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关于元朝的史书?
元朝建立前的蒙古
蒙古高原上的许多蒙古部落,原来都是金朝的藩属少数民族。随着金朝的逐渐衰落,蒙古的势力开始壮大,逐渐脱离了金朝政权的统治。金台和四年(1204),蒙古首领铁木真通过残酷的战争统一了蒙古高原的蒙古各部落。太和六年(公元1206年),铁木真被各部落推举为“成吉思汗”,在漠北建立政权,国号“叶克蒙古鲁勒斯”,即大蒙古帝国。大蒙古建立后,发动征服战争,扩张领土。1217年,灭西辽,1219,攻伏尔加河流域。1225年东归,1227年灭西夏。成吉思汗也死于对西夏的远征。蒙古军队的对外战争具有征服的性质。为了减少蒙古军队的伤亡,加快战争的进程,战争中蒙古军队对敌人采取了残酷野蛮的政策。向蒙古军队投降的地区受到的损失相对较小,而大量敢于勇敢抵抗的地区在破城后遭到屠杀和奴役,无数财产被洗劫和破坏。战争的结果是建立了一个疆域空前、人口和经济总量世界第一的庞大帝国,影响力极其繁荣。基本实现了世界统一、世界大同的格局,对后世影响很大。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系列的征服战争给包括中国在内的欧亚大陆的许多古老文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许多民族受到了残酷和不公正的压迫,无数的人和财产在战争以及随后的瘟疫、饥荒和自然灾害中损失殆尽,这也是战乱地区难得的黑暗时期。整个蒙古帝国的持续时间从1206到1635。
元朝的建立
1259年可汗之王孟戈死于四川后,他的兄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开始争夺可汗的位置。1260年3月,阿里布格在蒙古帝国首都哈拉和林格尔召开的“呼里勒台”会议上,在阿祖台王等大多数蒙古东正教派别的支持下通过。与此同时,忽必烈在与南宋媾和后回到开平(今内蒙古多伦),在中原儒官和部分蒙古国王的支持下自称可汗。1260年4月,忽必烈建立中书省,掌管国事。1260年5月,忽必烈颁布“圣旨”法令,建立元朝统一。由于忽必烈在中原举行自组装,推行汉法,明显违背了蒙古传统,引起了阿里不哥和蒙古正统派的强烈不满,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随即展开了长达四年的可汗战争。直到1264年,阿里不哥战败投降,忽必烈才被封为雕像。但他“实行汉法”的想法引起了许多蒙古贵族的不满,拒绝加入忽必烈汗国。结果其他几个蒙古汗国敌对,忽必烈政权只包括“中国”(不完全是今天意义上的中国)和蒙古高原地区,蒙古帝国从此不复存在。
元朝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颁布了《建国诏书》,取《易经》中“大干袁”之意,正式将建国命名为“袁”。这是蒙古政权从世界性帝国向中原王朝转变的分水岭。在此之前,蒙古政权对中原进行掠夺性统治,中原只是其领土的一部分。只是在忽必烈时期才转变为以中国为主体的王朝,而在此之前并没有出现“元”这个名字,所以“元王朝”的建立要从这里算起。
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在刘的策划下,建在中原都城(今北京)。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虏了五岁的和谢皇后。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战中消灭了南宋最后的抵抗,卢秀福背着8岁的皇帝赵敏纵身入海,南宋灭亡。
之后元军进攻周边一些地区,如越南、日本,其中以征服日本的战争最为著名。一般认为,台风(日本人称之为“神风队”)是元军失败的最大原因。
元代中期
大德十一年(1307),元成宗授予孔子“大成至文生宣之王”的称号,并授予其家人和弟子各种称号。
大德十一年(1307),成宗皇帝驾崩,原真金太子孙海山为元武宗位于元上都。他还立他的弟弟艾雨·巴丽·李巴达为王储,并同意兄弟姐妹应该在一起。同时,他同意在艾雨·巴丽·李巴达死后,皇位归还给武宗之子施腊。
仁宗高三第四年(1311),仁宗即位,却违反之前的约定,被封为周王,送出云南,儿子硕德巴拉被立为皇太子。
延祐二年(1315),元仁宗下令恢复科举制度,将儒家中的朱成理学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从此,理学成为元朝(及以后各朝代)的官方思想。
延祐七年(1320),仁宗死,硕德巴拉即位,为元英宗。
知止三年(1323),元英宗下令编纂颁布《元朝官典——大元通制》,共2539条。
知止三年,英宗从南方返回途中,停留在南坡,被权臣等人杀害。当时掌管漠北的王支持当时掌管漠北的前太子真金的孙子孙铁木,改位为泰鼎,为泰鼎帝。
泰定五年(1328),泰定帝驾崩。丞相倒剌沙封太定帝之子阿拉吉为帝。与此同时,资政颜帖木儿、豫州宰相伯颜分别秘密派遣使节前往漠北、江南,同时迎接、石腊兄弟。结果,图铁木尔首先到达了元大都,并于元文宗元年(1328)称帝。而刺抵和林,也宣布即位,是为准备的。表面上,文宗表示愿意退位,立其弟为帝,于是两人在商都南部相遇,文宗毒死明宗后称帝。
顺治三年(1332),文宗驾崩。临终时,他宣布明宗子为皇帝。权臣严帖木儿为了控制朝政,为了元宁宗,故意舍弃父母,立伊为帝。但宁宗即位不到一个月就去世了,他的弟弟也能马上站起来,是顺帝的缘故。
郑铮三年(1343),慧远宗命人编纂《辽史》、《金史》、《宋史》,于1345年完成。
元朝的灭亡
元朝末年,统治者不断向人民征收各种赋税,人民受到的压迫和掠夺更加严重。早在泰定二年(1325),河南就发生了赵丑嗣、郭菩萨领导的起义。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发生在舜帝至郑智十一年(1351),而元朝统治阶级还在争权夺利,加速了元朝灭亡的进程。从郑铮十六年(1356)到郑铮十九年(1359),起义军首领朱元璋不断扩大势力,统一了半个江南。郑铮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开始北伐。在大将徐达和常遇春的协助下,1368年8月,元朝被攻占,元顺帝逃到北方,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明朝。此后,漠北的陈仍沿用大源之名,史称北源。1388年,天光帝被阿里不哥的后代(1402年桂李池登基后)攻击杀害,去了国号。
元朝的统治
中央组织:
中书省领导六部,主持全国政务。
枢密院,掌管军事。
俞士泰,主管监督。
地方行政机构:
行省,行省是朝廷任命的在各地任职,行使中书省职权的机构,是“中书省”的简称
军事机构:
守备部队由皇帝或信任的大臣直接控制。保卫首都(大都和上都)的军队是侍卫亲军。
30多名禁卫、侍卫统领或指挥,隶属枢密院。
镇守军队,负责守卫全国各地。军队包括蒙古军、坛町军、汉军、新附军等。
到了忽必烈时期,蒙古统治集团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为国而战之夫,不过是夺其土地之民。”因此,战争的破坏正在减少。“保留新附城城墙,使民安居,助农”的政策得到部分实施。在中原汉族地区,元政府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扭转了长期战乱造成的破碎局面,元朝的社会经济逐渐从战时的衰败状态中恢复,甚至有了一定的发展。这种恢复甚至发展在全国各地区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蒙古统治者沿袭金朝女真以民为先,渤海次之,契丹次之,汉人第二的做法,将全国居民分为蒙古、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类。据我们所知,元朝政府并没有颁布专门的法令来划分四等,但体现在对他们的政治、法律地位和其他权利义务的诸多不平等规定上。宋金时期儒生失去了参与国家治理的优势地位。再加上元政府优待儒户的规定往往得不到落实,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实际利益不得不受到极大的损害,以至于那天台上出现了“一官二官九士十乞丐”的戏谑。元朝的统治秩序仍然建立在封建社会关系和部分奴隶制的基础上。民族属性成为阶级划分的重要依据,民族压迫政策激化了民族与阶级的矛盾。蒙古和色目人贵族成为封建地主,他们通过赠地、战争掠夺和强占兼并等手段占有大片田地。汉南官僚军阀不得不依靠征服者的政治权力来扩大自己的封建权益。
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对汉人的惩罚是残酷的,杀一个汉人只需要罚一头驴。元朝刑法明确规定,蒙古人即使把三等“汉人”和四等“南人”打死,也只要“出个证”,交个罚金和丧葬费;但是,即使汉人/南方人被打,也无法反抗,只能向政府报告。如果他们反抗导致蒙古人死亡,那就是死刑。(这一段也有争议,需要更多的论证。)
元朝作为蒙古人建立的政权,在征服了欧亚广大地区之后,在文化思想领域也主动或被动地吸收和聚集了各种文明的长处。因此,整个元朝时期充满了对“汉法”和“色法”主导地位的争议。
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在许多领域取得了新的飞跃,促进了中国多元一体文化的发展,开创了中国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新局面,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元代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荣,加速了不同地域、国家、地区之间的双向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技术传入阿拉伯和欧洲,推动了这些地区的文明进程。阿拉伯医学、天文学、农业技术、欧洲数学、金属技术、南亚雕塑艺术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元代的信息量之大,传播范围之广,对中西文化未来历史的影响之大,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可以说是第一次实现了中西文明成果的全方位共享。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为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中国的朝代序列中,尽管这个政权存在的时间很短,但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仍然非常重要。
13世纪初,蒙古统治者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征服,先后消灭了西夏、金、大理、吐蕃、南宋等政权,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空前统一,形成了各民族文化交流发展的良好环境,进一步肯定了中国多民族文化的共存。春秋以来,中原地区形成的“夏邑”理论强调“尊夏邑”、“变夏邑”的思想,形成了各民族平等交流的障碍。比如在史学界很有影响的“正闰”论,主张“四夷不可正统”,把北方民族放入中原政权,与“贼”“篡”并列,放入非正统序列,实际上是排斥其他民族的政治文化。由于元朝也属于中原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需要试图扭转这种传统观念,以确立其地位的合法性。在编撰辽宋金史时,三大历史都城的行政长官、中书右丞相煞费苦心地作了一排人的意见,“武断地说,‘三国各为正统,各与其爵位有关’。”然后讨论者休息。此举结束了辽朝灭亡后长达200多年的“正统”之争,同时在中国史学史上第一次以中央政府的名义肯定了各民族政权的合法地位。其意义正如韩儒林先生所概括的:“这一决定确定了对三史一视同仁的基本原则,符合中国是多民族国家的客观现实和辽金宋三代互不相关的历史情况,所以是正确的,所以脱脱对三史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元朝统治者实施的民族文化政策给中国古代民族文化的融合和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现象。蒙古文字产生于这一时期,一直沿用至今。北方游牧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历史著作《蒙古秘史》诞生。在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上,元朝政府官员的民族构成是最复杂的。元朝也是中国统一王朝历史上第一个使用多民族语言的朝代。《辽史》、《宋史》、《金史》是二十四史中唯一的史书,由多民族史家编撰。它们也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由一个官员为三个朝代编辑的著作,为后人保存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原文化在边疆民族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儒家经典被翻译成蒙文出版,漠北、云南等偏远地区首次出现教授儒家文化的学校。中国第一次出现了经中央政府批准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机构——蒙古子部和回国子部,蒙古、契丹、女真、色目人中涌现出一大批中国作家。西域各民族文化进一步向中原社会传播,藏传佛教在中原传播。海南黎族的木棉种植和纺织技术促进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在宽松的政治文化氛围中,各民族的交融也进入了又一个高潮。契丹、女真、党项等民族悄然融合到蒙古、汉族等周边民族中,一个崭新的民族——回族在中华大地上诞生了。对于元代各种文化的和谐共存,中世纪欧洲“四大旅行家”之一的多立克曾感慨地称之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
可见,元朝的建立打破了以往历史上出现的人为的文化屏蔽现象,中国文化多元的现实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四海为家”、“天下一家”的观念深入人心,多元一体的格局在大一统的环境中成为现实。
与中国大多数封建王朝相比,元代的思想文化观念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兼容,二是“不重虚言”。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元代的文化环境呈现出兼容并包、实用主义的特点。
元朝的文化兼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是中国古代史上唯一一个没有从官方角度提出“避讳”制度的朝代;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思想文化禁锢制度较少的朝代之一。据统计,元代的文化禁令只有明清的十分之几。也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唯一明确提出宗教信仰自由的朝代。当时世界各大宗教都在中国有活动场所和信徒,这大概是当时欧亚大陆特有的文化现象。
兼容的文化氛围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中国“戏剧和文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元曲(散曲和杂剧)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如今,元曲与唐诗、宋词并列,被视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有学者认为,元曲在元代的诞生和繁荣,主要得益于元代北方少数民族伦理道德的影响和文化政策的放宽,“使社会思想摆脱了传统规范的束缚”,自由创作。
儒家文化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到了元代,孔子被封为“大成圣公王”,使他的名声达到了无界的程度。孟子等著名儒生也获得过崇高的称号;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立了保护知识分子的“儒者”阶层,“愿为徒者免于各种杂务”。元代的民众教育超过前代,书院达400多所,州县学校最多时达24400多所。
务实精神促进了文化与社会实践的互动。建立元朝的蒙古人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阶段,有更迫切的发展要求。因此,与宋朝相比,元朝的务实文化精神是非常显著的。元朝开国元勋忽必烈主张“应天者诚,救民者实”,强调“务要实,不可虚言”。在此基础上,他提出“科举空,我不取”,废除科举制度,强调人才选拔,而不是简单的“以文取胜”;在政府的支持下,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科学文化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政府组织的一系列大型天文观测活动,使中国在许多天文领域(如黄道角、星数、历法等科学数据)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地理方面,《大元统一志》是中国第一部官方志,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官方志。元代编纂的地方志有160种,多于宋代。元朝政府还组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黄河源头的实地考察。在农业技术和农学普及方面,南北农作物广泛交流,各地农业技术(如生产工具)取长补短。棉花种植在元代得到全面推广,许多农作物得到推广。政府加强了农业科技的总结和推广。农业部编辑的《农桑提要》是我国古代政府为指导全国农业生产而编纂的最早的综合性农业书籍。陆明山的《农事提要》和桑葚的《衣食》是我国最古老的农书,王镇的《农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民族农业的农书。在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上,元代又发明了金属活字、轮排字和彩印。此外,元政权还十分重视医药、造船、制陶和水利。
元朝和四大汗国的出现,使13世纪后的欧亚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东亚、中亚、西亚的许多前政权瞬间消失,欧洲的部分地区也被纳入蒙古汗国的统治之下。毫无疑问,残酷的战争和暴力的社会动荡给欧洲和亚洲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然而,征服战争以及随后蒙古政权的建立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在客观上是不可忽视的,它打破了欧亚经济文化交流的壁垒。蒙古统治者鼓励贸易的开放政策和便捷安全的驿站交通,拉近了欧亚之间的距离,使各种文化之间的直接对话成为现实,缩短了欧亚大陆在文明进程中因发展不平衡和地理空间及人为封闭而产生的差距。交流让中国认识了世界,世界也认识了中国。东方和西方之间的神秘被揭开,世界文明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从中国文化史的角度来看,元朝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优惠的贸易政策,畅通的贸易路线,富饶的国家,美丽的传说,这些都让元朝对西方和阿拉伯世界的各行各业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商都、大都、杭州、泉州、广州成为国际化城市,泉州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贸港口。旅行者、商人、传教士、政府使节和工匠通过陆路和海路来到中国。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中国生活了很长时间,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担任政府官员。据统计,这些人来自波斯、伊拉克、亚速海、李亢、叙利亚、摩洛哥、朝鲜、不丹、尼泊尔、印度、波兰、匈牙利、俄罗斯、英国、法国、意大利、亚美尼亚、阿塞拜疆、阿富汗等国家。回国后,有人记录了在中国的经历。正是这些游记,让西方人第一次全面掌握了中国和东方的信息,一个文明富裕的中国真实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些信息改变了欧洲人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学界普遍认为,凯尔·波罗等人的著作对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元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经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由宋代的50多个增加到140多个。从海路抵达非洲海岸,陆路直达西欧,统一的环境为国际和地区交流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历史上曾说“适者千里,在家;万里如一邻”。在大量阿拉伯人和欧洲人涌向东方的同时,中国人开阔了眼界,对周边国家、中亚、南亚和印度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甚至把足迹延伸到了西亚和西欧。人们对外界的了解和介绍不再局限于道听途说,而多是亲身经历。比如王大元的《岛略》一书中,对印度洋沿岸国家和南海的史实“皆以身访,以目耳闻,传说之事不载”。书中记载了数百个地名,以及山川河流、气候物产、民风民俗、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等。,这些大多是前人不知道的。类似的文献还有《西游记》《西游记》《北使笔记》《西使笔记》《镇腊风土笔记》《异域志》等。反映了元代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新认识和广阔的文化视野。
元朝的领土
元朝统一全国后,盛世时期的疆域是:北方的蒙古和西伯利亚,南方的南海,西南的藏滇,西北的东疆,东北的兴安岭和鄂霍次克海。元朝总面积超过654.38+02万平方公里;如果到达北冰洋,将超过2200万平方公里。
全国分为中书省和11中书省,以及总政院(1288年更名为郑玄院)管辖的吐蕃地区。
元代帝王年表
第一,蒙古时期
坦普尔诺。谥号坎诺。名称执政时间年份编号
吴声的皇帝成吉思汗在法蒂安是幸运的。他只有一斤重。铁木真是1206 ~1227。
宗瑞(元世祖诸尊)监国,荆襄皇帝也可能是博尔济吉特拖雷1227 ~1229的摄政王。
唐太宗英窝阔台汗博尔济吉特金窝阔台1229 ~1241年无。
相传昭慈皇后贞为摄政1241年~1246年。
定宗建平皇帝贵由可汗博尔济吉特金贵由1246 ~1248无。
据说舒勤女王在渤海失踪了1248 ~1251年。
宪宗桓苏蒙古汗博尔济吉金蒙古1251年~1259年无。
二。元朝1271年~1368。
坦普尔诺。谥号坎诺。名称执政时间年份编号
赛祖圣德武帝薛禅韩,博尔济吉特金忽必烈1260 ~1294(中通1260 ~1264,致远1264)。
万泽都汉帝,成宗秦明帝小光,博尔济吉特木尔1295 ~1307(元稹1295 ~1297,大德1297 ~1307)。
武宗仁惠小轩屈吕汉博尔济吉金海山1308 ~ 1311岁。
仁宗圣文的普延度汉皇帝爱李巴达1312 ~ 1320(1312 ~ 1313燕游65438+。
皇帝葛坚可汗,皇帝肖文,博尔济吉特金硕德巴拉1321 ~1323知止。
吴(泰定帝)也是木耳的博尔济吉特氏和孙的帖木儿。泰鼎是1324 ~1328。
吴()阿里加巴博尔吉金吉巴1328天顺
文宗皇帝明升·宵远·博尔吉金·图蒂穆尔的札雅都汗皇帝1328 ~1329。
1329 ~1332日历
1328 ~1330转顺
1330 ~1332年
明宗彝皇帝赠送肖静和西拉图图博尔吉金和史聪1329。
宁宗崇圣孝之帝易麟清帝,守博尔济吉特金易质班1332顺治。
惠宗顺地土干铁木耳博尔吉金托环铁木耳1333 ~1368(舜帝1333,童渊1333 ~1335,袁志1335 ~ 1335)。
三、北元(1368元朝灭亡后)(1368 ~14结束或15开始)。
坦普尔诺。谥号坎诺。名称执政时间年份编号
惠宗顺地土干铁木耳博尔吉金托环铁木尔1368 ~1370至郑铮1341年~1370年。
明太祖和明太祖萧收李为单于,嬴季进宣光1370 ~1378。
武帝萨哈汗·博尔济吉特金,帝宗萍·萧宁,摘下古斯提莫1378 ~1388天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