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笛简历
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系统学习西方文学。1936年,他和弟弟新谷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竹北集》,这是他30年代初诗歌创作的总结。其中,他的成名作《杭》写于1934年8月,其他读者读到的诗词有《夜别》、《印象》、《生涯》、《冬夜》等。1936去爱丁堡大学继续学习英国文学。远离故国亲人,独自生活在异国他乡,强烈的乡愁通过审美体验升华为诗行,构成了这一时期的20多部作品,即外国篇。这些诗标志着辛迪诗歌风格的成熟。最受欢迎的章节有《挽歌》、《秋日午后》、《月夜内外》、《对比》、《巴黎之旅》、《杜鹃花与鸟》、《再见》、《蓝马店》、《收割的女人之歌》和《狂想曲》。后来被收入《棕榈集》中的“奇篇”。1939秋天二战爆发前夕回国,成为光华大学和暨南大学教授,讲授莎士比亚和英美诗歌。抗战胜利后,1946 ~1948是辛笛文学活动和诗歌创作非常活跃的一年。除了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协会理事、秘书长外,还担任《美国文学丛书》编委。《姿势与月光》依然保持了30年代婉约的特点,同时创作了一些将现实主义题材与现代诗歌有机融合的作品,如1947年冬天,辛笛去美国短期考察业务。在此期间,她写的大部分诗歌都发表在《诗歌创作》上,如《海上的诗》、《山中一日游》、《甘地的葬礼》、《尼亚加拉瀑布》、《风景》、《山中见树》以及她回国后写的《夜语》。20世纪80年代,通过诗歌创作,主要是在中国新诗中,逐渐形成了一批被称为“九叶诗派”的诗人,辛笛是其中的元老。辛笛四十年代后期发表的诗歌,后来被收入《辛笛诗选》的“掌中”。那些年,辛笛还为《大公报》“出版”周刊专栏写了十余篇文章,介绍英美新书、辞书、评价诗等。,均收录于1948年2月出版的《夜读秘书》一书中。上海5月解放,1949。6月底,辛笛入选上海代表团,赴北京出席第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回到上海后,他转向工业战线行业,直接投入到新的生活和社会现实中,决心从零开始学习新的东西,以此推动他个人诗歌风格的进一步转变,开始了他新诗创作的第二个静默期。从1957年5月到1962年5月,辛笛发表了《陕北道情》等三首新诗,一扫以往的风格,变得朴实无华,朗朗上口。20世纪80年代,新地迎来了诗歌创作的新生。1981年,他和八位诗友共同出版的《九叶集》,再现了40年代现代诗歌的风雅,因此得名九叶诗派。此后陆续出版诗集《辛笛诗集》(1983)、《印象花束》(1986)、《王辛笛诗集》港版(1989),收入1976至65438+。除了九叶集(1981),八叶集(1984)也在香港出版。从未回过祖籍的辛笛,连续两年踏上淮安故里,写下了《在淮安故里参加《西游记》作者吴承恩逝世400周年纪念活动》和《在淮安故里煮杂诗》三首绝句。从70年代到90年代,他的散文创作不断,如《忆西事迹》、《梦见旧书》、《叶公超二三事》、《雪泥印趣》、《忆金易》、《何处抒怀》、《我与西诗的关系》、《读怀诗集》等,最后在65438。还主编出版了《20世纪中国新诗词典》(1997)。1995上海,辛笛与施蛰存、凌克等老作家一起被亚洲华文作家文学艺术基金会授予慰灵纪念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