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吕雯陈刚简历
名人当然可以带来名人效应,可以大大提升名人家乡的知名度,给名人家乡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所以很多地方都被逼着说梁山伯或者祝英台是他们的家乡,有的地方已经申办了联合国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项目。目前,一场“申遗”大战已经在各地闹得沸沸扬扬。据调查,全国自称“梁祝”故里的地方有10多个,其中宜兴市和宁波市的所谓遗迹较多,史料记载较为完整,宣传力度最大。前不久,宁波和宜兴已经先后启动了“梁祝申遗”项目,并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作为祝英台真正的故乡,如果我们的城市能够下定决心,立即启动这个项目,它一定会击败对手,而且为时不晚。
首先,从“朱良”故事的起源来说,我们的城市有着宁波帮和宜兴帮无法比拟的优势。许多古代文献记载祝英台是上虞人。“朱良”的传说最早形成了故事的轮廓,张度在晚唐的《宣石志》中写道:“瀛台,上虞朱轼之女。”宋代李的《王庙记》记载“思家三年,先归。两年后,山伯也回到省内上虞探访新寨。没有访客的时候,他笑着说:我知道是什么,擅长文学的人祝九娘大获成功。”在我市明清修订的县志中,祝英台被明确记载为上虞氏。同时,许多现代著作和大多数学者也认为祝英台是上虞人。在192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人名词典》中记载为“金,家在上虞……”,而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的《良渚文化大观》中,大部分“良渚”故事并未涉及祝英台籍贯,但65438+表示愿为上虞人。该书编者莫高先生经调查认为,“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朱良传说,几乎90%都说祝英台是上虞人”。近代鸳鸯蝴蝶派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家张恨水先生认为,祝英台籍贯“惠济中提到上虞的占百分之八十”。商务印书馆1979年出版的《辞源》也记载祝英台为上虞人。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戏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第一句歌词是“上虞县,朱家庄,虞水河畔,有一个才貌双全的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作者何,经过仔细考证,也认为是上虞人。宁波“遗产争夺战”的焦点在梁山伯。他们的史料略显单薄,依据的是明代嘉靖所问的《宣石志》和《宁波府志》两本书,两本书都明确记载祝英台是上虞人。宜兴的历史基础就更单薄了。他们只是从常州地方志《打桩记》中查到祝英台的阅览室是宜兴“碧仙寺”,并没有史料证明祝英台是宜兴人。
其次,从《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遗存来看,与宜兴、宁波相比,我市并不处于劣势。宜兴最有用的杀手锏是公元867年唐代李斌题写的唐碑。其他所谓“十八会”经过乔虎、黄木墩、土地庙,后人牵强附会,无史料价值。宁波的遗迹基本都是近几年的新作。他们花了几千万元建造的良渚文化园,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文物,只是他们利用这个“公园”大肆炒作,比如创办了“中国良渚婚俗节”,影响远远大于宜兴。如果我市能加快建设洪山湖附近的“朱家庄风情旅游区”项目,建成后的景区绝对不会比宁波的“良渚公园”差,再下大力气通过各种手段和宣传载体进行宣传,其效果肯定会比宁波和宜兴好。
此外,宁波和宜兴在申遗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即使他们中的一个人在未来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只要我们现在能积极参与到这场“竞争”中,我们仍然可以从他们的胜利中捞一勺。因为宁波位于梁山伯,宜兴位于祝英台,但它的优势只有“阅览室”。只要牢牢占据“瀛台上虞朱氏之女”这张王牌,至少可以把最后的结局锁定在甬台温-梁山伯、上虞-祝英台、宜兴-良渚的阅览室,形成“三国鼎立”之势,让“申遗”结果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