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有几个陈氏?

号称天下第一易门陈氏,公元3900年人口被皇帝强行分割。

中唐时期,有一个官宦世家,名叫陈伯宣,与长江以西南康郡的官员马聪交好。

他们在游览马府的时候,一起游览了庐山,然后就爱上了庐山雄伟美丽的景色。于是他们带着儿子一家迁到这里,开元十九年(731),在旬阳县蒲塘场太平乡建永庆村(今德安县车桥镇一门村),博宣成为旬阳陈的始祖。他的儿子王晨在这里扎根,因为他是这里的官员。

这似乎和一般的家庭迁徙没什么区别,毫不起眼。但这个陈氏家族秉承儒家传统美德“忠、孝、义”,作为传家宝式的信仰,实际上已经割裂了300年。这里说的分家不是普通的一家人住在一起,而是真正的一家人一起做饭,一起工作,分享财产。

耕地:全家成年劳动力一起出去吃饭:大家到齐了就开始吃饭。有一个没回来,大家都没动筷子。不仅人讲究孝顺,这种狗也是。数百只狗在同一个食槽里吃东西。所以也有“一狗不到,百狗不吃”的说法。这在中国家族史上绝对是绝无仅有的。

从中唐到四年,几代人一起生活已经150多年了。唐僖宗的御笔亲戚赠送了“义门陈”的牌匾,从此义门陈多次受到皇室的表彰,名扬天下。

南唐宝达大学后十年(947-957),易门人口增长到700多人。宋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人口增加到1470多,短短50多年人口翻了一番。

此外,在天盛四年(公元1026年),宋仁宗任命王晨、陈济、陈干、陈岚和陈清为晋襄公、燕襄公、徐襄公、吴襄公和齐襄公。并将《陈氏家法》收入国史馆,抄件给王公大臣,使其知孝之风。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陈氏家族人数已达3900余人,是世界上最大、人口最多的家族。因此,易门陈家又被称为“天下第一家”。

家庭内部实行维持最低消费的供给制度,经济平等,财富共享,严禁私有财产。每个人的衣食住行都是家庭提供的,连结婚生子之类的事情都是家庭操办的。你熟悉这个经济管理系统吗?是的,它是最早的公共系统。可以说是最早的计划经济体。它相当于一个乌托邦式的公社制度。

易门的陈氏家族还建立了两级学校供子女深造。小学叫书店(相当于小学和初中),高级学校叫东家学院(相当于高中和大学)。这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私立大学。后来,他们陆续开始接受外国孩子进行阅读教育。

唐宋时期,东嘉书院培养出18名朝臣(其中三人担任过宰相)、29名地方官、55名进士。陈的“八英九士”和“三士同表”更是美不胜收。而且书院重视伦理教育,通过对家族子弟重男轻女伦理意识的培养,形成了“守家法、守孝道、守闺阁、静如公门”的良好家风,使义门陈成为古代封建家庭的典范。

当成千上万的人团结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统治者就会感到危机。文彦博、包拯等大臣建议分房居住。采纳了这一建议,以陈孝顺太盛,作为忠孝典范流散各地为由,派人监督于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七月分家。

于是,在钦差大臣的主持下,易门陈开始分裂。他们辗转生活在290多个田野,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广西、江苏、安徽、海南、四川、山东、山西、陕西、福建、湖南、广东、上海、天津等16个省市都有陈的足迹。因为这些陈姓都是从江州易门搬出来的,所以易门的灯笼都挂在各家门口,有的地方还一直挂到了50年代。

目前全球约80%的陈姓人口来自易门陈。所以也有“天下陈家出江州”之说。

据说,元末起义军首领陈友谅,中国著名人物陈独秀、陈云、陈毅、陈赓,国民党将领陈立夫、陈、蒋等,都是迁徙到江州易门各部落的陈后裔。

作为陈的后代,我为我的家族曾有此殊荣而深感自豪。

易门陈的故事不断激励着后人,不忘先天下之大孝。在易门陈村,可以看到很多人家的家里都挂着“三尺家法,五刑为官”的对联。这是易门昌迪的始祖王晨给后人提出的最基本的家规。永远不要忘记。

湖北黄梅人陈艳南,放弃了优越的教育工作,花去了十年的全部积蓄,只身走遍全国29个省市,风雨无阻,日夜奔波,最终编撰了一部654.38+0.5万字的《江州易门陈文献集》,为当前易门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

有人笑他傻,说只是个姓。说到底为什么要做?他只说了三个字“我叫陈”。

有对联为证:三千人之家,天下第一,共同生活五百年,天下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