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瓦茨的人生简历

班杰明·史华兹,美国人,犹太移民后裔,出生于1916 12年2月12日,父母是海曼和珍妮·温伯格·施瓦茨。大萧条后,这个生活艰难的家庭从东波士顿的移民区搬到了该市的工人阶级区多切斯特。施瓦茨小时候聪明好学,这样他才能上波士顿拉丁学校,这是波士顿最优秀的天才青年中学。1934被哈佛大学录取,并获得奖学金。因为哈佛大学建立的住宿制度,施瓦茨没有钱住宿。他每天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中午只能在哈佛校园大楼外的台阶上吃袋装午餐。作为一个穷人和犹太人,这种边缘化的生活经历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他对各种文化内在张力的高度敏感,对精英人物及其意识形态的尖锐反思和批判,使他始终同情和关注那些经济文化落后的学生。在他从1950到1987在哈佛漫长的教学生涯中,他总是尽力给予那些学生慷慨的帮助。此外,作为一名勤奋的知识分子,即使从正式的教学岗位上退休后,他对当代社会和政治趋势的关注和批评仍然是他生活的中心。

1938年,施瓦茨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获浪漫学士学位,后于1940年获得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硕士学位。由于很难找到正式的教学职位,他成了代课老师。他有着持久而深刻的精神信仰,希望成为一名拉比。因为在语言方面的天赋,二战时被美军送去学日语。从1942到1946,他在美国信号部队服役,担任密码员,翻译日军密码。

1946—1947美国占领之初,施瓦茨成为日本期刊的新闻检查员,他被提升为上尉。因为退伍军人享受优惠教育,他回到哈佛大学,自然转向东亚研究。起初,他试图专攻佛教,但没有得到导师的支持,因为他需要掌握这一领域的许多亚洲语言,这对于他来说,在30多岁后重新开始并不容易。导师温和地建议他学习现代中国,这方面只需要他补充服役期间掌握的日语知识,增加阅读中文的能力。此时,美国现代中国学的创始人费正清正在宣扬中国学的重大历史意义。史华兹以饱满的热情致力于阅读中国当代文学和古典文学。他喜欢探索文化,喜欢通过阅读原文与文中人物对话。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施瓦茨获得了哈佛大学东亚研究硕士学位——这是他的第二个硕士学位,后来又获得了中国历史和语言的博士学位。65438-0950在哈佛大学政府与历史系任教,65438-0951任助理教授,65438-0956任副教授。

1980年3月22日,在华盛顿特区的就职演说中,史华兹发表了题为《作为批评学科的亚洲研究》的演讲。为了庆祝这位老师的教学生涯,他以前的学生编辑了《跨越文化的思想:纪念本杰明·史华兹的中国思想论文集》(由保罗·A·科恩和梅尔·戈德曼编辑,哈佛,1990)。1997年获美国历史学会学术杰出奖。在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他被广泛称为“学者的学者”。施瓦茨1987退役,6月4日在塞奇威克路的家中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