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被确诊为艾滋病后自杀?

日前,有人在网上爆料,称一名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在性交过程中故意脱下避孕套,并伤害性伴侣下体。对于这种恶意传染疾病,涉嫌报复社会的人,除了追究法律责任,没什么好说的。

这里要说的是那些确诊为HIV//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的自杀倾向。

研究表明,HIV//AIDS患者有较高的自杀意念率和自杀未遂率,是自杀的高危人群。

但需要注意的是,关于艾滋病毒/艾滋病与自杀的关系,国内外尚无明确结论。

有研究证据表明,导致HIV感染者/AIDS患者自杀行为的因素可能与该类人群在感染HIV前的自杀危险因素有关(导致HIV感染的危险因素与自杀的危险因素相同),如精神疾病障碍、物质滥用障碍、同性恋行为、自杀未遂史等...

换句话说,艾滋病毒/艾滋病可能只是一个额外的负担,增加了自杀的风险。

在HIV/AIDS患者自杀的诸多危险因素中,年龄因素不容忽视。

国外研究表明,艾滋病患者年龄越小,自杀发生率越高,而自杀意念的风险随着艾滋病患者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此外,年龄与HIV/AIDS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显然,HIV//AIDS患者年龄越大,免疫功能越低,感染风险越高,医疗费用也越大。

然后因为劳动能力下降,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减少,影响生活质量。

说到生活质量,有研究者对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相关污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艾滋病患者的污名与生活质量负相关;个人屈辱感越强,生活质量越差。

HIV//AIDS患者的污名可分为外在和内在:

外在的羞耻是从大众的角度,表现为偏见、歧视、排斥等。针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也称“表现羞耻”或“(实际)羞辱”;

固有的羞耻感是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不自觉地内化了公众的负面态度,表现出自我羞辱和歧视,进而产生退缩、逃避、躲藏等行为。

艾滋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感到羞耻和受歧视的原因有很多:

例如,在艾滋病晚期,机会性感染和药物不良反应会导致身体缺陷或畸形;

再比如,艾滋病毒/艾滋病在同性恋、性工作者和静脉注射吸毒者中较为常见,这部分人群被认为是素质有污点的;

比如,艾滋病具有传染性,一些人会盲目恐慌、隔离、回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

…………

事实上,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最大危害不是报复社会,而是阻碍艾滋病的有效防治。

有人从艾滋病的预防、宣传和关怀三个方面解释了歧视的影响:在预防方面,一般人群会认为只有被歧视的人才有危险,自己没有危险感;在宣传方面,因为歧视,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拒绝透露,逃避接受治疗;在护理方面,因为歧视,HIV/AIDS患者无法得到正常的护理,存在较大的传播风险。

那么,公众除了提高认识,消除歧视,还能做些什么来提高HIV//AIDS患者的生活质量呢?

认为帮助HIV/AIDS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度过生理和心理危机,降低自杀行为和自杀意念发生率的关键是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当然,在社会支持系统中,家庭支持是最有力的。

家庭支持除了提供实实在在的经济和物质支持,还直接影响治疗的依从性,也让HIV//AIDS患者相信自己是被关心的、被爱的、有价值的。

(参考:

艾滋病患者自杀行为的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李玮,贾存贤;艾滋病患者自杀行为的研究进展,程伟斌,YIO;李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研究:李金润、、何、、蔡毅、、、撰写的《对艾滋病患者歧视的研究现状》;《艾滋病歧视的研究进展》,严谨浅显;艾滋病患者自杀意念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研究,,孙,,张泽坤,曹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