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伯光传记简介。
武功香港人赵伯光有一个“义和”字。他师从著名书法家兼学者李鹤年。1933出生于天津。他年轻时丧父,后随母亲回国。八岁入私塾读书,自幼酷爱书法。1950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赴朝参战。他在部队的笔成了强有力的宣传武器。1957年被“反右”打击,次年被发配北大荒。文革后期,他被安排到工厂锻造车间烧炉看火,被铁锤“改造”。直到1979他才重生。赵伯光的书法攻无不克,小楷是他的强项。1997“中国首届(天津)书法艺术节”,小楷作品获“十佳作品奖”。他对书法的几次“改革”,得到了本质上的升华。他主张写小字不仅要小,而且要大到寸字的临界点,笔画稳重,字体生动。其小楷作品曾参加“中韩书法交流展”,并在“电子神剑书展”中获得一等奖。2004年为赵氏始祖纪念碑“中华百姓家林”题写,并参加“中国现代艺术书画展(赴日)”并获奖。他的魏晋小信,如朱子《治家格言》等,都很优秀。1991年,赵伯光参与了黄崖关长城碑林的筹建工作,曾为《明廉堂书》一书刻序。当时他对古代帛书有了新的认识,这对形成自己的书风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赵伯光,六十多岁了,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就是书法要“新”。寒冷过去了多少个夏天,赵伯光的《汉帛书法》终于走进了书法界,其传统的功力和深厚的书法造诣得到了书法家同仁的认可。其丝绸作品多次被专业报刊评论,丝绸对联于1996年被北京中南海收藏,丝绸《中堂》于1997年入选第二届全国官书展。曾为和邓纪念馆的竹刻对联作序。不久前,中国书法大典暨当代书法家作品集收藏的赵伯光书法作品,绝大部分是帛书。赵伯光的楷书法也很神奇。他集古人之长,又有创新,独树一帜。他从临摹刘公权开始,也涉猎了各个流派,用笔细腻,结构严谨。他用汉字为天津博物馆新馆题序,魏为黄崖关百碑题序。1993赵伯光获天津鲁迅文学奖,2000年被授予“中国书城德艺双馨会员”称号。作品18次入选全国及国际重大书法、刻字艺术展,五次荣获“神剑艺术作品”奖。部分作品被中南海、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及港台地区的艺术团体和个人收藏。传记曾被收入《当代中国书法艺术精品》、《中国美术年鉴》、《世界华人艺术家书画展》等。出版了《楷草书千字文》、《赵伯光隶书成语字帖》等专著。2008年,《赵伯光书法集》被收入《中国书法大典·当代书法名家作品集》,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北京中华典籍编纂中心出版。在百忙之中,赵博光从未放弃为社会做贡献的机会。他参加了许多慈善义卖会来帮助灾区和贫困山区以及希望工程。还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湖北、安徽等地,以及天津文庙、山东文庙等地作为纪念碑使用。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天津市虹桥、北辰、和平区书画团体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