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分析
环境造就人,孔乙己生活在新旧交替时期,所以他的性格具有两面性。孔乙己一方面善良淳朴,一方面迂腐固执,实在让人又悲又怒。孔乙己的性格无疑是一个悲剧形象。
迂腐:孔乙己是清末知识分子。他相信一切都是劣等的,但他受过教育。但他连秀才都没考上,也没有名利,过着非常清贫的生活。孔乙己在封建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具有学者的清高本性。他没有经济来源,不愿意从事劳动挣钱。他只能拿着书生的架子跨过贫困线。
关于孔乙己那句“偷书不算偷”的名言,可以看出他作为一个穷书生迂腐的一面。当所有人都嘲笑他偷书的时候,孔乙己只能无力地回答“偷书不算偷”,学者不偷是多么可笑的谬论。这个时候,孔乙己的贫穷和迂腐可见一斑。
善良:孔乙己的性格是双面的,复杂的。他虽然贫穷迂腐,但也有人性的闪光点。孔乙己的善良体现在两个细节上:教孩子认字,给孩子茴香豆。当孩子们围着他时,他“给他们茴香豆吃”。
茴香豆不是什么稀罕物,但是在这样一个物资匮乏的时代,在“你愿意多花一个子儿,就买一碟咸水煮笋,或者茴香豆酿酒”的时代,在酒溺的时代,对于一个穷人来说确实是弥足珍贵,但是他却一人一个,直到所剩无几。
一个“边”字就能看出大方,真的是毫不犹豫的分享。比起那些店主和长衫客,他们中谁比孔乙己有钱,谁拥有的比孔乙己多,但是谁把豆子给了孩子?最让人笑的是,当孩子们再看菜的时候,他不是辱骂,也不是威胁,甚至是“慌慌张张”地哼起了《论语》里的曲子,一个心地善良通透的老人跃然纸上。
孔乙己的主题
孔乙己主要揭示了封建社会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的悲惨命运及其个人价值的不可实现性。其主题可以概括如下:
1,阶级固化与社会不公。小说通过描写孔乙己等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固化,以及这种不公对人的生存、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压抑。
2.外表和内心的反差。孔乙己虽然外表清贫可怜,但内心却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作品通过孔乙己的形象,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3.命运的无奈和残酷。孔乙己最终因为和别人打架而死。他的命运也暗示了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底层民众往往无法摆脱自己的命运,人生轨迹早早就被限定了。
4.人性的善良和温暖。小说中虽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正派人,但也有像餐馆老板这样不畏权贵,讲道理的人,还有围观者的关心和感人的温暖,这些都体现了人性美好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