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黎族族源考

根据中原黎族的外貌特征,以及对庆阳黎族的考证,无论是外貌特征还是婚丧礼仪形式,以及《庆阳县志》和《镇远县志》对少数民族迁徙变迁的记载,中原黎族应该是党项羌族首领拓跋赤刺的后裔。

中国最早的文献记载,西夏人是汉朝西羌的后裔。自古以来,羌人就占据着青海湖周围的草原和黄河、大通河、湟水源头附近的山区,过着游牧生活。在这个地区的边缘,位于吐蕃的东北,习惯上称为安多。早期的党项羌部落和吐蕃的祖先很可能就居住在这一带。南北朝末期(6世纪后期)开始在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上游和四川松潘以西的河谷地区活动。那还是在原始社会末期。

《隋书党项人传》记载,党项人每个姓氏都属于一个部落,最大的骑五千多匹,最小的骑一千多匹。庸俗的价值观势力,根本无法谋生。如果有战争,他们会聚集在一起,他们不会互相影响。养牦牛,羊,猪为食,不知如何筑墙。也就是说,早期的党项人并不关心农业,衣食住行都靠畜牧业。他们没有书写的日历,靠枯萎的植物计算岁月,崇拜神灵。西夏人骁勇善战。文帝四年(584),一千多党项羌人归隋朝。次年,党项首领巴托宁琮等部落前往徐州(今甘肃临潭县)请求配属,隋朝封巴托宁琮为大将军。

唐初武德时期(618-626),党项羌人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吐蕃、吐谷浑部落的挤压,西丰、飞廷、拓跋等八个部落都隶属于唐朝,其中拓跋部落最为强大。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南汇太守郑源下令依附党项。党项首领之一夏风·不来提率兵到唐朝,唐朝在他的地方(今四川松潘县西)设轨州,授夏风·不来提为刺史。其他党项部落也做出了回应。

贞观九年(635年),唐朝派遣使臣在16州开曲流,附党项34万人。当时的党项拓跋部首领拓跋赤,嫁给了吐谷浑王慕容复云,在与唐王朝的战斗中战败,背叛了自己的亲人,也加入了唐朝。唐朝任命依附它的部落首领为刺史,封拓跋赤为西戎太守,赐姓李。归松州太守管,封为平西公。这一时期,党项羌从青藏高原逐渐南移至河西地区。到唐高宗时,初唐在青藏高原吐蕃国崛起,日益向外扩张,北上灭吐谷浑,攻打欺凌党项羌。散居在今甘肃西南、青海的党项部落南迁,唐政府也将靖边府(先属陇右)都督府迁至青州(今甘肃青阳县),所辖的25个党项国也随之迁移。青海湖党项故居和河西水草丰美之地逐渐被吐蕃占领,残存的党项居民被吐蕃贵族奴役。

拓跋赤慈在唐朝以后被赐以御姓李,以示皇室恩宠和笼络之意。在中国历史上,历代对少数民族的态度一般都是以笼络为主,要么亲嘴,要么封爵,要么撒钱。拓跋赤慈不仅被赐以皇帝的姓氏,还被唐政府封为平西公,后称李西公,也有人称李平西。白天有三个男兄弟。他们是老大,老二是拓跋赤乌,改良的叫李赤乌乌,老三叫李赤甫。他们一胎五子,老大叫李浑德,老二叫李浑经,老三叫李浑宗。其他两个儿子的历史没有记载。拓跋珪于宗有三个儿子,长子拓跋守珪,次子拓跋寿元,三子拓跋珪姬寿。

据说拓跋珪的小儿子拓跋姬寿年轻时好学,过目不忘。他身材魁梧,五官端正,五官饱满,面色红润,头发卷曲。他对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擅长写诗和歌词。唐文化在唐代流传甚广,对周边少数民族和诸侯国影响很大,尤其是初唐时期,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如此繁荣的文化繁荣对李守纪来说是无声的。他渐渐对歌词产生了兴趣,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却对部落贵族子弟的必修课骑马、射击、摔跤失去了兴趣。李守纪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其中大部分以咏物抒情为主,可惜没有完整的作品流传后世。

党项羌族拓跋部的祖先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主要饲养牦牛和绵羊。他们战时打仗,平时放牧牛羊。汉朝以后,中原王朝分崩离析,少数民族迅速发展,尤其是长期居住在青藏高原南部的吐蕃部落和吐谷浑部落。双方时而和平相处,时而明争暗斗,相对弱小的党项羌部落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一部分加入吐蕃部落,一部分北移。到唐朝灭隋统一中原时,少数民族的迅速扩张得到了遏制,北方的匈奴势力暂时被唐朝压制,西部的吐蕃部落也在吞并了吐谷浑部落后向唐朝中央政府纳贡。唐太宗时期,党项羌族首领拓跋赤上书请求依附,被唐朝安置在青州一带。于是党项羌族的众多宗族从河西地区举家迁往青州即今天的甘肃庆阳一代。当时的青州覆盖着森林和草原,适合游牧民族生存,但沿河的农业生产也有了相当大的发展。

拓跋部是迁居庆州的党项羌族部落中最强大的。拓跋部首领拓跋赤慈成为整个党项羌部的首领。迁居庆州的党项羌部落继续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少数人选择定居,学习汉人的农耕技术,过着半农半游牧的生活。

附是拓跋赤刺,也就是李西恭,为了感谢唐朝的恩情,还鼓励部落学习唐语,以此与周围汉人交换东西,换取盐、铁、麦等生活必需品和军用物资。因为强大的唐朝的保护,部落开始休养生息了半个世纪,人口大大补充,经济发展良好,部落实力不断壮大。

50年的和平发展,让庆州发展迅速。党项羌还学习了汉人的筑城技术,在两河交汇的三角地带修建了凤城。一些部落家庭进入城市定居。汉羌通婚的情况开始出现,李西恭本人也娶了中国女子为妾。党项羌的祖先为了保持宗族血统纯正,不能与外族通婚的规定有所松动。虽然部落巨头们大声反对,但李西恭却不以为然。

李赤是李希恭同父异母的兄弟。他是典型的羌人,中等身材,身手矫健,眼神明亮。然而,他的儿子李浑经是一个高大魁梧的人,擅长骑射。在部落对外战争中屡立战功。李浑经自小在河西马背上长大,对文墨一无所知。拓跋部和其他党项羌一样,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甚至部落豪族也没有规范的教育制度,重大事件都要用汉字或吐蕃文字记录,所以几乎没有其部落的史料,只能在中原王朝或吐蕃王国的史料中找到寥寥数语。

话说李守纪的二叔,拓跋赤慈的侄子李浑经半辈子都在当兵,跟着父亲四处奔波,难得清静。庆州时期,天下太平,邻里和睦。此外,他的父亲李赤已经去世,李浑景逐渐适应了聚会和跳舞的日子。在他60岁生日之前,他给自己娶了一个单间妻子来犒劳自己。三舅妈姓刘名双,生得端庄秀丽,仪态万千,才华出众,擅长填词赋,其父刘昌周是汉朝高官。刘虽已不做官,但土地富庶,在与党项羌的贸易中发了大财。现在看到拓跋扈部落首领的侄子看上自己的女儿是在所难免的。

如前所述,李守纪生来眉清目秀,身材魁梧,深受父亲喜爱。为了让他的儿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邀请了当地一位著名的学者做他儿子的老师。因此,姬寿从小阅读了大量的诗歌书籍,背诵了四书五经,并受到了老师的启发。李守纪的唐诗知识相当渊博,经常与当地汉族人才见面,唱歌喝酒,逐渐在当地小有名气。

据说二叔娶了我三姨,三姨才华横溢,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所不能。李守纪产生了兴趣,没事就跑到我二叔家。这只李守纪从小就经常去我二叔家,我二叔也很喜欢。虽然去我二叔的后院看刘爽很方便,但并不那么方便。虽然作为少数民族没有那么多拓跋部的规矩,但是因为在庆州呆久了,我学会了汉人的这一套。

自从和李福结婚后,刘爽一直不幸福。第一,她的男人是一个60岁的男人。第二,李浑经粗鲁,不懂文墨。虽然她很爱自己,但是交流很少。第一夫人和第二夫人都是拓跋部的人,完全无视自己,甚至冷眼相待。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刘爽的郁闷心情可想而知。李浑经也很无奈。就在这时,李浑经看到了他的侄子李守纪。他知道这个侄子喜欢写诗,所以他想让他的侄子去后院和刘爽一起写诗,以缓解三姑的不愉快情绪。听到二叔的想法,李守纪抑制住内心的狂喜,点头答应尽力而为。从那以后,李守纪一直光明正大的跟他姑姑在一起。李守纪的到来,让刘爽的心情逐渐明朗,由多云转晴,两人一起聊起了现在,吟诗作对,你方唱罢我登场。日子一天天过去,李浑经看到三姨的情绪好转,自然很高兴,只是他想不到。这正是:

往事与断肠诗,你不知道。

世间少有真情,自古文人痴情。

一个来自拓跋部落的英俊男子,一个来自汉族的婀娜少女,对诗词歌赋有着共同的兴趣,相互欣赏,相互倾慕。爱情的火焰强烈地炙烤着两个人的理智。蛮族虽然不太在乎两性关系,也不讲究辈分,但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李守纪还是压抑了自己的感情,没有越界,但也是分不开的。时间长了,两人关系密切、傻子都能看出来的线索也传到了二叔李浑经的耳朵里。李浑经虽然喜欢自己的侄子,但也不能把这样的谣言当真。他对他的侄子有一种防御心理,并安排管家告诉仆人。没有他的允许,李守纪不得进入内院会见刘爽。

秘书叔叔的警惕措施很快让李守纪明白了叔叔的意图。他为此感到羞愧和不安,但他心中仍然燃起的爱情之火却难以熄灭。他越是看不到,就越是为这个已经到了弱冠年龄的美少年痛苦。另一方面,刘爽不明白为什么姬寿突然没来。他觉得心里空荡荡的,压抑的心情难以表达。他整天闷闷不乐,不久就生病了。李发现了这个消息。

如上所述,刘爽出生在庆州的一个大家族。他家境殷实,自小生活安逸。他和女仆们一起进进出出。他整天弹琴、下棋、书法、作词,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现在嫁到了拓跋部,衣食无忧。但是,他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仪式太不一样了。丈夫李浑经虽然对自己很好,但却是个粗暴的战士。自从遇见李守纪,刘爽的心就像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中撕开了一条缝。明媚的阳光从云缝中照射下来,照亮了刘爽久违的心灵和英俊的脸庞。阳光的沉寂让久旱后的刘爽遇到了雨水,欣喜的刘爽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对感情的渴望也慢慢被激活。写歌给你唱歌的美好时光让刘爽的心荡漾。虽然两人没有血缘关系,但这样的陪伴已经让刘爽很满足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相伴。简单而满足的日子随着李浑经对侄子的警惕而戛然而止,他很快就病倒了。

有诗为证:春旧如故,人空疏,泪红桃花落,池亭闲。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着急的李守纪用银子贿赂了二叔一家。当二叔不在家的时候,他偷偷溜到后院去看刘爽。当他看到刘爽憔悴的面容时,不禁泪流满面。刘爽的贴身丫鬟走出房间,站在门外,把她抱在怀里。刘爽在她怀里抽泣着,姬寿用雨水托起了刘爽的脸。

俗话说:夜里做了一个漆黑的梦突然回到家,小轩在梳妆打扮,无话相顾,眼泪却流了一千遍。预计每年的断肠处,月夜,短松冈。

尝到爱情甜头的两个人一发不可收拾,一天见不到面都让人受不了。李守纪花了更多的钱买通了二叔家的仆人和刘爽的丫鬟。此后,他们的地下交流更加频繁,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两人的私下交往被二叔知道,收了好处通风报信的仆人被处决。拓跋部把忠诚看得比生命还重,所以对背叛自己的仆从很重要。

如前所述,游牧民族因为常年居无定所,战乱不断,男性短缺,所以对两性关系比较随便。父亲去世后,只要儿子不是亲生的,父亲的妻子就可以继续结婚,哥哥的妻子和哥哥不再结婚。他们有的常年在国外打仗,老婆被别人照顾,等等。正是因为这种观念和习俗,刘爽没有受到严厉的惩罚,而只是被驱逐出了将军的住所。

一年后,李守纪以大官人的身份前往林静娴,并前往刘福青州向刘爽求婚。刘家人也想赶紧把这个有损家风的女儿送出去,但是麻烦。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姬寿雇了一顶轿子,骑上了自己的马。刘爽坐着轿子回到了林箐。此时,拓跋姬寿已经被父亲拓跋珪宗赶出家门,断绝父子关系,好让母亲私下给他。再加上刘爽自己的嫁妆,生活比一般人好得多。从此两人过上了心满意足的生活,后两人育有两子一女。从此,李守纪和拓跋族渐行渐远,从一个部落贵族变成了一个普通家庭。他们的父亲去世后,两位大哥被唐朝允许继承爵位。

公元755年,三镇安禄山反叛唐朝,史称安史之乱。安禄山反叛唐朝时,曾派人到庆州联络拓跋扈部落首领拓跋赤慈的孙子拓跋守魂,要反叛唐朝。拓跋守魂一方面看到了唐朝的衰弱,另一方面看到了自己部落的日益强大,于是拓跋部落在安史之乱的鼓动下,沿着泾河从西边进攻长安,叛军一度进攻。后来唐肃宗和恒力在宁夏灵武登基,爵位最高。他把父亲唐玄宗尊为太上皇,号召天下所有军队勤政。苏宗本人帅五万大军自西向东攻打长安。拓跋守魂担心被腹背受敌,帅部退守庆州。安禄山的叛乱在唐肃宗的打击下开始瓦解,安禄山被他儿子的侍从杀死。叛军被击中了。次年,肃宗收复长安、洛阳两个都城,退守庆州的拓跋部看到安史之乱已成溃败之势,立即上书唐肃宗,声称参与叛乱是被安史之乱胁迫,被迫而为,愿意服从朝廷的安排。从此唐朝中央政府在政治上敷衍了事,随时准备与唐朝分道扬镳。唐力朝廷急于恢复国内秩序,并不打算与拓跋部发生争执。

在唐肃宗稳定了国内秩序后,它确实感到了近在咫尺的威胁。拓跋部的封地庆州离长安有500里,一天的路程很快。行军三天到长安。如果拓跋部故意攻打长安,后果不堪设想。唐肃宗认为解决党项羌族的驻地问题刻不容缓,必须下决心解除他的后顾之忧。肃宗至德三年,唐朝中央政府下令拓跋为首的党项羌兵北移。唐朝分封党项羌族的疆域,位于陕北高原与蒙古草原的交界地带,相当于今天榆林的恒山、靖边一带。这个地方位于唐朝和匈奴之间的缓冲地带。唐肃宗打算让党项羌穿越匈奴和唐朝,以减少匈奴对中国人民的骚扰。

党项羌自迁到陕北高原后发展迅速。这里水草丰美,羊肥牛壮。另外,这一时期匈奴内部也是四分五裂,纷争不断,没有实力对抗唐朝。所以夹在中间的党项羌不断发展壮大。唐朝灭亡后,拓跋部建立了北魏政权。东晋时,部落首领拓跋扈被封为周霞国王。到了北宋,李被辽国封为西夏。夹在宋辽之间的拓跋部发展壮大,逐渐占领陕北、鄂尔多斯高原、宁夏、河西地区。到李元昊时,西夏正式建国,称大夏国,定都兴庆府,党项羌归党项姓,废除李姓,创制西夏文字,大力发展佛教,仿汉制建立国家事务制度。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帝国崛起后,西夏国被蒙古所灭,党项羌族被消灭,历史文献被焚毁,都城毁于灰烬。少数逃过劫难的部落逃到青藏高原和川西,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至此,党项羌彻底从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

在党项羌人北迁的过程中,有少数拓跋部因为与汉人通婚、适应定居生活等原因选择留在当地,包括李守纪把脉、李守纪后来官至林箐郡,以及刘爽死后他们的爱情故事传到朝廷,刘爽被任命为朝廷的夫人,刘爽的子女也因李守纪在林箐郡的良好表现而受到奖励。此后,拓跋姬寿在林箐各地枝繁叶茂,不断繁荣发展,充分融入当地汉族文化和习俗。唐朝末年,林箐县被废弃,改设镇远县。后来,青州、镇远等地不断受到金、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李守纪后裔逐渐南迁。加上农耕技术的不断发展,他们在平泉和中原的黄土高原上。因为李守纪的脉搏已经汉化了几百年,一点也没有受到影响。随着杂居和与当地人通婚的普及,他们身上的少数民族血统越来越弱,到了宋代基本上完全汉化了。今天中原、平泉、等地有许多李姓村落,民族关系密切,婚丧嫁娶等文化习俗相似,都是拓跋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