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其棠及陈其棠生平简介
你为什么不在谷歌上搜索?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北洋海军和派往欧洲留学的学生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威胁。为了加强海防,清* *急于建立一支现代化的海军队伍。1861年,由于未能邀请英国人李泰国购买军舰,清* *决定组建自己的海军。许多清朝官员要求派留学生去欧洲。李鸿章明确指出,海军“是对西方国家的专门研究,非亲身实践者,不能无所不知。”福建航运部长沈葆桢也认为,派年轻人去欧洲学习海军“会事半功倍”。65438年至0875年,吴从香港赴英留学,在林肯法学院学习法律,不久取得英国大律师资格,引起英国人的极大关注。1875福州航运局法国技术主管回欧洲。为开阔船厂技术骨干的视野,增长他们的才干,、和陈其棠被选派到英国和法国学习。这其实就是派遣留学生的先行者。65438年至0876年,李鸿章派朱、等七人赴德学习技术。由于种种原因,这次派遣以失败告终。鉴于此,李鸿章等洋务官僚决定从福州船政学堂选拔各方面基础较好的优秀青年赴欧洲留学。福州船政学校,创建于1866,是中国第一所学习自然科学的新型学校。左创办该校的目的是培养海军人才;二是为福州航运局培养技术骨干。
船政学堂分为前堂和后堂两个机构。前堂以制造为主,即制造派;后厅以驾轮为主,即航海和轮机。无论前厅还是后堂,都很重视外语,都聘请了外教。他们招收的学生要么是有几年服务经验的聪明年轻人,要么是通过严格考试的高材生。时隔五六年,船政学堂成绩斐然,但仍不能满足建立新型海军的人才需求。因此,沈葆桢特别指出:第一,选择前一届的优秀学生到法国学习造船,掌握外国新技术;其次,制造优秀的,跟后院学生学的,去英国学监视和海军演习,精通“练后制胜”;第一批留学生回国后,再送第二批、第三批,耗时短,见效快。他的建议更实际。筹到资金后,没多久,留欧学生就出国了。选派学生去欧洲留学有明显的特点:一是数量少,分阶段派出学生。1877年4月,沈葆桢从福州船政学堂选拔出14学员、4名美术生、12驾驶生,由李主管、法国人日一格带领,启程前往英法。四年后,即1881年12月,李鸿章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福州船政学堂经过严格选拔,派出10人赴法国、英国、德国留学,学习制造、火药、鱼雷、驱动。5年后,1886年3月,李鸿章第二次选拔北洋水师学堂10优秀学员,福州船政学堂14驾驶学员,14制造学员,赴英法留学,主要学习测绘、驾驶等专业。
就这样,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北洋水师共派出88名学生留欧。时间之长,间隔之大,学生人数之分散,都在原来的孩子之上。二是年代久远,底子厚。在欧洲留学的大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能够独立生活学习,有一定的辨别能力。特别是在欧洲留学的学生,在出国之前已经获得了很高的教育水平。他们大多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过了外语水平,掌握了航海、操作、制造的基本技能,至少具有中专水平。送这样的学生去欧洲留学,既体现了有针对性、有针对性的实用原则,又能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第三,期限短,规定严。学生在欧洲留学的期限并不完全统一,大致有两年、三年或四年,最长的有六年。同时,对留学期间的学校、课程目标、学习程序都有明确严格的规定。清* * *特别规定,留学欧洲的学生一般选择完成15课程。但是留欧学生选课的一个总原则还是在军事学,具体来说就是学习海军技术。在实践上也有详细的规定。总之,学和用是紧密结合的。比如1877,留欧学生郑青莲,先入法国官校学习如何制造船用发动机,后参观英国、法国、比利时的造船厂,以及发动机厂、钢厂。他曾经去一家官办工厂学习材料检验和提炼的方法。学完后在国外负责建造定远等船,可见学以致用是留学欧洲的一大特色。
总的来说,留欧学生由于目的明确、基础扎实、年龄适中、规定严格,回国后在海防和海军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不仅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英勇作战,而且成为南、北大洋海军造船厂一批不可多得的技术骨干,以饱满的爱国热情为祖国的复兴贡献力量。甲午战争中,留欧学生沉着勇敢,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海战开始后,林永升高高挂起战旗,卸下船舱里的木梯,准备破釜沉舟,决一死战。他从远处看到一艘日舰受伤倾斜,就“鼓轮追之”,不料被敌舰围攻,“舰体粉碎”,壮烈牺牲。他42岁了。镇远管道的领头人林泰,曾经也是意志坚定,技术娴熟。海战一开始,他就指挥舰艇开足马力,频繁开火攻击日本舰艇。当敌人的炮火来临时,船着火了。他下令一边灭火,一边进攻。后来,在躲避鱼雷攻击时,他撞上了礁石,船底破裂,生命垂危。他是“一个敬畏上帝的人,服毒自杀了”。刘在甲午战争中掌管定远舰。他头脑敏捷,沉着冷静,指挥灵活。他炮击了日本船只西京丸号和日本旗舰松岛号,后者多次沉没。太守丁受伤后,自告奋勇,代为指挥,安排巧妙。"敌人的枪打不赢,因为时代在变."危急时刻,他命令——官(其中一人留守欧胜)瞄准宋道舰4号炮位,频频开炮,敌舰受伤,倾斜5度。官兵“死伤百余人,尸横遍野,满船鲜血。”
在阿哈瓦战役中,刘被日军四面围困,生命垂危,但他坚持斗争,拒绝投降。最后服毒自杀。“船死了死了,志气凛然”。分配到北洋水师的留欧学生技术娴熟,热情高涨,成为海军建设的决定性人物。刘熟悉业务,敢于负责。升任北洋水师右翼连长,负责水师一切技术业务。当时的海军提督丁是“军人出身”,不懂海军技术。“海关所有演练和整改事宜”由刘主持。留学欧洲的苏林曾任北洋水师左翼总指挥,为海军的组建、训练、武器装备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他如林、、刘冠雄等对近代海军建设也有很大影响。至于北洋水师12主力舰的管带,基本都是留学生在服役。总之,他们对北洋水师的建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造船、兵器工业、留欧学生他们进入福州船政局后,面貌大变。韩玮、李守田等人成立了工程办公室。该机构成立后,改变了混乱的局面,开始指挥巡洋舰的建造。这对留学生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然而,韩玮等人不仅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而且有努力学习的精神。“四五年如一日”,终于由我国设计制造了当时最大的巡洋舰“开基”号。
由于零部件精良,计算方法和技术先进,开基下水后操作灵活,坚固耐用,受到了中外人士的赞誉。此后,该机构建造了两艘巡洋舰,“制造方法精确,船速快,经济得多”。现场目睹的英国海军军官们惊叹不已。“都叫漂亮装备。”从此,福州航运局进入了自行设计、自行制造阶段。泰安、恒海等船都是工程部设计建造的。他们技术娴熟,技艺精湛。“他们都能精益求精,创造了中国前所未有的奇迹”。即“大铁船的铁甲轮、巨轮也可以自己造,不需要到外国买。”除了造船,留学生还负责各种武器的设计和制造。比如火药、子弹、采矿用的铸枪、鱼雷、水雷,大多是留欧学生制造的。留学法国的林对-制造颇有心得,“能得其精,明其妙”,为-的制造做出了贡献。陈在英、法、德留学期间,对制造蒸汽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刻苦钻研,发扬光大。回国后在福州船政局工程部担任蒸汽机制造总工程师,指导全厂工艺流程,成绩显著。同时,他将船桨“削平”,赢得了外国的赞赏,纷纷效仿。他还发明了抽水机,“为西方人所学”,甚至有人“以陈命名”。
这些都表明留欧学生在学习西方技术和建设自己的祖国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此外,部分留欧学生被分配到福州船政学堂、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等学校作为教学科目,以鞭策的方式授课,为符合条件的海军工厂、企业培养各类急需的科技和管理人才。严复是留欧学生的杰出代表,他从军事技术中获益匪浅,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也在不同程度上对他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专业之外的收获比掌握某项技术更重要。严复对中国近代史的贡献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1866百人考试排名第一的严复,1877去英国留学。首先,他去了鲍斯梅德学校,然后去了格里尼茨海军学校,在那里他学习了数学、物理、化学、驾驶、海军营地、战略和战术。此时严复考试成绩“优秀”,同时对英国社会组织和各种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急于回答的问题是,英国为什么富强,中国为什么落后。为此,他去英国法庭旁听了庭审,并进了屋子听辩论。他去居民区了解基层社会组织,参观工厂、学校、天文馆、博物馆、军队、商店等。他还经常去找中国驻英国大使郭松涛,反复讨论问题,交换意见。郭赞严复“纵横论道”,掌管“西学的博大精深”。
严复也读过西方资产阶级理论家的名著。尤其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他不仅仔细研读,而且接受了书中的进化论观点,成为中国第一资产即进化论的信徒。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考察,严复初步找到了英国强大而中国弱小的原因。他认为不是技术上的差异,而是制度上的差异,即封建主义与资产阶级当权派和统治派的对立。严复希望对中国的弊端进行改革。他认为“中国有三个重要意义:一是摆脱禁忌;第二,是人;第三,专业化趋势。”他敦促中国走英国的道路。严复利用各种场合宣传中国要办厂开矿,修建铁路,振兴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在英国留学期间,严复初步形成了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这为他后来翻译《天演论》等西方资产阶级名著,介绍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理论,为近代中国人提供新的精神食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留欧学生中也涌现出了法律、外交、翻译方面的个人才华。例如,韩玮不仅是著名的工程师,而且精通法律并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多次担任外交、法律方面的“重要使者”,为对外谈判做出贡献。陈其同在法国深入研究法国文学,回国后致力于翻译,“以期通过翻译改造社会”。他用法语写的书,如《呼唤日娜》、《黄衫军的悲剧》,在法国风靡一时,受到海外人士的欢迎。
他还首次将中国经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和《聊斋志异》翻译成法文,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马建忠精通英语、法语、希腊语和拉丁语。《马史文通》一书深入浅出地论证了欧洲文字的严谨性、语言的结构、中外语言的异同,同时触及到“一切文学,东西方,古今”,博大精深。读他书的人,“都称之为精,是古今一绝。”虽然早期留欧学生在洋务运动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在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期间,很少有人去欧洲留学。直到20世纪初,清朝才向欧洲派遣更多的留学生。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探索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或多或少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都以失败告终。三类的主观追求是相对于探索的客观效果而言的,理想与现实存在一定差距。总的来说,他们的失败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思想理论不一定科学,他们的道路不一定实用,他们的心理不一定坚定,他们的统治不够强大。历史没有选择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而是把舞台留给了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和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留给了马克思主义,留给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证实了中国的优越性。但无论如何,仁人志士的探索,体现了中华民族为自身发展所做的努力。孙中山先生说:“我们这一代人承担了中国改革和发展的责任。虽石烂海枯,此身犹存,此心不死。”虽然探索的过程是艰辛的,道路是曲折的,萨振兵的侧面,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从未选择放弃探索中国的未来,这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值得我们尊敬~
民国时期有,但是到了清朝,中国人的思想传统太严重了,根本不允许外国人和外国人结婚。所以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羞于嫁给中国人,所以他们不会嫁给中国人。你要问日本人有没有和外国人结婚,但晚清是没有中国和外国人结婚这一说的,除非是民国时期。
严复是留欧学生的杰出代表,他从军事技术中获益匪浅,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也在不同程度上对他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专业之外的收获比掌握某项技术更重要。严复对中国近代史的贡献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1866百人考试排名第一的严复,1877去英国留学。先是去了鲍斯梅德学校,然后去了格里尼茨海军学校,在那里学习数学、物理、化学、驾驶、舰炮营、战略战术。此时严复考试成绩“优秀”,同时对英国社会组织和各种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急于回答的问题是,英国为什么富强,中国为什么落后。为此,他去英国法庭旁听了庭审,并进了屋子听辩论。他去居民区了解基层社会组织,参观工厂、学校、天文馆、博物馆、军队、商店等。他还经常去找中国驻英国大使郭松涛,反复讨论问题,交换意见。郭赞严复“纵横论道”,掌管“西学的博大精深”。严复也读过西方资产阶级理论家的名著。尤其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他不仅仔细研读,而且接受了书中的进化论观点,成为中国第一资产即进化论的信徒。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考察,严复初步找到了英国强大而中国弱小的原因。
他认为不是技术的不同,而是制度的不同,即封建专制统治和资产阶级统治的对立。严复希望对中国的弊端进行改革。他认为“中国有三个重要意义:一是摆脱禁忌;第二,是人;第三,专业化趋势。”他敦促中国走英国的道路。严复利用各种场合宣传中国要办厂开矿,修建铁路,振兴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在英国留学期间,严复初步形成了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这为他后来翻译《天演论》等西方资产阶级名著,介绍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理论,为近代中国人提供新的精神食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留欧学生中也涌现出了法律、外交、翻译方面的个人才华。例如,韩玮不仅是著名的工程师,而且精通法律并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多次担任外交、法律方面的“重要使者”,为对外谈判做出贡献。陈其同在法国深入研究法国文学,回国后致力于翻译,“以期通过翻译改造社会”。他用法语写的书,如《呼唤日娜》、《黄衫军的悲剧》,在法国风靡一时,受到海外人士的欢迎。他还首次将中国名著《红楼梦》和《聊斋志异》翻译成法文,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马建忠精通英语、法语、希腊语和拉丁语。《马史文通》一书深入浅出地论证了欧洲文字的严谨性、语言的结构、中外语言的异同,同时触及到“一切文学,东西方,古今”,博大精深。读他书的人,“都称之为精,是古今一绝。”本文来自美国旅游网(usa.bytravel.cn)。请以链接的形式注明来源网站:
福州的林则徐是中国公认的近代史始祖。从林则徐到沈葆桢再到林森,福州近代史的唯一理念就是救国,救国,救国!确切地说;福州是半个中国近代史。林森,福州人,曾任中华民国总统。代表人民向日本宣战的是林森,而不是蒋介石。撒振兵,福州人,曾任前总理杜希宣,福州人,前总理兼就任总统陈绍宽,福州人,曾任国军三军总司令。民国时期有65,438+02前都督,65,438+06将军,65,438+07中将,海军部,有七个师和两个师,福州占了六个。总共有710多名军官,公务员没有正确统计,估计比军官多3倍多。因为,在1866年,除了船政学堂(最早的英文College University,译为中文,为“学校”)之外,还有实业学堂、法律学堂、师范学堂、宪兵学堂相继成立。都是民国时期开山的人才。福州是清朝到民国唯一的领导人。府水师包括南洋水师、东洋水师(福州水师)、北洋水师。几乎都是福州人。它控制着北至黑龙江,东至琉球岛,南至南海群岛的水域。福州船政是中国第一所大学——学以致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讲求实效。首先要重视新知识和教育,在制造(造船)、制图(设计)、艺苑(技工)、驾驶、轮机、电信等方面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基础数学、物理、解析几何、微积分、力学与再学习、水力学、材料力学、制造、机械制造等课程。主要学习航海天文,航海理论,地理,算术,几何,机械制图等等。总结了近代几乎所有的基础学科。医学,化学,文化,商业等等。中国急需现代设计制造人才,福州为中国造就了大量的先锋人才。福州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发祥地、中国制造业的发祥地、中国近代新文化的摇篮、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中国近代空军的摇篮、中国近代先进科学技术的摇篮、中国近代工程的摇篮、中国近代中文翻译的摇篮、中国近代工业化城市的摇篮、中国近代金融业的摇篮、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的摇篮、中国融入世界的摇篮。船政开放教育模式促进了中学西学的传播和中西文化的融合,成为近代新文化的传播地。例如,陈其同将《红楼梦》和《聊斋志异》翻译成法文,并在巴黎出版。林纾、王寿昌翻译了《巴黎茶花女的遗产》(林纾还翻译了英、法、日、俄等10个国家的184部小说,写了10多部小说);严复翻译了八部世界名著,如傅园、易发、天演论等。马建忠撰写了第一部古代汉语语法专著《马史文通》;日本和意大利的编辑编纂了《法中袖珍字典》等。
福州金融业银行。18年底,福州银行开始建立,民国19年(1930年),福州银行已有70余家。大量的外国资本被引进,福州有许多外国公司。外资在臧倩(今福州市仓山区)开设了外资银行。其中,以清同治元年(1862)英印合资成立的汇龙银行等6家外资银行为最早。大庆银行、交通银行、福建永丰公务局、福建公务银行相继开业。民国时期,控制福州经济命脉的官僚资本“四行两局一行”也在福州设立分支机构。当时,福州有30多家国内银行机构。《中国银行报》和《福州银行报》是中国最早的中英双语报纸。福州的中英文报纸有:创办于清咸丰八年(1858)十月十二日的《福州信使报》,是福州最早由教会创办的报纸。这份报纸报道福建省内外的新闻,也介绍福州的风土人情。这是一份主要面向外国人的报纸。其次是《福州先驱报》、《福州回声日报》、《福州回声日报》和《福州广告报》。然后,中国记录员(China Record)创办于1868,由美国传教士S. L. Baldwan主持,是美国长老会的机关报。
这些中西报纸只有福州有,中国其他地方只有单向的西文报纸,说明福州始终牢记洋务的宗旨,双向了解,向洋人学习,力求强大。1899年,福州梦学堂成立——近代民主革命家的摇篮。梦学堂的创始人充满了爱国热情。林白水主张:“救国第一要务是教育。只有唤起国民对国家大事的注意,才能谈革命。”黄认为:“今日之事需革命救国,搞革命不应先于教育为创新。”另一位创始人郑全(字)常与革命同志讨论“开风气,疏民智”,故钟琴被称为“福建输入革命第一人”其他几位创始人或兼职教师,如方圣陶、陈、、何友贤等,都是当时的民主革命家。这些革命志愿者以革命精神指导办学,通过办学推动革命,培养革命志愿者。中国近代史唯一的脊梁是福州,福州有治外法权,所以近代列强在福州都有领事馆,包括英国、美国、法国、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瑞典、挪威、丹麦、德国、俄国、日本、奥地利、匈牙利、比利时、意大利、墨西哥。与此同时,上海有两三个领事馆,北京有两三个领事馆,广东和天津一个也没有。为什么?因为西方人对他们行使治外法权,他们都失去了基本的国家权利。不需要外国人通过领事馆解决问题。福州对在华外国人有统治权,也叫治外法权。1895年,福建省台湾被日本割去,附近岛屿全部归日本所有。福建省前面的福建海不属于福建,但海权掌握在日本人手中。福州至今面临日本的威胁,再加上国共对立,造成福州经济困难共计1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