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一位“一流教师”,在一所山村学校快乐而敬业。
因为这里有一位全国模范教师曾。
对于曾,桂东县委书记有这样精辟的评价:“他把教师工作、教育工作做到了极致。我们认为他是桂东县的一级教师。此一品意为是。”很快,曾的绰号“一品老师”不胫而走。
“他梦想办一所好学校,一所学生喜欢、人民满意的学校。”
——妻子罗眼中的曾
桂东县是湖南省的一个海拔县,有“湖南西藏”之称。黄洞乡,位于湘赣边,是这个县的高山之巅。这个乡镇的华南,覆盖方圆50多里,包括独寮、东水、高桥三个行政村,是山顶,一年四季气候寒冷。最初,这三个村庄都有一所简单的小学。根据上世纪末全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这三所小学要合并为一所寄宿制小学。然而,由于财政原因,新学校的建设尚未开始。
2001,机会终于来了。香港“苗圃行动”决定捐赠这所小学。当时三个村的干部群众协商,在高桥村分五组一个农民相对适中的责任田上,建起了新学校。但在谈判征地时,农民提出的价格让他们难以承受。无奈之下,香港“苗圃行动”成员只好乘车离开。
看到这一幕,当时在场的高桥村小学教师曾泪流满面。如果失去这个机会,不知道这个寄宿制小学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才能建成!他擦干眼泪,咬紧牙关,抄近路去追远处的车,最后把车停在一个山包上,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地说:“我一分钱也不要,建在我的责任田上!”"
曾家的责任田虽然位置略偏,但相对宽敞,视野开阔。“苗圃行动”成员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很快就确定了建校计划。
然而,一场风波也发生在曾的家里。
耕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曾家总共只有4亩多耕地,建学校花了3亩多。以后该怎么办?况且地里种的厚朴之类的药材已经有一两米高了。三五年后,它们会变成一堆堆的红花。现在全砍了岂不可惜?无奈之下,一直支持他工作的岳父指着曾的鼻子骂他是“败家子”,妻子罗则一怒之下回娘家了。
事实上,罗不知道她丈夫的心吗?她生气的是她丈夫的自作主张。
自1979年2月成为民办教师以来,他在这三个村的小学当了20多年的老师。但是,这些学校只有两间房子,一间教室,一间教师房。师生没有任何活动场地,连做广播练习的地方都没有。学校的单纯一直是他的心病。
曾的妻子和他是一个村子的。丈夫当了民办教师后,妻子心甘情愿地承包了几乎所有的农活,全心全意地支持丈夫。学校缺这个,她二话不说就送。
“他梦想建一所好学校,一所学生喜欢、人民满意的学校。”风波很快平息,他的妻子事后向别人解释。
当地干部和群众都说,曾是为了促进他家的教育事业,他送出去的不只是几亩地,而是整个家庭。在全县开展远程教育之前,曾夫妇把家里所有的电视机和录像机都搬到了学校,供师生使用。如今只剩下一亩地,全部改种蔬菜,让学校50多名学生每天都能吃到蔬菜。
“这比他所有的财产都多。他家所有的人,甚至亲戚,都参与过办学。”2002年8月新学校建成后,学校49名学生全部住校,年龄最大的只有10岁,学前班也只有四五岁。谁来负责一日三餐,管理学生的生活?当时三村联席会议决定聘用一个人,月薪210元。然而,由于工资太低,难以兑现,没有人来,曾的妻子来了。从开始到2006年,他四年半没拿一分钱,都是义务劳动。直到2007年县教育局每个月拨款340元,他老婆才拿到工资。曾的两个妹夫经营运输。每当学校发生什么事情,不管他们是富是穷,都会做得很漂亮。
"把一个孩子放在曾老师的地方就像进入一个保险箱."
——村民眼中的曾青香
2008年初的冰雪灾害让南方很多人过不了一个好春节。曾的家庭也不例外。除夕夜,夫妻俩小吵了一架。传统上,他们要在这一天给侄子、侄女、外甥发红包。曾对妻子说:“今年不用担心了。学校的水电都被这次冰雪破坏了,要修复要花很多钱。”妻子开始不同意了。他们是两个家庭中年龄最大的。通常,他们两人在学校都很忙。不仅照顾老人的重担落在了弟妹身上,学校有困难的时候,他们也时不时的被老人和弟妹照顾。不应该在过年的时候说吗?但是她又想了想,她丈夫是对的。如果现在不做规划,学校就开不了了,岂不是错过了大事?她硬着头皮向弟弟妹妹解释,压岁钱也是用红纸来代表的。
从春节开始,曾就一直很忙。通往学校的道路因冰雪塌陷30多处,千余棵树木被冰雪压断倒在路上。他和杜寮村村支书郑嘉颖一个个组织发动,用了10天才把路修完。此时是2月16,离校仅一周,他和黄光亮老师一起赶着去修水电设施。此时山上旧的冰雪还没有融化,新的冰雪还在不断落下。他们要先敲掉或者撬开冰块,寻找被压坏的水电线路,然后买设备零件日夜维修。考虑到冰冻时间太长,很多同学都有冻伤,曾和退休教师罗一起找了很多中草药...
由于准备充分,尽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冰雪灾害,尽管这是湖南著名的偏远高寒山区,2月23日,学校如期升起了五星红旗,49个孩子一个个来到学校。
“七月秋风起,八月秋风凉,九月懒婆娘冻死”是当地流行的一句话。这里一年四季三寒,御寒成了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学校不仅没有空调,还用不起电暖器。土办法只有一个,就是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晾晒笼。一个是晒笼用木炭,一个是每天准备火。这时,曾家的60多亩责任山已经建功立业。他的责任一是不改造竹子,二是不间种林药。除了没时间帮忙,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捡柴烧炭,让杂木疯长。起初,村里的干部群众算了一下,仅仅因为每年捡柴烧炭,他家就要损失几万元。
生烤笼也很麻烦。只要天冷,每晚10点,曾和(原罗)两位老师就会轮流生火。第二天天还没亮,他们就一起进了柴房,把炭火一个一个地分了几十个小烤笼,用炭灰盖上。这个过程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快速完成。干完活,两个人都是炭灰和汗水。
在山村低幼的寄宿制小学,老师们特别辛苦。他们早上五点半起床,晚上11点半后睡觉,晚上还要起来好几次照顾学生。如果学生半夜生病,曾要么背着学生走十几里地去村卫生所看病,要么请医生到学校。在一个寒冷的冬夜,他的衣服被汗水湿透,变成了冰。
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原本只懂一些当地药物和草药的曾也努力学习医疗卫生知识。一本农村合作医疗手册干脆让他背了。只要有机会和农村医务人员在一起,他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还跟着罗老师学习采集中草药。平时听到学生打喷嚏、咳嗽,或者看到流鼻涕、无精打采的人,曾青香总会把他拉到身边,仔细询问。必要的话,他煮一碗预防汤,吃一片预防药。
有一个学生,脚部肌肉萎缩,根本无法行走。从学前班到小学三年级,曾硬是背了他四年,让他吃住学习都在学校,坚持用当地的药给他治病。现在这个学生可以自己走路了。“如果没有曾老师,这个孩子就完了”,孩子的父母心存感激。
高桥一对夫妇在外地打工,就把6岁的儿子交给了学校。因为村里的老人说:“孩子到了曾老师,就像进了保险柜,什么事都没有。”
正是因为群众的信任,南华小学下辖的三个村,家家都主动送孩子上学,学生的升学率、巩固率、合格率一年比一年高。
这样做不累吗?在曾的日记中,我们找到了答案:“学生是老师的一切。当然,学生的冷暖,学生的苦乐,学生的成长,是我永远的牵挂。”29年来,曾一直这样鞭策自己。
“曾老师总是把教室当成士兵的战场。他认真对待每一堂课,从不马虎。”
——同事们这样评价曾。
这是一堂三年级的科学常识课——《认识树》。山区到处都是树,南华小学周围有很多几百年、几千年的古树。如何认识大树?曾带着学生来到一棵大树枝旁。
那是一个炎热的日子。师生们冒着烈日走了200多米,来到了那棵树下。突然,一阵凉风吹来,夏日的炎热消失了。曾老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来到大树下有什么感觉?”“酷。”学生们争着回答。“为什么很酷?”“因为有很多枝叶遮住了太阳……”这时,曾老师告诉学生们,我们头顶上的这一大片绿色区域叫做“林冠”。他向学生介绍了树冠、树叶、树枝、树干和树根,然后从树根到树冠解释了树的各个部分在生长中的作用,然后组织学生测量了树的周长和树冠覆盖的土地面积。测量的结果让孩子们大吃一惊:树被围了5.2米,7个孩子手拉手抱着树。最后,曾老师用“一棵树是一个小水库”和“人们害怕悲伤的树并把它们剥皮”等话题,让学生讨论大树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树木和环境。
在人们的印象中,语文和数学是小学最重要的科目,而其他科目往往被忽视。但即使是普通的科学知识课,内容是孩子们非常熟悉的一棵树,曾也要认真备课,认真听课。
其实不仅仅是科普知识。南华小学两个老师教四个年级,每个老师要教不同年级的24门课,从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生活卫生知识到音乐、体育、美术,曾老师认真研究了24门课的教材,每门课每节课都写了教案
同事这样评价曾:“他总是把课堂当成战士的战场。每堂课都认真对待,从不马虎。”
这是每堂课的必修课。时间允许吗?
“时间是容易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会有的。难的是总觉得自己知识不够。别看教小学中低年级,但知识面非常大。尤其是做通用型老师要求更高。你必须无所不知,成为一部百科全书。”曾这样对说。
怎么挤时间?曾没有什么高明的花招,只是利用别人的休息时间。在村民眼里,从2002年8月南华寄宿制小学成立至今,他没有一天休息得好。他自己说,就连每年除夕看春晚的时候,他也拿着笔记本和笔,记录一些对教学有用的东西。因为大部分时间和学生住在一起,为了方便带着灯学习,他特意买了一个小手电筒。“手电筒的光线柔和,不会影响学生休息。”曾老师自豪地说。
虽然从师范毕业后,他再也没有去读大专或本科,但他从未放松过一天的在职学习。曾研究的特点是教育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他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案例。有一次,他带着十几个三年级的孩子来到一条小山涧。他捡起几颗鹅卵石,不断地扔进小山涧。所有的鹅卵石都沉下去了,然后他给孩子们出了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鹅卵石浮在水面上?后来,孩子们在小木板、塑料泡沫和大树叶的帮助下,用鹅卵石在水面上漂浮。在肯定了孩子的聪明和智慧后,他终于指出了当天的作文题目:小石头流浪。曾说,这种作文,一是让学生有东西可写,不怕困难;二、学生平日看童话、听童话,用小石头做题,给孩子留下足够的想象和创造空间,有利于学生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就这样,在学习、实践、总结的同时,曾和老师合写了《小学创新作文教学方法探索》。还撰写学习心得、经验介绍或理论探讨文章20余篇,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
南华三村小学在桂东县一直默默无闻,但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合办寄宿制小学后,成绩斐然,不仅在桂东小有名气,还在郴州市和湖南省注册。曾老师的教学改革和教学论文先后在省市获奖,他指导的学生罗峰还获得了市科技发明三等奖。难能可贵的是,南华电影不仅实现了升学率、巩固率、合格率,还实现了优秀率。以前这里很少有高中生。自2006年以来,所有初中毕业生都升入高中和职业学校。近年来,华南地区已有4名大学生。2003年从这里走出去的黄奕敏,也成为桂东县高考文科状元,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他考上大学后,特别感谢母校和老师曾。他说:“我永远不会忘记曾老师作为父亲和兄弟受到的教育。如果没有遇到曾老师这么好的老师,我也不会有这么好的学习习惯和这么好的学习基础。”
“我们提倡向曾学习,就是希望更多的乡村教师争做‘一流教师’,把育人和富民结合起来,抢占乡村教育的制高点。”
——县委书记对曾的评价
曾是江洪的启蒙老师。他说,曾教给他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生活。
江红初中毕业后回到村里生产。现在他主要做两件事,一是竹笋加工,二是跑运输。独寮村人均竹林20多亩。以前原竹只卖四五元,笋只能卖一两毛钱一斤。因为没有公路,竹笋经常烂在山上烂掉。近年来,随着道路的修建和南珠的低水平改革,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蒋洪说:“曾老师是竹低改革的推动者。他几次向我们父子俩建议,要抓住机遇,想办法加工竹笋和竹笋,增加竹制品的附加值。”在蒋洪等人的努力下,都辽的竹笋现已走出国门。
独寮村曾经是郴州市11县的第一贫困村,但进入新世纪依然没有通路、没有电、没有邮政。在这短短的几年里,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户户通了电,水泥路进村进组,200多户中的100多户成了种竹专业户,几十户成了养牛专业户,都养了杂交牛...这些都是曾的得意门生所为。谈起这些学生和山村这些年的变化,曾的心里充满了喜悦。
除了教学,曾最看重的是学校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中国南方山多,竹多。推广低档竹子栽培和竹药间作无疑是一条致富的好路子。在推广厚朴种植的前两年,曾不仅到处宣传厚朴的经济意义和环保意义,还带头在责任田种植了一万多株,甚至在学校和家里建立苗圃,低成本地为农民提供种苗。他还重点动员一些走上生产岗位的学生大胆提拔。其中,20岁的邱德光种了65438+万株,罗成耀种了5万株,现在80多户种了1万多株。一项新技术、新品种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得以推广,学校和曾先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所有的村庄都率先成为科技示范户和专业户,他们都是学校的优秀学生。
山区最缺的是技术。我们做什么呢曾的方法是一个老师可以做很多事情,一个学校可以用很多东西。除了以学校为依托成立农民文化技校,教师直接给农民上文化课、普法课、科技课外。他们还邀请湖南农业大学的专家和市县科委、科协的科技人员,从当地实际出发给农民上课。只要是和乡镇、村里约定的请人讲课,曾不仅会请人到各个组(自然村)讲课,还会在课前详细了解农民的想法、困难和希望,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需要。讲课时,他听得比谁都认真,认真做笔记。如果他有什么不懂的,课后会找讲师请教,并留下联系电话。他说讲师下课就走了,有些问题是我们老师和村干部解决的。
致富的关键是培养人。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曾注重让学生发现和发现家乡的美,鼓励学生为家乡做贡献。他鼓励学生好好学习,上高中大学,但他从来不以离开农村,远走高飞为目标来教育学生。“未来谁来建设和管理华南十万大山,而不仅仅是现在的学生?”
2007年9月,桂东县召开曾先进事迹报告会。会上,县委书记纣王动情地说:“曾把工作和农民致富、农村现代化联系起来。我们提倡向曾学习,就是希望更多的乡村教师争做‘一流教师’,把育人和富民结合起来,抢占乡村教育的制高点。”
“只要生活是诗意的,快乐和幸福就伴随着你。”
——曾的人生格言
夜晚很安静,
月亮挂在树梢上,
小鸟睡着了,
在老师的窗前,
灯还亮着...
这是曾和罗的《月光谣》,南华小学的孩子们都会唱。这两位老师已经创作了十几首这样的歌曲。
师生、干部和群众都说曾先生会唱歌,爱画画,会讲故事。不管工作多苦多累,他整天都很开心。
“你,曾,是一个可怜的人,你是如此愚蠢和快乐的一天。真的很不合理。”曾的一位同学这样说。是的,在很多人建房买车的时候,曾不仅没有新房,上世纪70年代建的6栋干基房也因为今年的冰灾全部成了危房,所以他要拆掉其中的3栋,3栋靠树支撑。他有一儿一女,一个上大学,一个上高中。他的学费和生活费一年两万,还靠亲戚接济,东借西借。责任田是用来办学的,责任山也是用来办学的,微薄的工资有时也能帮助学生...
“你的学生一个接一个富起来,你的邻居一个接一个富起来。你有什么,曾青香?”兄弟姐妹们也为曾的家人担心。夫妻俩有八个兄弟姐妹,都过得比他们好。他们中的几个已经搬到县城,其中三个有车。
“以你的聪明才智,曾本可以比别人更富有。你鬼迷心窍,想做苦行僧。”曾的岳父曾这样骂过他。
但近几年来,公公婆婆和兄弟姐妹都不再责怪曾,大家都时不时地帮助曾夫妇。因为就连曾的妻子罗也说过:“鸭有鸭路,鸡有鸡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香清是如此快乐和有活力,所以让他快乐吧。我就不信家家户户都富了,我和青香还会饿死!”
“什么是互相关心?什么是灵魂伴侣?我和我老婆是!”曾说,这就是幸福,这就是幸福。
不仅是他的家人,就连和曾一起工作的每一位老师都是同心同德的伙伴。人们惊奇地发现,在过去的65,438+00年里,无论是写歌,还是写教学论文,曾始终与人合作。最初是曾和罗,现在是曾和。曾说:“我们是一个学习和工作的共同体,共同繁荣,合作相当默契。我有这么好的伴侣,我能不幸福或者不快乐吗?”
当然,让他最开心最幸福的是看到学生们健康成长,看到村民们富裕起来,看到学校和老师越来越受到群众的喜爱和信任。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是多么幸福。在都辽和华南,曾徜徉在一种受尊重的氛围中。
对于家里目前的困难,曾和妻子儿女都很清楚。两个孩子寒暑假回来,也帮父母为学校做事情。学校常年给学生做饭烧水的柴火,几乎有一半是两个孩子做的。在株州师范学院读书的儿子范增也安慰父母说:“困难很大,咬咬牙就能熬过去。”几年下来,我和姐姐先后就业。如果有什么困难,我们可以一起努力。"
采访中,曾给我们每人递了一支白烟,笑着说:“你们是难得的客人,我就奢侈一下。平日里,我抽2块钱的1包经济烟。”他指着身上的衣服和鞋子,幽默地说:“我是‘规格’接待你,今天穿了最贵的衣服和鞋子。”他告诉我们,他这辈子从来没有穿过50元以上的衣服,也没有穿过30元以上的鞋。但他每年都要花五六百元自费订阅报刊,家里的藏书达到1000多册。曾青香自豪地说:“我追求诗意的生活。我的人生格言是‘只要生活充满诗意,快乐和幸福就会伴随你’。我不是一个苦行僧。精神产品真的给我带来了更多的快乐。”
祝曾永远诗意地生活。
共1页第一页上一页1下一页最后一页转到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