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民歌
有四个民族,韩力和缪慧,居住在海南岛。他们长期的文化交融和渗透,在民歌的歌词、句式、曲调上都有特殊的表现。这些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歌给日益活跃的原创音乐带来了无穷的生命力,这不能不归功于海南民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著名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灵魂作品《我做了一顶帽子送红军》,是根据黎族民歌《五指山五河》改编,运用变奏等作曲技法创作而成。同样,气势磅礴的红色娘子军连奏也得益于五指山民歌的启发,如陈广州的《解放军来到七尺七里寨》,谢青的。
海南民歌主要有南部的崖州民歌,中部的五指山地区的黎族民歌,西部的儋州调和临高调。由于崖州地区有汉族客家话,即海南话、军话、麦话、儋州话、贾话、黎话、回话、苗话,所以四个民族、八种语言的歌谣几乎融为一体。崖州民歌主要流行于今天的三亚、乐东一带。据《三亚资料书》介绍,其成因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流行于长江下游的子夜歌和吴歌,唐代宣扬佛教教义的宝卷歌,宋代南方的竹枝词,明代以后流行于南方的粤曲、潮汕民歌和客家山歌。
雅周民歌起源于明代,成熟于清代。它们包括客家山歌、军歌、麦花歌、儋州歌、郏县水歌、黎族歌、回族歌和苗族歌。几乎所有海南岛的典型歌谣和曲调都被崖州民歌所涵盖。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雅周地区的黎族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曲调优美。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黎族歌曲,即传统黎族曲调用黎语演唱,称为“黎族歌曲正腔”;另一种是中国词的李调,也称为客家宋丽,用海南方言演唱。这首《宋丽》深受客家山歌的影响,是黎汉文化交融的产物。正如黎族文化研究专家、作家张月虎指出:“黎族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所以他们的文化经典无法有效保存,也不方便传播。有现成词可记的中文歌曲,在五指山一带流行过,被一些同志出版成《李歌》。”《黎族简史》也说:“黎族民歌可分为用黎语演唱的古代民歌和用中国海南方言演唱的受汉族影响的民歌。”清末,冯子材到黎族,鼓励黎族人学习汉语。此后,海南方言被作为黎族歌曲的词汇基础,黎族歌曲的创作也进入了一个富有汉语韵律的崭新阶段,开始出现了可与汉语歌词或诗歌相媲美的景象。如流传于嘉茂一带的黎族民歌《葛溪边的花》中说:“葛溪边的花,风吹榕树叶丁当作响。月亮照东方,月亮挂西方。”这时,黎族民歌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