴云学术叙事》的姊妹篇。“前者是我和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刘云华教授,主要是乐和北交所的老师共同主编的。后者由张培教授编辑,他是我的同事,我在比较研究所的弟弟。”徐璐》介绍了乐老师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以及其他人对她的评价和与她的对话。同时还“挂个漏”,精选乐老师的几篇代表性文章。”

2022年,勒·戴云和《勒·戴云的学术叙事》一书。

我年轻时最喜欢斯托耶夫斯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辉表示,乐戴云明年将推出十册该系列图书。据该报记者了解,早在今年3月,中国出版社就出版了乐戴云的自传《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在她最新的自传《精神独白》中,勒·戴云对自己说,“我写这本书有两个原则:一个是不一定讲真话;一个是愚蠢的话和谎言不能说。当你读这本书的时候,你必须挑出谎言并告诉我。这是我非常尊重的一个原则。实话一定要讲,但是讲的不好。有些不该说,有些不该说。”

九十年沧桑的书影

在当时的新书发布会上,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立言说:“乐戴云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也是北大最有故事的人之一。”1931年1月,乐戴云出生于贵州桂阳,苗族血统,祖母是苗族人。乐·戴云的父亲乐·韦森是贵州大学的英语教授。受家庭影响,她从初中就开始读外国文学,比如《德伯家的苔丝》、《简爱》。《爱情》、《三个火枪手》、《乱世佳人》、《经典》、《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都深受文化影响。

《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出版后,勒·戴云在今年6月接受媒体采访时系统介绍了几本塑造了他一生的书籍。她说她在花溪贵阳女子中学读完了初中三年。从北方逃到南方的朱彤老师教语文。“朱老师很少照本宣科,总是在教完该学的单词、句子、课文后才告诉我们。一本英国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讲了整整一个学期。三年的语文课,我们还听了《裘德》、《还乡》、《三个火枪手》、《简爱》等等。这些美丽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我几乎每天都渴望上语文课。"

初中毕业后,乐戴云考上了贵州唯一的民族中学——第十四中学(抗战胜利后,第十四中学回迁,恢复为大学附属中学)。“高中三年,我被美国文化深深吸引。40年代,美国那些所谓的‘文艺悲情片’简直让我神魂颠倒。那时,《断蓝桥》、《随机收获》和《马克·吐温传》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美军驻地的小摊子里,勒·戴云遇到了一群美国作家的简化版,“霍桑、辛克莱、斯坦贝克,这些我都通读了。当时傅东华翻译的《飘》刚刚出版,真的是风靡一时。学生们都在谈论书中的人物,我和妈妈也经常为书中的人物争吵。”

礼乐造人。勒·戴云从高中时代起就沉浸在文化的海洋中。“每个周六,我都要参加一场唱片音乐会,听著名音乐历史学家萧家驹介绍西方古典音乐,然后系统地欣赏从贝多芬、舒伯特、德沃夏克、柴可夫斯基到德彪西、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这期间我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看外国的,英国D.H .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法国安德烈·纪德的《田园交响曲与制造者》,斯托耶夫斯基的《被侮辱与被损害》,卡拉马佐夫兄弟,等等。我真的什么都看到了!”

2022年5月9日,在《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内部读书会上,勒戴云做了介绍。

真正影响勒·戴云走上文学道路的是文学。“当时不是托尔斯泰就是屠格涅夫。我当时很喜欢屠格涅夫,但不太喜欢托尔斯泰。他的一些想法我不太认同,也不太喜欢。当时一套屠格涅夫系列,一共六套。我喜欢他的父子俩和之前的夏娃。这些都是关于它的。例如,夏娃大约是19世纪。女主角和她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从那以后,我更喜欢屠格涅夫。我想我的影响大概是从屠格涅夫开始的。”

整个高中时期,勒·戴云最喜欢的作家是斯托耶夫斯基,“尤其是《罪与罚》和《受侮辱与受损害》。他们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底层可怕的贫穷、痛苦和绝望,我深深感到,对这一切无动于衷将是莫大的耻辱。20世纪40年代末,我有幸接触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我该怎么办?》拉赫梅托夫,一个专业人士,和我成为了我最崇拜的偶像,也是我人生追求的更高目标。"

在勒戴云看来,人的性格可能有一些先天因素,但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家庭的影响;对于一些人来说,阅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读《简爱》是在初中二年级,女主角自尊、自爱、自我奋斗、不屑世俗偏见、忠于自己内心的性格无形中成了我的翻版。”后来生活中的一系列逆境也让她深深地爱上了庄子。“庄子广阔豁达的胸怀,给了我无视生活对我不公的力量,尤其是他的名言‘不为俗所累,不为事所饰,不为他人细致,不为他人计较’成了我在逆境中的准则。同时,陶渊明的收藏培养了我浮躁却不脱俗的情怀。后来,连生死这样的重大问题似乎都想通了:‘在汹涌澎湃的波涛过程中,你不喜欢也不害怕,你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你不必为此烦恼。’一旦连生死都可以任其自生自灭,还有什么可放下的?"

1951大学年龄

毕业照1952

事实就是事实,在《不要在异国寻求新的声音》中,“评判自己”和“认识他人”

自1948考入大学中文系,后在大学担任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勒·戴云是杏坛上的一根鞭子,他教过的学生已经把枝干撒开,把叶子跨代传播。“乐老师70岁退休,到现在已经20年了。就她的硕士生来说,我肯定不是最早的。90年代,她开始招收比较文学方面的博士。我是三个学生中的一个,一个已经去世,另一个现在在美国教书。她的学生很多都在上海的高校教书,也有很多。乐老师的教学理念是百花齐放,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可以看到我们毕业论文的方向。晚年,她还在外国语大学任教过一段时间,招了十几个学生。我是60年代出生的,现在也带博士生,‘学生教学生’,教音乐的学生太多了。”张辉说道。

1994,张辉从中文系考上了大学的比较文学专业。“那时候我们读了三年博士,然后留在北大教书。我的博士论文是关于20世纪德国学传播史的,后来我写了一本书《审美现代性——20世纪上半叶德国学传播中的现代性》(被北京大学青年学术图书馆收录)。肯定是受了乐老师的文章《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上世纪10年代,乐老师去过很多国家,经常带回一些外国的学术书籍。当年看的很多书都是她送给我的。”张辉告诉该报,和乐老师一起学习是他最快乐的时光。“我最早读的是哈贝马斯、的美学思想体系、刘若愚的《中国文论》,都是乐老师带回来的,包括《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也是乐老师给我的。除了上课整理书目,其实乐老师的言传身教更多的是在课堂之外,她的家就像一个图书馆。我记得在我入学后不久,她和唐先生去新西兰讲学,所以他们只是让我照看房子。我当时正好在做博士论文,简直就是‘老鼠掉进米缸’,还有一大堆旧书让我随便看。”

1981年,勒·戴云的《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发表在《大学学报》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她事后回忆道,“在教条主义者看来,尼采一直是一个走狗,一个反对者,一个极端的个人。鲁迅、郭沫若、茅盾等进步作家的名字怎么会和这样一个结合在一起?但是,事实就是事实。客观地说,这篇文章不仅引起了很多人研究尼采的兴趣,也为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研究开辟了新的空间。”

摄于1985

1985,与季羡林先生合影。

在今年出版的《乐学术叙事》的序言中,张辉写了一篇名为《和而不同,多样性之美——乐先生的比较文学之路》的文章。我在开头提到,真正标志着中国先生自觉进入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最重要的应该是尼采和尼采的现代文学。“三十年后(2010),她回忆起当年自己惊人的‘发现’:在进一步研究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时,我惊讶地发现,很多作家都深受德国思想家尼采的影响。这个30年来一直被视为煽动战争、蔑视平民、崇尚超人的极端个人,其实是20世纪初中国许多启蒙思想家推动、改变旧观念、倡导新思想的思想源头。无论王国维、鲁迅、茅盾、郭沫若、田汉、傅斯年等。都得益于尼采的思想。”

在张辉看来,乐戴云的点评是“冷静而低调的”“这与她发表这样一篇非传统论文所需的勇气形成了鲜明对比。尼采,在80年代初,还是一个危险而著名的名字。肯定他的思想价值是大违,更何况拿他的名字和几个‘鲁国茂巴老曹’相提并论?”

摄于1987

拍摄于1992

“这当然和王先生一直推崇的鲁迅有很大关系,尤其是早期的鲁迅写了《文化偏颇论》、《摩罗诗论》、《破恶声论》。王先生看到并遵从的是鲁迅精神的核心,也是王先生是否抛弃‘逍遥自在’而钟情于被风沙侵袭的‘人的精神’的生活背景。也许这也是王先生后来将自己在海外出版的传记命名为《我就是我:这段历史属于我自己》的原因但同时,我们也可以说,鲁迅不仅是王先生后来学术生涯的起点,也是她‘看’到她心目中的尼采的最重要依据。”张辉在序言中写道。

尼采与鲁迅

在张辉看来,正是这种“交错的视野”,使得乐的学术研究不仅与多元的生命体验密切相关,而且能够固守观念层面的沾沾自喜的教条,突破大一统的思想惯性,与同质化、本质从众的思想格格不入,从而使其思维富有活力和动感。“这是她‘个人’的一面。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这篇短文,它至少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后遗症’——乐先生提醒我们,在现代化、理性的主流话语下,在80年代的启蒙语境中,尼采的意义和生命哲学的意义,实际上是对启蒙现代性的深刻反思。这种反思,一方面显示了王先生“洞察世界大势”的胸襟和眼光,另一方面也真正体现了一种比较文学和文化的立场。”

张慧认为,通过她的研究,王老师不仅试图让我们在《别在异国寻求新的声音》中“评判自己”、“认识人”,从而完成一层“比较”,即看到人与自己的相同点或不同点;同时,她也在努力做更深层次的“比较”,即放弃非黑即白或非此即彼的偏颇判断。这种既看到中西差异,又充分认识到彼此内在复杂性,因而不急于取与舍的思维逻辑,或许才是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研究的真正精神!

1952的婚纱照

和而不同,反对“文化霸权”,同时不陷入“下降”格局。

在《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一书中,勒·戴云说:“我很高兴选择了北京大学,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选择了文学研究这一终身职业。我从小就立志从事文学工作,更大的愿望是把美丽的中国文学带到世界各地,让各国都能欣赏到美丽的中国文化,更多地了解中国。我正在努力去做。虽然还不够好,但我一直是这么做的。”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在她50岁之后,在大多数人认为“人到中年,万事休矣”的年纪,她决定重新开始——因为她,大学有了国内的比较文学研究机构;中国有自己的比较文学学会;全国各地的高校有一个又一个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培养点;因为她,中国的比较文学学科从无到有,走向世界,成为灿烂的人文研究银河中一颗活跃而耀眼的明星。

1993乐戴云先生与北大“独角兽与龙——中西文化普遍性探寻中的误读”研讨会与会者合影,著名作家爱子居中。

1993,乐戴云举办了“独角兽与龙——寻找中西文化共性中的误读”研讨会。与会者中有著名的意大利学者安伯托·艾柯(1932-2022)。会上,Eco提交了论文《他们在寻找独角兽》,提出了两种不同文化相遇的三种可能:征服——和毁灭,文化掠夺和。以“意大利面”这一项为例,Eco说,直到今天,意大利人和中国人还在争论到底是谁发明了意大利面。"至于我,我确信它是从中国传到那不勒斯的."

艾柯文的观点与勒戴云在会上提交的论文《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如出一辙。后者还在文章中提出“物非统一,物亦有情”“文化差异始终存在。历史上对这种差异有过不同的态度。”

1993与Eco合影。

在《乐学术叙事》的序言中,张辉回忆说,2010年底,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当代著名学者学术思想文库》《乐卷》的最后一部分(第五部分)共六篇,题目分别是:《文学转型与文化冲突》、《世界巨变与文化自觉》。欧洲梦?中国梦、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发展与文明冲突及其未来。

“这种结合以‘文化冲突’开始,以‘文明冲突’结束,突出了冲突的现实性;它还以‘世界巨变’和‘全球化’标志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以“文化自觉”、“中国梦”、“多元文化”指向中国和世界的未来。也许是不经意的安排,但实际上却表现了乐先生面向时代、忧国忧民的精神境界和思想主题。这不是巧合,只是提醒了我们进入比较文学世界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渠道。”张辉说,“乐先生甚至尖锐地指出,多元化这个命题本身就是全球化的产物。而相互影响和纯洁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因此,重要的不是简单团队的问题,而是如何在一个日益‘统一’的‘文化霸权’的世界里,保持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独特性,而不落入陷阱。”

2005年在未名湖。

从根本上说,“如果你与真实的生物和谐相处,你就不会继续下去。如果你让他平等,你就能成长并回到他们身边。用同如同,则弃之”(《国语郑语》)。“先生说得好,‘中国传统文化的更高理想是万物共存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共存与道并行是‘不同’;“互不伤害”和“互不矛盾”是“和谐”,为多元文化共存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总结王先生所做的工作——她在比较文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她阐述并继承了北大精神;她对和谐与同的关系的深入思考是朝着一个终极目标:和而不同,多样之美。”张辉说道。

鼓励你多说出自己的想法,“准备十年后再写一本书”

交谈中,张辉深情地回忆起10年前在香山为乐老师举办的生日会:“所有人集中在酒店大堂送乐老师和唐先生回龙润园,但雨下得很大。过了一会儿,接父母的车到了。我们都站起来,一起为他们送行。我爸妈上了车,从车窗向我们招手。透过车窗玻璃我看到了乐先生的眼神,一如既往的深情专注。每个人都不情愿。这时,汽车启动了。我突然抬头看见雨突然停了,太阳把天空和绿树变成了金色。”

转眼十年过去了。张辉告诉该报,今年年初《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出版后,北京大学人文研究所和北京大学中文系在5月9日母亲节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内部读书会。“大家一起学习了乐老师的新书,也和我们这位90后的大四青年乐老师一起回忆、思考当下、展望未来。”在这次读书会上,勒·戴云鼓励每一位学者说出自己的心声。她在演讲中提到,如果可能的话,她会花十年时间再写一本书。“一般来说,人们愿意在自传中写正面的故事。记录真实自我的负面生活和思想,不愿意让我们的后代打开书本,只看到一些不完全真实的美好。人不能辜负历史。写作要追求真实,要感动感情。即使是那些曾经非常痛苦、可耻、委屈的真情实感,也要用心去写。”

1976和尧尧先生在一起。

还可以在“北交所”微信账号上找到张辉的文章《我的老师,乐戴云先生》。文中提到,在1988北京大学90周年校庆期间,乐戴云撰写了《我的选择,我的怀念》一文。“最能体现开拓精神的是,在这篇纪念文章中,她很少回忆母校的辉煌历史,而是直接追问我们能否真正理解和传承‘北大精神’。”张辉写道,“她自问:‘1948-1988,40年的北大生涯!荣与贱,傲与耻,喜与乐,痛与泪,生与血是‘四十而不惑’。我和北大一起生活了40年,经历了北大的沧桑。我理解了曾经塑造了我,哺育了我,培养了千千成千上万北大学子的‘北大精神’及其博大、自由、无尽的深层品质了吗?你明白吗?"

(本文参考了中国作家写的文章《勒·戴云:塑造我人生的几本书》。)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丁晓

以上是关于什么是与马兔决裂的意义,是关于比较文学的分享。看了什么是兔子,什么不是,希望这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