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解放桥介绍?
简介
福州解放桥,原名万寿桥,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跨越闽江,连接台江仓山区。1996重建。福州解放桥,全长426.92米,宽12米,由万寿桥、中洲岛、江南桥组成。属于罕见的桥连桥、桥上桥的独特风格。解放桥是最早的横跨闽江的大石桥。据明代王应山《杜敏记》记载:“横跨台江的万寿桥,原为浮桥,屡修屡断。宋与之间,县令王祖道置田11顷72亩,以资修桥。元走进万岁殿头陀。大德七年(1303),头陀法主王下令修建石桥,水巷二十九条,上翼石栏,奇长一百七十尺,南北两亭。它完成于知止第二年(1322)。祖马,一个单身汉,经常记住并在右边刻上“万寿桥”这个词。
“万寿桥”前身为浮桥,建于宋元八年(1093)。当时在周知的王祖道,征集工匠,以琅琊州为中心,在南北修建了1浮桥。北桥江面154m宽,20条船,南桥江面约785m宽,100条船系在18根石柱上,用粗藤索栽在河中;船上铺满木板作为桥面,高3.4米,宽3.4米,两边有栏杆。两座桥的总长度为1000米。为了方便在河中央航行,在河中央的浮桥处仍然有两个很高的门。整个桥梁建设工程完成于宋绍圣元年(1094)。
宋崇宁二年(1103),在冷烟洲和臧倩山之间出现了另一个沙洲——中州,江面分为三条水道,于是浮桥改造为北、中、南三条。北桥(现小桥)16艘,中桥(万寿桥)73艘,南桥(江南桥)13艘,共计102艘。陆游《过浮桥到南台》诗说:“客疾废登。据说南台有一试。九迹咆哮浪上,千船过江。”由于江面宽阔,水流湍急,浮桥无法抵御风浪的袭击,经常损坏,所以两岸交通经常中断。到了元代,又改建为石桥,即“万寿桥”。
“万寿桥”始建于元代大德七年,建成于元代知止二年。它是元代福建最大的建筑工程。和后来的江南大桥一起被称为桥。全长570多米,29孔28个船形石墩支撑着石梁。这座桥是用石板铺成的,用石头围起来的。桥栏上的石柱上雕刻着形态各异的石狮。桥的南北都有雨亭。“万寿桥”在桥梁技术上的一项创新,就是对桥梁基础采用“卧木沉基”的方法,即用木笼填石作为基础。首先,在码头放一个木笼子,然后,用石头填充笼子作为基础。“万寿桥”建成后,历代都有修桥。
1930为适应汽车交通,日本大和工业合资公司承包改建水泥路面。1971年“万寿桥”全面加高加宽,更名为“解放桥”。从1995到1996,拆除重建为现代桥梁。
历史功能
解放桥作为福州的标志和重要的交通枢纽,在新中国成立前对人民生活和城市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是一条连接南北交通的隧道,连接闽南,改变了人们只能摆渡过河的方式,方便了闽南人与福州人的交流,加强了福州与其他地区的联系。同时,由于福州市的发展是由北向南推进的,解放桥作为连接南北交通的唯一桥梁,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与解放桥设计的福州市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刘说,福州市加强了对这座充满历史积淀的桥梁的维修和改造。“1994,因闽江洪水影响,解放桥桥墩坍塌,停止使用。1995开始重建,1996年9月完成。”改建后的解放桥采用钢筋混凝土建造桥墩和桥面,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桥的两侧架设四组钢管弧形悬索桥,分担桥梁的荷载。新桥焕然一新,橘黄色的吊桥横跨闽江,犹如横卧在海浪上的彩虹,为福州增添了又一道亮丽的风景。解放桥上交通繁忙,曾经一片荒地的中洲岛也成为福州的特色商贸城市之一。随着福州市政建设的发展,闽江上的桥梁从只有一座增加到现在的六座。
“在荣成人的乡愁情结中,解放桥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存在,是不可替代的。它镌刻了古今福州的历史记忆,见证了福州每一个历史发展的脚步。”福州民俗专家方守贵说。60年来,解放桥不仅助力了福州市民的现代生活,也在福建大水的感召中,诉说着福州人的历史记忆。
更多建筑行业独家资讯,请实时关注建筑网微信号。
更多关于标书写作和提高中标率的信息,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