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国家汉译英中昭武九姓的来源

昭武九姓始祖郭康,位于今撒马尔罕附近。在唐代,康居曾是总督府,但其中文译名的由来并不能说得到了充分的证明。或者认为郭康就是汉朝的康居,匈奴中有一个可汗叫羌渠,其其他部也叫羌渠,可能和胡洁差不多,都是西迁前的越族,羌渠还是康居的不同译名,所以郭康是越族的一部分;但康居与粟特的关系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它们更像是大岳西迁途中的两个中间站。

另一方面,“康”字是“撒马尔罕”最后一个音节的删节译名,其其他译名有“、”、“撒马尔罕”,“康”的意思是“国”(张仪《天竺五国注》)。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坎/康”的起源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琐罗亚斯德教圣经《阿维斯塔》(张宜春注《经航记》)。后两种理论不一定矛盾。郭康在昭武九姓中居于最高地位,其起源较为古老合理。郭康位于粟特城邦的东部,是东粟特的中心,也是来中国的胡人九姓中最常见的。北朝的隋唐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有句话说:“千年狐(胡)姓;五百岁狐(胡),姓白康”,可见康是一个长期未被融合的西域胡人的典型姓氏。

安国,西粟特人的中心,位于今天的布哈拉附近。它在唐代是一种休息状态,其中文译名的由来也应该与汉代的休息有关。安息是波斯帕提亚帝国的中文译名,源于其创始人的名字。安息的东部边界已经到了西粟特地区,所以后世安国的“安”应该是“安息”的简称,似乎没有其他更好的解释了。安姓和康姓都很早来到中国,汉魏初就有记载。在当时,他们大多是佛教的有力传播者,如安世高、康僧缘等。他们也是喜欢承认自己名字的祖先。芜湖时代,泸水胡中也出现了有姓的胡人,说明“安”也是岳家内部固有的部落名称。

曹国,在不同的时间和记录中,被分为曹东,曹钟和曹喜,大致对应于Sutrushana/Ushrusana,Kaputana和Ishitikhan。似乎很难从这些中亚地名的对仗中找出“曹”的中文译名的出处。但根据以下说法,“曹”很可能与“史”、“康”一样,源于西迁前的越族名称,与中亚粟特地区地名无关。目前可以确定为九姓的曹氏最早出现在北朝晚期。他们来中国为什么要以“曹”作为自己的中文翻译姓氏?一种可能是部落名称与“曹”的读音或含义接近,另一种可能是同部落的人在中国以“曹”为姓,所以按照传统取了中国姓氏“曹”。

石国,也称为舌头,师哲,Chach等。,位于粟特地区东北端,今塔什干附近,唐代为大宛总督府。经陈寅恪、埃德温·g·蒲立本等人考证,其中文译名的由来已基本澄清:“师”译作义,“解”、“浙析”、“”为音译,原为岳家内部各部落的名称。岳家西迁,一部分带到中亚的粟特,另一部分流入匈奴。

米国位于郭康的东南部,在唐代是米楠的一个州。在中世纪,康、安、密几乎为昭武九姓所专有,而安、密尤为独特,因为这两个姓氏在中国以前是没有的,是粟特人最明显的姓氏。

“河国”是“Kushanika”第一个音节的缩写,位于郭康和安国之间。是连接东西粟特人的枢纽,又译作“贵爽藏”,唐代为贵爽府。因为“何”是中国的旧姓,何国胡人进入中国后,很难识别其身份。

石国,译作“卡夏纳”的亚音节缩写,位于粟特地区的东南端,也译作“基什”,是唐朝的卡夏纳国。石是昭武九姓中较大的一个。虽然它进入中国的历史没有康、安、史那么长,但它的名声还是相当显赫的。

其余为木州(木鲁国、木府国、木尔夫国,位于粟特地区西南端,今土库曼斯坦马里地区)和毕州(无棣、毁林、毕提克,位于安国西部,又称Xi安州)。

也有历史学家指出,不姓岳,岳(土霍洛人)使用的土霍洛语属于印欧语系西支,粟特语属于印欧语系东支。也有可能是岳家西迁后接受了当地的语言,这种现象并不少见。

根据诸如辛纳森和梅琳村的单词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