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100所学校取消标准化成绩的情况下,是什么决定了留学生在中国的未来?
在今年的申请者中,我属于少数。申请法学院JD的不仅是少数中国学生,也是JD申请者中少有的工科生。我申请的时候,身边没有现成的例子,所以也走了很多弯路。这里写下我的一些申请经验,希望对以后的申请人有所帮助。
很多工科生害怕或者不愿意报考法学院,总觉得法学院是一个与工科无关的旁门左道。其实在我看来,法律也是逻辑的集合。别看那些法律论文,全是环环相扣,条理清晰的逻辑推理。理工科学生在国内的教育中并不缺少这方面的训练,学法律时也不会比文科生有什么明显的劣势。而且能在国内披荆斩棘出国留学的,一般资质都不差,所以申请法学院也不是特别难。想想这几年海龟越来越不吃香了,留在美国转行做金融的也打破了头。多一个选择并不是一件坏事。
申请法学院主要看两个硬指标:法学院入学考试(LSAT)和本科学分。这两个指标可以决定你申请学校的档次,但最终能否顺利拿到录取,还要看各种因素的综合。
在以往法学院申请的经验讲座中,LSAT分数通常被视为最重要的因素。一般认为,如果能考上170,就能考上一些顶尖的14法学院。如果能考175以上,哈佛很有前途。从历年录取情况来看,这两种说法都没有错。Top 14的西北和乔治敦以LSAT成绩出名,LSAT在170以上几乎是录取的保证。哈佛因为招生多,只能靠LSAT作为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但是,仅仅依靠LSAT并不足以打开其他法学院的大门。近年来,随着LSAT分数的不断攀升,各个学校的录取标准也越来越多元化。学校不仅看重这些标准化的成绩,更看重申请者的“软因素”。此外,中国学生在标准化考试中一直表现良好。近年来,LSAT的超高分层出不穷,大有“东方化”LSAT的趋势。未来几年,LSAT在众多中国申请者中脱颖而出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本科信用分是申请中的另一个硬指标。自2007年以来,法学院入学委员会(LSAC)允许外国学生将本科成绩单寄到LSAC进行统一认证。这对大多数中国大陆申请者来说是个不幸的消息。大陆大学的评分标准普遍比美国大学严格很多。因此,在抄本被LSAC转换后,结果通常是可怕的。比如清华的100分成绩,按照LSAC的标准换算成四分成绩,平均90分可能只能换算成3.6分。这在美国很多高校都做到了30%-40%。目前还不知道US News是否会将外国学生的学分纳入其法学院排名指数。如果不幸被列入,一些法学院很可能会拒绝一些符合条件的外国申请者,以确保他们的排名不会受到影响。
学校的声誉是一个经常被忽视的因素,而美国的法学院在这一点上是出了名的势利,在条件接近的情况下会绝对优先考虑名校的毕业生。看看耶鲁法学院的新生名单,本科学校基本是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的循环,偶尔出现一个州立大学也能让人眼前一亮。中国学生申请同样的问题。以前法律领域的国际交流不多,外国人对国内学校的质量没有概念。这几年交流频繁,美国法学院普遍对国内学校排名有所了解。从学校的品牌来看,北大的学生是美国法学院中分布最广的,人数众多,知名度遥遥领先。清华这几年国际交流做得很好,口碑也不错。其他的,比如复旦,人大,政法,都是国外认可度比较高的学校。而且一些专业院校也有申请法学院的传统,比如外交学院,有好几个毕业生。虽然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在美国读JD的中国学生样本太少,无法得出一个确定的结论,但至少从我所了解的情况来看,在未来几年内,国内名校毕业很可能是申请顶级法学院的先决条件之一。
如果不幸不具备以上条件,只能在其他方面多下功夫:
1.社会经验。美国学生在上面玩的花样简直让人眼花缭乱。我遇到过一些去非洲做艾滋病志愿者的人,一些去美国贫困社区做小学老师的人,一些去巴西雨林拯救野生动物的人,甚至还有一些刚从阿富汗回来的美国士兵。总之只要是公益性的社会经历,对申请还是挺有帮助的。说实话,这些美国学生并不是理想主义的年轻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是想在申请法学院时简历看起来更好。他们一毕业,就会义无反顾地背叛革命,投入律所的怀抱。中国的大部分学生是刚离开学校的年轻人。最多在公司或者律所实习几个月,和这些花里胡哨的经历比起来就相形见绌了。如果你真的想靠社会经验取胜,我劝你去西藏支教一年左右。至少这看起来很体面。
2.推荐信。中国的法学院教授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不大,但近年来对国外的法学院有迎送,也能结识不少名校的教授。特别是北京的北大、人大、清华,据说和国外各大法学院关系都很好。中国有几个著名的教授有推荐学生的传统。如果能引起他们的注意,申请可能会有帮助。另一种推荐信来自社会精英,完全看每个人的天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申请法学院的中国学生大多是太子党、首席翻译或央视的英文记者,其中一些人确实是名人推荐的。据说高志凯是被基辛格博士推荐到耶鲁法学院的。我只能对这样一位传奇人物表示钦佩。
3.个人陈述。个人陈述在申请博士的时候不是特别重要,但是在申请JD的时候非常重要。毕竟,律师靠文字生活。如果他们连自己的申请文书都写不好,以后怎么指望写出鬼都看不懂的法律文书?
写个人陈述最忌讳回忆过去。另一方面,许多申请人喜欢把旧东西都搬出去。开头一定要说他10岁之前的光辉事迹,还是他父母谆谆教导。总之,我从小就立志要做大事,扶危济困,现在终于抓住机会学法律,报效祖国。希望贵校能帮助实现天真少年的伟大梦想。我是夸张了,但是看一下你的个人陈述,看看是不是从我小时候开始…...
另一种是列干货,报日报表,比如“三年前,我为某公司做了一个项目,得到了以下收获;两年前,我帮XXX教授做了一些研究,发表了一篇文章。“这种风格写读博申请是可以的,但是写学院的申请文书就有点太简单了。法学院看重的不仅仅是你过去的优秀,更看重你未来的潜力。在同一个空间里,你应该更专注于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不是简单地重复简历中的内容。
中国学生在申请时也习惯强调自己的“中国背景”。然而,在美国的法学院中,华人已经是人数过多的少数族裔,有大陆背景的申请者也大幅增加。过分强调自己的“中国背景”,可能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哈佛的电话面试中,我还特意问了一些关于中国申请者的问题,结果发现他们的申请主管似乎并不太热衷于“中国”这个因素,而是对我的环境背景大加赞赏。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虽然来自中国的申请人数与日俱增,但中国法学博士在各大法学院的招生人数并没有明显增加。据我所知,耶鲁、哈佛、斯坦福好像每年都招收中国学生,但每年只有一个名额。而且很不幸,这些学校的选择往往会崩溃,所以总有一些学校会失败。无论如何,中国学生在法学院入学时会被认为是一个有风险的选择,因为他们缺乏可比的经验和资格。所以在申请的时候,和本地申请人相比,我们不会有太大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