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县区域简介

位置区五常县位于长江中游东南岸,在114 &;ordm01 ' ~ 114 & amp;ordm35 ',纬度29 &;ordm58英尺~30英尺。ordm32'。东北与鄂州接壤,东南与大冶县接壤,南与咸宁市接壤,西南与嘉鱼县接壤,北与武汉市洪山区接壤,西北与汉阳县、汉南区隔长江相望。全县东西宽54.17公里,南北长83.2公里,总面积2008.98平方公里。县治纸坊镇。第一,武昌郡在周朝属楚,秦属南郡。201前,设江夏县,设沙县,治土口(今江夏区金口街道)。378年汝南县。581年改为江夏郡,589年改为永城(今武汉市武昌区)。1912位于武昌县,属于江汉路,1930转湖北省第一机关。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武汉市武昌区傅家坡成立武昌县人民政府,隶属大冶区。1952变更为孝感区管辖。1959,165438+10月,五常县划归武汉市,县政府于1960迁至纸坊镇。4月1961划入孝感地区,6月1965划入咸宁地区。6月,1975,11,武昌县再次划入武汉,成为武汉郊县之一。1995年撤县设市,建立武汉市江夏区。

二、三国分家时,孙权于魏黄二年(221)从公安迁至湖北郡,取“以武兴邦”之意,改湖北郡为武昌郡,隶属武昌郡。所以在今天的鄂州市区进行治理。隋黄凯九年(589)废郡,属鄂州。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武昌郡升为武昌军。因名与鄂州武昌军相近,故称“玉宝寿昌”,次年改称寿昌军,统领武昌郡。端平元年(1234),撤销寿昌军,武昌县隶属鄂州。嘉熙元年(1237),武昌郡再次升为寿昌军,直隶武昌军得救。元十四年(1277),寿长郡改名武昌三府,隶属鄂州道。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鄂州路更名为武昌路,西迁的“武昌”名称由军事建制名称改为行政区划名称。此时武昌县属湖北路武昌路。元顺帝郑智二十四年(1346),武昌路改为武昌府,武昌县隶属武昌府。明朝洪武元年(1368),武昌郡任湖广布政司。清康熙三年(1664),武昌县属湖北武昌延发路武昌府。民国二年(1913),武昌府废,江夏县改为武昌县,但武昌县改称寿昌县。周朝的建立和演变属于楚,秦属于南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设沙县,辖土口(今金口),为建县之始,属江夏县。三国吴二年(223),普阴县位于沙县西南。吴太平二年(257年),沙县侯降魏,沙县废。

西晋太康元年(280),恢复沙县,属荆州。东晋初,中原战乱不断。禹州市汝南县的人们为了躲避施乐的混乱,迁移到了江南。仙和年间,土口县华侨定居汝南县,后减为县。太原三年(公元378年),沙县改汝南县,仍治土口,属江夏县。隋开帝九年(公元589年),汝南县改为江夏县,县治移至邕城(今武昌),邕城亦为州治。此后,县名和县治一直到清末都没有改变。其间,唐代江夏郡先后划归鄂州、江夏郡、武昌郡,宋元明分属鄂州、武昌府。

民国元年(1912),江夏县改为武昌县,划归湖北省江汉路。1927废弃路,湖北省直属。1932转湖北省第一行政监察区。武昌沦陷期间,1939,10年5月,国民政府在县城南部鸡山乡设立武昌县敌后政府,并将其划归鄂南行政机构。1942年,中国* * *先后在县城南部成立了吴县鄂行政委员会,在北部成立了武鄂行政委员会和抗日民主政府。日本八月投降后,1945,九月,五常县政府迁回五常市,隶属第一行政机构。

武昌5月解放1949。6月10,武昌区成立武昌县人民政府,划归大冶区。1952变更为孝感地区。1959 165438+10月被分配到武汉。次年,县令迁至纸坊镇。1961四月份恢复孝感地区。1965转咸宁地区。1975 165438+10月回武汉。行政区划1949年6月,全县分为纸坊、青山、金豹、五里界、金口、鞍山、山坡7个区。1958,人民公社制度建立。全县共设红旗、金水、同里、东风、卫星、锦绣六个人民公社,与真正的行政、社会融为一体,下辖31个行政区。1959,增设金口镇人民公社。

1983年,5438+0年6月撤公社建乡,到1985年,共有20个乡,分别是大乔、郑店、宁岗、段岭寺、土地塘、金水、范湖、法寺、安山、河坊坊、山坡、何战、富宝、胡俟。有三个镇,纸坊、金口、五龙泉。乡镇下辖330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民族1949五常县人口23.69万。新中国成立后三次人口普查:1953,全县人口38.08万(含武汉市青山区、洪山区);1964年全县人口35.35万人,比1953年增长31%,年均增长27‰;1982年全县人口50.76万人,比1964年增加15.42万人,年均增长24‰。从65438到0985,全县人口为52.73万人,比上年净增8362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0.2%,非农业人口占19.8%。

新中国成立后,五常县出现了两次生育高峰。第一次为1955 ~ 1957,年均出生率为37.85 ‰,年均自然增长率为27.99 ‰,其中1955出生率最高,达32.56 ‰。第二次为1961 ~ 1971年,年均出生率为36.19 ‰,年均净增长率为33.93 ‰。从1971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为了进一步控制人口增长,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控制二胎,禁止多胎。全县人口出生率和净增长率逐年下降。1971 ~ 1985期间,平均出生率下降到19.1 ‰,年净增长率为12.7 ‰。

由于各区乡自然条件和行政区划的变异,以及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县城的人口密度分布与乡镇相差甚远。城镇人口密度远高于农村,1953高出3.9倍,1982高出6.4倍。全县人口密度1982每平方公里253人,1985每平方公里262.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3 ‰。

五常县有回族、苗族、侗族、壮族、土家族、满族等16个少数民族,共542人。地质上,五常县在地层区划上属于下扬子区大冶群。地质特征是元古界为基底,震旦纪以来长期沉积,地层非常发育。上述沉积为震旦纪至中三叠世的海相沉积,中三叠世以后多为陆相沉积,早白垩世以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第四纪为现代河湖沉积和残积沉积。

地质构造主要是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的产物,褶皱和断层发育,并有一定程度的岩浆活动。北部早、中古生代地层形成紧密的线性褶皱,断裂与地层走向的关系分为三组:北西向或近东西向的走向断裂、北西向和北东向的斜向断裂、北东向-南西向穿过县城东侧的区域性梁紫湖断裂。

五常县地貌是鄂南幕府丘陵区向江汉冲积平原延伸的过渡带。地势狭窄,自北向南略倾斜;东、西、北依湖滨河流,以龙岗平原为主要地貌类型;中部和东北部地势比较高;东南部和北部属于低山丘陵;西部既有孤山,也有低湖平原;东北和华中有成片的东西向残丘。全境湖泊众多,小河、支流注入各大湖泊。

山县内各山的南部,沿袭鄂南幕府山系,向北蜿蜒,以郑店、五龙泉交界的葛子山为主体,呈之字形向三个方向延伸。格子山北面是八分山,西北是神山、金刚山、天光山。其东南为马鞍山、仙女山、天子山、狮山、浮山。它的东部和北部是青龙山、狮子山、锦绣山、凤凰山、二龙山、顶谷山和黄龙山。其中八分山最高,海拔272.5米,总面积0.8平方公里。其次是二龙山的龙泉山,海拔232.5米;顶谷山海拔200多米;其余浮山、荷花、灵山、马鞍山、东岳、云景、鸽子、将军、神山、长岭、金鸡、鹿泉、竹皮、路祥、扁担、丰登、狮山均在200米以下。水系县西北临长江,东、北、西南三面环湖,金水贯穿,形成江湖环绕之势;由于县城地形狭长,东西倾斜,水系为离心风机。根据天然河口,金水从金口入河,从凡口入梁紫湖,从五台门入汤逊湖。这三个水系包括许多支流、池塘和湖泊。白色,全水域面积654.38±0.069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5.46%;其中水域面积75万多亩,占总面积的24.92%。

长江从西南而来,从四义公堤上的沙府进入,从吴金娣下十字离开,流量31.5km,年过境水量6600亿立方米。

金水从咸宁县城进入,经斧头湖、白坭湖、上社湖、团墩湖、西凉湖、玉门湖、路虎湖、后湖,经金水闸从金口出河,流经法泗、范湖、金水乡。全县金水进程42公里,年过境水量6543.8+020.6亿立方米。

东部有与鄂州市接壤的梁紫湖水系,包括蜀安湖和大沟湖,西部有山坡湖,亮子镇北部有牛山湖和抱排湖,然后从长岗经樊口闸注入河流。县城北部有汤逊湖、青菱湖、黄家湖通讯巡河,由五台门流出河道。

土壤按形成特征,全县土壤可分为6个土壤类型,13个亚类,35个土属,93个土种,包括红壤、黄棕壤、石灰岩土、紫色土、湖积土和水稻土。

县城西部平原区为长江、金水冲积而成,母质以钙质冲积物为主,多为湖积土;黄棕壤和湖积土主要分布在龙岗平原北部。低山丘陵和中部丘陵有东西两个山脉,成土母质复杂,主要分布在红壤等成岩土壤类型中;红壤集中在龙岗平原南部。西部以湖土为主。

水稻土是全县的主要土壤类型,占土壤总面积的52.24%,分布于所有乡镇。

在该县龙岗地区,成土母质主要是第四纪粘土。其土壤分布:山顶为死红壤,山顶为红壤、表层红壤、黄土,上庞为淹水水稻土,龙口、呼韩为沼泽水稻土。

中部以八分山、鸽子山为主的两条间断性山脉,土壤分布自上而下为重、中、轻砾红壤或薄、中、厚棕红壤,缓坡坡脚为红砂土和黄砂土。气候五常县属于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气候温和,四季交替明显,冬冷夏热短,无霜期长。

年平均气温为16.7 ~ 17.0℃。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9 ~ 29.5℃,极端最高气温40.1 ~ 40.3℃。1月最冷,平均气温3.3℃,极端最低气温在-12.4 ~-15.3℃之间。极端温度具有年际变化和区域差异的特征。年平均降水量1200 ~ 1350 mm,年内降水量变化较大。1969是最频繁的年份,达到1862.5mm;1963最年轻,只有889.2 mm,春夏两季的降水量占全年的74%,秋冬两季只有26%。

全县无霜期长,初霜冻日在165438+10月21 ~ 28,终霜冻日在3月9 ~ 17,平均无霜期253 ~ 262。1973最长295天,1969最短226天。初雪期历年一般在65438+10月中旬,最早在1985的2月下旬,最晚在1969的2月下旬。

冬季北风和东北风最多,夏季南风和西南风最多,春季东北风、西南风和东南风交替,秋季偏北风最多。年平均风速2.9米/秒,最大3.2米/秒(4月),最小2.6米/秒(65438+10月)。1959 ~ 1981年期间,共出现100次大风,其中4月1980日最大风速达到19米/秒。

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为1954.9小时,平均每天5.4小时。其中,1978是最频繁的一年,日照时数为2233.7小时;1980最年轻,日照时数1719小时。主要气候灾害有洪水、干旱、强寒潮、冰雹和龙卷风,其中洪水是导致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灾害。从1924到1935,五常、咸宁、嘉鱼、浦阴四县堤防决口5次。全部倒塌1931,受灾人口20万,面积466平方公里。据1959 ~ 1980统计,全县发生洪水16 ~ 18次,平均两年一次,全县发生干旱10次,也是两年一次。

沿湖的江边地区一般每隔3到5年就会有一次龙卷风。1960年2月4日,一场7 ~ 9级大风持续了70分钟,并伴有雷电和冰雹,造成胡俟、诸暨、分水等地受灾。此后,从1973到1983共发生了五次大风暴,平均每两年一次。

资源土地资源农业面积236.76万亩,其中耕地1.260654.38+0.00亩(水田75.2万亩,旱田50.4万亩,菜地0.41.00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1.82%,人均水平2.50森林面积35.66万亩(林地24.83万亩,园地5.08万亩,荒山石岭5.7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1.83%,人均水平0.71亩;水域面积75.09万亩(河流21.000亩,湖泊61.680亩,池塘8.67万亩,鱼塘1.560亩,水库1.800亩),人均水平1.94亩;其他地区64.59万亩,占总用地面积的21.43%。矿产资源包括石灰石、建筑用石、石膏、白云石、粘土、煤、硅石、耐火材料、钨、铁、磷等矿藏13种。其中黄铁矿位于五龙泉东部,构造位置属于沈家湾背斜南翼,平均厚度0.77米,具有富集矿物、矿物品位好的特点。该煤矿在县城北流方岭地区最为发育,县城南部含煤地层厚307 ~ 611米。马鞍山煤矿已有近百年的开采历史。白云石、石灰石、应时砂岩、膨润土、粘土岩和石膏等非金属矿产质量高,具有大规模开采的价值。

境内森林植被具有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点。益林山总面积44.8万多亩。原始森林早已被人工培育的灌木和草本群落所取代,只有当地的树种被保留在丘陵地区和村庄。1985年,全县有森林面积32万亩,森林覆盖率10.63%。大约有250种树木;水生维管束植物多,药用植物332种。

该地区水产资源丰富。1985年水域面积75万亩,河湖鱼类100多种,有青鱼、鳙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等。甲壳动物包括甲鱼、甲鱼和贻贝,以及塘汛湖、路虎湖和尚书湖的三角帆蚌和皱叶蚌,都是养殖珍珠的良好母贝。常见的水禽有狍鸡、谷鸭、八鸭。水生植物有莲藕、荸荠、竹笋、芡实等。1980年芡实收购出口65000多斤,1982年出口15000多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