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着800亿美元资产的基金经理刘艳春要离开了?基金经理离职后都做些什么?

网上的一个帖子在投资圈引起了震动。管理规模超过800亿的明星基金经理刘艳春要走了?

然而,京顺长城和刘艳春后来做出了回应。看起来他们暂时不会离职,但也不能说无风不起浪,被打脸的事情很多。

在传统认知中,基金经理往往年薪百万,手握数百亿,意气风发。甚至还有前段流传的蔡崇松7000万年终奖的传说。这只是大家构想的英雄,基金经理其实是个普通人,是个资深农民工。单从离职率来看,确实很高,也不是所有人都离职另谋高就,自己开私募公司,或者觉得钱不重要。一般来说,有四种。

第一,做私募。

这也是最广为人知的,但必须是顶级的基金经理。毕竟创办一家新的私募公司真的是靠个人号召力,公募基金投研系统的研究员又用不上。

最著名的是王亚伟,一个不得不提基金公募的基金经理。中国市场也是传奇,从2004年到现在取得了4300%的回报,更不用说各种奖项了。王亚伟在那一年甚至成为一种现象,机构和个人专门研究他。他选什么股票都被大家一拥而上,比现在的章雷还好看。

然而,在他人生的巅峰时期,王亚伟选择了辞职,在深圳建立了一家合资企业。发布的第一款产品也融资50亿元。王亚伟的实力还是不错的,在执掌私募的排名也很靠前。但发展之路也有起有落,投资的公司中途经历了退市、产品清算、大幅亏损。以何谦紫荆花为例。从2015到现在,涨了108%。这个成绩还不错,但比过去还差很多,影响也不一样。但是,这是一个想瓜想豆的问题。几百亿的规模,加上私募更高的成本,加上王亚伟自己是老板,钱肯定更多。同类公司的另一个大老板林鹏也做了自己的私募。

第二,去大的基金公司。

人往高处走。目前公司的形式是引领效应显著,强者永远强。这是投资者和基金经理的选择。大基金公司有更好的团队支持和体系,可以做出更多的成绩。这样的小公司太多了,没法跳槽去大公司。随便翻开基金经理简历,就有两三家基金公司起步了。例如,男主刘艳春曾在汉唐证券(现名为信达)和博时基金工作。

第三,创业

这个更有意思。基金经理也是有个人感情的人,不是赚钱机器,比如田弘基金的肖志刚,他也是明星基金经理。辞职的时候写了一封信,说想开一个校园书店,自己写书,自己卖书。有很多理想和情怀,看了他的信,真的相信他有这个实力。肖经理也是自媒体大V。平时喜欢写文章和粉丝互动。做一个自媒体肯定比大部分财经博主更有说服力。

第四,被迫离开。

我们的投资总是盯着聚光灯,关注张坤的千亿规模和冯博的爆款。但在聚光灯之外,一些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日子其实一点也不好过。如果拉公募基金的排名,有的基金公司甚至有一两个经理,管理规模都是几千万。我们都知道,公募规模长期低于5000万,就会被清盘。如果基金清盘对基金经理是重大打击,同行就很难再就业。

当然有些创业者也是创业的形式,那就是再开一家基金公司。然而,公募基金的牌照很难拿到。做起来并不容易,成功的人屈指可数。2018,兴全总经理傅鹏博离职后创办瑞源基金,但里面有大佬坐镇。瑞源基金虽然只有三位基金经理,四只基金,但其4465438+亿的规模,堪比一家中型基金公司,基金一票难求。

从逻辑上讲,明星基金经理对公司和公司业绩的影响会很大。不然公司为什么要千方百计不让那些管理者辞职?

林鹏从东方红辞职也是费了不少功夫。如果接手得好,为什么不招一个新的大学生?

显然,这条路是走不通的。除了金字招牌,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是不能简单替代的。王亚伟离开后,华夏基金也表示,他的能力和表现是不可复制的。因此,王亚伟离开后,中国大规模市场的表现也很平淡。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邱东荣离开汇丰晋信后,他管理的基金业绩也出现下滑。

对于许多公司来说,明星基金经理是一个非常大的公司财产。全市场共有142家基金公司,2329位基金经理,真正的明星基金经理不超过50位。一个公司培养一个就好,除了易方达兴全这种。如果一个明星基金经理被动了,公司就会受到伤害。比如前海开源基金一家公司的规模是997亿。这对基金公司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就是很难找到一个匹配细分领域的经理来管理明星基金经理留下的资产。平时也是一直在变,表现很难好到哪里去。

所以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可以考虑卖掉或者转行。更重要的是,投资时,他选择的是大型基金公司。一方面,经理离职不容易。另一方面,即使离职,也可以依靠强有力的公司制度维护或者其他明星管理者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