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节日
春节也是羌族最大的节日,意味着旧的一年的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
家家都有在除夕夜贴对联的习俗。贴对联也有区别:那些年,家里有人去世,就贴挽联,把对联写在绿色或黄色的纸上,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怀念;家里没有以上情况的用红纸写对联,表示新的一年好运。
除夕夜,羌人的习惯是合家团圆之夜。在外地工作或做生意的人,此时应该回家与家人团聚,过一个幸福吉祥的除夕,迎接新年。
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人们必须早起去井里打水,这意味着来年不会缺水。如果你想去外面捡些柴火,把赚钱的意思读到家里,那就意味着新的一年里你每天都有钱进家。另外,这一天不能骂人,不能吵架。如果犯了罪,说明新的一年家里有灾。我还看不到劳动工具。看到他们就意味着新的一年会很辛苦,所以我每天除夕夜都要把他们藏在看不见的地方。
正月初一早上有不吃粥的习俗,吃粥意味着今年收成不好。
正月初二,羌族有拜年的习俗,一些晚辈向长辈拜年,表示老一代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拜年,向父母表达女儿的祝福,祝父母新的一年万事如意,这是一种习俗。按照习俗,未婚但有女朋友的男人会给女方拜年,祝她的父母和女朋友新年快乐。学徒向师傅拜年,学生向老师拜年,表达对师傅或老师传授技能或知识的感谢,并祝他们新的一年好运,这是一种习俗。
正月初三,有为死者立新坟,烧纸钱祭奠死者的习俗。这一天有不登门拜访的习俗,意思是这一天是亡灵节,不能登门拜访。
正月初四,这是新年开始的吉日,所以有这一天出门办事的习俗。今年,每个修新房的人都有在这一天打地基的习惯。
正月初五,这是猎人的吉日。所以这一天,男人(不分年龄)要用灰面粉做一个动物形状的小圆面包,然后各家带点酒和肉到寨子里指定的地方,带上猎枪。把动物般的发髻放在一起,用猎枪瞄准。如果命中,说明今年打猎有所收获。然后大家聚在一起拜神,喝酒,唱歌。
正月初九,全村乃至全村的人都有带着土司、刀、香蜡到庙里拜神的习俗。
正月初六,全村人都要带着土司、刀头、香蜡到山顶各村的塔上,以示人们对自然的崇拜。
元旦是春节的最后一天,所以按照惯例,家人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以标志着春节的结束和新一年春耕的开始。
有春分不上山的习俗,意思是这一天是山里各种动物交配的日子,看到了就不好了。
这一天有不入地的习俗。
清明节有扫墓、立碑、烧纸祭祖的习俗。
端午节是崇拜龙的节日。早晨用露水洗脸、洗身体是一种习俗,意思是万物有药,包治百病。以后生病也要拔各种草回家日常用。传说这一天的各种草都有很好的功效。有喝雄黄酒的习俗,意思是喝了这种酒以后,以后蛇就不敢缠你的脚了。门框上有插艾的习俗,表示对屈原的怀念。
农历七月十五的中秋节,俗称鬼节,有祭祀祖先和鬼魂的习俗。
8月15日是中秋节,在将月饼、核桃、苹果等各种食物先供奉给屋顶的塔中的月神后,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是一种习俗。
农历二月初二是端午节。据说这一天是龙抬头的日子,所有的蛇都要出洞结束冬眠,所以有在这一天剃头的习俗。
农历六月初六,据说所有的昆虫都不吃东西,所以有一个习惯,就是把家里的毛衣、皮衣等容易被昆虫吃掉的衣服晾干,避免被昆虫吃掉。
五月初五,羌族女儿节。这一天,全村的妇女都会穿上新衣服,到西湖村山顶的塔上拜神,围着塔载歌载舞,然后到各村唱山歌,赞美羌族妇女的优良传统美德。
清朝...> & gt
羌族有哪些传统节日?羌族的传统节日是羌族的历年,羌语称“日美吉”。根据地方不同,有很多名称,如“羌历新年”、“除夕”、“丰收节”、“复辟节”等,名称不同,但内容完全相同。它们都以庆祝丰收和感恩为主,宫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它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持续三至三天。
还有一个山节,是羌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这是祈求丰年的活动。这一天,每家每户的屋顶上都插上杉木枝,室内神龛上挂着剪纸花,点燃松柏枝,祭拜穆比塔神。祭祀时,羊被宰杀作为祭品,巫师敲着羊皮鼓,唱着本民族的史诗。那一天,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会喝酒,唱酒歌,锅碗瓢盆地跳舞,祈求丰收。
羌族民俗:春节舞龙舞狮。
春节舞龙舞狮在惠州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从正月初一到半月(也就是正月十五),龙狮遍布大街小巷,每天都非常热闹,很有徽州的地方特色。
传统的舞龙舞狮是由民间自发组成的,多为义龙、吴班和村狮。
民间舞龙具有典型的广东风格。舞龙是自己做的。龙头主骨架为竹制,外部绘于纸上,彩布为龙身。整条龙长13英尺,约42米。舞龙时,前面由日月牌、匾额、宫灯、戏装队(伪装成历代民间故事人物)、鳌鱼、凤凰、狮子、杂水(人伪装成的鱼、虾、蟹、蚌等)牵着。),而且最后的龙活灵活现。一路鼓声,一路鼓声,人数众多,浩浩荡荡,街对面,全城轰动。龙经之处,不时有老人带、孙在龙肚皮钻绕,意为“龙钻”,寓意舞龙时“龙钻”、“猎龙”、“送龙贴”等民俗,颇具地方特色。
民间舞狮和舞龙有着相同的特点。绑好狮子后还到圆明寺“开开眼”,进行“抢青”活动。春节第一天早上,各路狮子队由扛着箱子的师爷带领。狮、锣、鼓、钹,手持各种冷兵器的武术队依次表演。他们所到之处,商店和居民都用鞭炮和密封的红包互相问候,这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
端午节赛龙舟
端午节被人们称为“五月节”。赛龙舟,徽州民间称之为“龙舟节”。传统的龙舟比赛每年在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六举行。历经千年,繁盛一时。
每年农历“五月节”多以河为盛,“龙船水”倍增各街(村)龙船队的兴致。刚刚过去的五月节,东江畔,完成赛前仪式的龙船队沿河分批举行龙舟赛。龙舟比赛先顺流而下,再逆水而上,最后冲刺决出输赢。奖品多为花匠(用竹绳吊起整块布,盖上纸巾),中奖者多为当地殷商。胜者把“花江”放在船头,作为荣耀溯江而上。
中秋节赏月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
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大型庆祝节日。
为了过一个好的中秋节,人们在羊节后一个月就开始准备节日,并购买月饼(一种由白糯米粉和白糖制成的白色糕点)、风小米、荸荠、食用橄榄、红柿子、芋头、柚子、花生等食物。当然,月饼和灯笼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
中秋节的时候,远离家乡的人回老家吃团圆饭,跟家人说自己这一年做了什么,下一步的目标,而执掌多年的人说的更多的是好话(鼓励的话)。当月光升起时,一家人会一起打开月饼和点燃灯笼,开始一年一度的赏月活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赏月的民俗活动正从宫廷走向公共场所。目前赏月的地方有平湖和汤泉两个。
重阳节爬山放风筝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民间重阳节有爬山放风筝的习俗。
据民间传说,重阳节登高可以给攀登者带来好运,连续三年登高可以转运。从锻炼身体的意义上来说,重阳节爬山确实有其独特的好处。重阳节在初秋,秋高气爽。这个时候,身体和精神上的收益是没有可比性的。既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又能仰望山顶,看到美丽的风景,令人心旷神怡。
目前,每年重阳节最壮观的地方是罗浮山、九龙峰和象头山,市区的高邦和凤山,尤其是博罗的罗浮山。每年重阳节前夕(农历九月初八),来自本市各县及东莞、增城、广州、深圳等地的10万余名登山者先后登上罗浮山山顶,飞向顶峰。彻夜等待日出的人们围坐在山顶,互相祝福。日出时,烟花爆竹响彻天空,与初升的太阳融为一体,颇为壮观。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攀登罗浮山的人数每年都在10万人以上,最多时超过30万人,使攀登罗浮山重阳节成为岭南重阳节的一大盛事。
在重阳节放纸猫头鹰是一种独特的习俗。民谣唱: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长。按照我们的传统习俗,放风筝通常是在清朝。由于气候的原因...> & gt
羌族生活习俗查找百度百科碉楼是羌族用来御敌和储存粮草柴火的建筑,一般建在村寨房屋旁边。瞭望塔的高度在10到30米之间,形状有四角、六角、八角,有的高达十三四层。瞭望塔的建筑材料是石屑和黄泥。墙的基础深度为1.35米,由石屑制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自下而上略微倾斜。施工时不需要画图,不需要吊线,不需要立柱支撑,全凭高超的技术和经验。这座建筑坚固耐用。永平堡,明代古城堡遗址,1988发现于四川省北川县羌乡永安村。几百年来一直保存完好。羌人的房屋是用石屑垒成的平顶房屋,呈方形,大多有三层,每层都有3米多高。屋顶平台的底部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形成屋檐。木头或石板上密密麻麻地铺上树枝或竹枝,再铺上黄土和鸡粪压实。大约是0。35m厚,有孔有槽引水,所以冬暖夏凉。屋顶平台是儿童和老人脱粒、晒谷、做针线活和玩游戏的地方。有些建筑建有拱廊(拱廊)以方便交流。此外,羌族地区的山高而险。为了方便运输,羌人在1400多年前就创造了绳索。河两岸建有石洞门,门内竖立石柱或大木柱,柱上挂有手臂粗细的竹绳,从几根到10不等。竹绳铺设木板,两侧设置高出“面”1米以上的竹绳扶手。[3]
编辑这首羌族歌舞
羌族能歌善舞,民间说法是“无歌不舞”。《汶川县志》说羌人“有丧歌,互相舞,以示悲欢,古风犹在。”羌族音乐原始质朴,属于我们民族调式,以五音六调为主。
[4]五音歌包括五种调式,以宫、上、交、正、于五个音为声调主音。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五声音阶,如羽征、宫变、商、角清,以及宫、商、角清、征等,但很少使用。六音阶在羌族民歌中广泛使用。在由郑、虞、公、上、虞、公、上、清两个五音音阶交替而成的六音音阶歌曲中,喇叭音和清角音并不同时出现在一个乐句或一个段落中,只有公、上、虞、公四个音为主音(始音和尾音)。民歌中使用的完整的七音音阶很少,通常是五音音阶或六音音阶交替、移调而成的七个音,所以使用七音的歌曲还是有五音色彩的。羌族舞蹈的基本特点是保留了原始乐舞粗犷、质朴的风格,且大多
是在民间宗教祭祀活动中进行的。舞者不仅通过舞蹈取悦祖先的神灵,还自娱自乐,伴以羊皮鼓、手铃等打击乐器,加深了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及其神秘感。舞蹈动作的表现与歌词内容没有直接关系,多数舞蹈用歌曲来推动舞步的循环;同一个乐句,男引女引,动作完全重复,节奏的起伏与舞蹈的起伏巧妙配合。羌族舞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什么场合跳什么舞,根据功能和礼仪的要求都有一定的程序。根据其形式和功能,羌族舞蹈可分为自娱型、祭祀型、礼仪型和* * *。萨朗的意思是“唱歌和摇摆”。这种舞蹈是羌族地区最流行、最受欢迎的,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自娱性舞蹈。《萨朗》音乐曲调欢快流畅,节奏跳跃清晰,歌词十分丰富。该舞可在室内、室外进行,男女在前,人数不限,围绕火塘或院子,不封,逆时针唱歌跳舞。开始时,男女轮流唱一遍舞曲,然后一起跳舞,速度由慢到快。舞蹈激烈时,男主角加快脚步,率先交换各种舞步,或交替蹬腿,或左右旋转,男女相争,气氛渐暖。跳舞到* * *,男的喊“吓喂”,女的回“哟喂!”这是一首歌的结尾,然后换上新的舞曲和节奏。“Xi粗布”在南方方言中是“设宴跳舞”的意思。是民间在丧葬祭祀时设宴后表演的祭祀舞蹈,没有固定的表演程序。此外,还有反映丰收后节日气氛的“瓦车马”和“江德”以及赞美装饰品的“石葵玉葵”。《Xi粗布布》的音乐节奏很慢...> & gt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方节日地方节日国际熊猫节牦牛文化节藏族巴拉节扎冲节雅顿节祥龙节山地节悉尼节黄龙庙会莫朗节赏花节
羌族有哪些习俗?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原为河湟地区的牧羊民族,后向东、南迁徙。是华夏民族的主要民族来源之一,也是今天古蜀国和藏族、彝族的主要民族来源。大部分融入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只有四川省岷山地区仍然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包括阿坝州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和绵阳市的北川县。其中,茂县的羌族最为集中,占羌族总人口的60%。
羌族有着独特的物质文化成就和民族习俗,延续了几千年没有中断。被称为中国各民族进化史上的“活化石”。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今天依然存在的塔、栈道和滑索。碉楼在羌语中叫“琼龙”,“皆住山上,石为房,高十余尺”。著名的有茂县黑湖乡的群雕和建于明嘉靖年间的陶萍碉楼。羌族地区栈道的独特色彩是陡峭的。茂县教场一带的栈道遗迹,相传是蜀人始祖蚕丛的遗风。六索,古称“窄”,是一种用于过河的竹绳。茂县,羌族的中心地区,古有“绳州”,其名来源于古羌族的绳桥。在现存的历史遗迹中,茂县最著名的石鼓“鸳鸯柳”横跨在滔滔江水之上65,438+000多米。
羌族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蚕丛和大禹。“玉兴生于西强”,汶川的西耳坪、茂县的石鼓乡(原名石牛乡)、北川的石牛乡都有大禹诞生的纪念地。茂县“凤仪镇”这个名字,也是赞美大禹“凤仪来”的古语。在茂县卫城镇,有蜀汉将军姜维修建“卫城”的遗迹。叠溪原是古蚕丛重镇,因地震而成为今天风景秀丽的地震湖。
羌族的民俗也很有特色,拜白石的习俗一直保留至今,每个羌族村落都拜白石。羌笛自古有之,各种歌舞欢快深情,羌族服饰独具魅力。其著名的民族节日有羌族历年、山神节、牛王节等,娱乐活动有跳沙伦、爬杆、射牲口包子、放绳绳等。其他如绣花、云朵、婴儿、饮酒等都能让人领略羌族文化的独特风情。羌族地区盛产花椒粉,“毛椒”至今仍是烹饪川菜的重要调味品。
三尔玛羌文化
(1)传统节日:
农历正月1是羌历年。在这个盛大的节日里,羌人会穿着自己的服饰聚在一起,跳入锅田,还有一些祭祀活动。
以“感恩”、“祝福”、“和谐”为主题的2009年羌族“俄罗斯联欢晚会”于5438年6月+10月30日(农历正月初五)在茂县曲古举行。阿坝州茂县曲古乡河坝村,羌笛悠扬,鞭炮齐鸣,唢呐齐鸣,锣鼓喧天。
“俄”意为农历正月初五,是羌族村寨的狩猎节,又称男人节。记者了解到,曲古乡是羌语(羌官话)标准读音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娃儿俄脚”的传承地,是羌族语言、服饰、饮食、村落布局、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礼仪节日、民间艺术、手工艺等羌族文化保存完好的行政乡镇。在这个偏僻的山沟里,有一个引歌节(“娃儿俄足”,又名女儿节)和一个猎节(又名男儿节),阴阳相生,刚柔相济,形成了一个共同的主题:感恩生命的一切益处,劝人尊重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真善美,有一座千年的红木吉塔,人在此持”。
因为现在禁止捕杀野生动物,所以聪明的羌人打猎都是用面粉烧动物形状的包子来纪念羌人中的一个神,他其实是一个人,因为羌人太崇拜他,尊重他了。
在狩猎节上,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拿着火炬胜利地回家了。
在第一个月的第五天早上,他们去山上的一棵神树那里取圣火,他们用大白石生火。
其中,大白石是羌人的圣物,放在房屋上。
方羌寨建有石塔...> & gt
羌族有哪些习俗?羌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说这种语言的羌族人自称“日麦(四川话读梅)”、“麦”、“二苗”、“尔玛依娜”、“马”,都是不同地区的同名音变,使用羌语的人口约为654.38+0.2万人。羌语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等地,少数分布在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西北部。
经过调查研究,确认羌语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两种方言区别的主要特点是南方方言大多有声调,可以区分意义和形式,北方方言没有声调,但有丰富的复音。两种方言的基本词汇是一样的。这几个词虽然在发音上有些区别,但是有严格的音标对应规则。北方方言的语法形式更复杂,比南方方言更多地使用形态手段来表达语法规则。北方方言差别不大,南方方言差别很大。北方方言区靠近藏区,反映牧区生活的藏语借词和词语较多,南方方言区靠近汉族地区,反映农区生活的汉语借词和词语较多,口语中可以出现与汉语相同的语序。中国北方有九种方言,如镇平话、曲古话、回龙话、黑虎话、威门话、谷玮话、慈母林话、麻窝话和鲁花话。中国南方有六种方言,包括雁门方言、陇西方言、渑池方言、浦西方言、卡姆方言和陶萍方言。
北方方言主要分布在茂县北部的赤壁苏区,中部的教场区、沙坝区,黑湖乡、永和乡,黑水县大部分地区,松潘县浈江区、热湖区,北川羌族自治县部分地区。上世纪80年代,说北方方言的人大约有9万人。特点是大部分地区有颤音,辅音丰富,元音长短,卷舌音和不卷舌音,辅音韵尾丰富,带辅音韵尾的元音较多,有重音,无声调。轻重音在构词法和构形法中有不同的作用,在构词法或构形法中有许多语音变化,如辅音的弱化、转位和交替,元音的和声等。北方方言的代词没有“格”的语法范畴,指示代词只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动词有人称、数、时、态、体、形的语法范畴。
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礼县通化区、薛城区、潍州区、渑池区。上世纪80年代,讲南方方言的人大约有33000人。南方方言的特点是没有颤音[r],大部分发音为[dz]或[l],很少有复辅音。北方方言的复辅音在南方方言中多读为单音节,有声调,能区分意义和形式,无重音。南方方言的词汇差异很大,与北方方言相比,同源词所占比例很小。
目前南方方言区普遍使用羌语和汉语。公路沿线,除了老人和成年人,青少年中能说羌语的丹越来越少。在北方方言区和偏远山区也广泛使用羌语。羌族酿酒的历史也很悠久,原因之一是古代羌族的一个分支最早从事农业。第二个理由是“禹生于西羌”,而中国酿酒之圣夷狄是禹的大臣,杜康是禹的后代。羌族男子数量较多,所以虽然喜欢豪饮,但很少喝醉闹事。喝酒的独特方式就是喝酒。酒以青稞、大麦、玉米为原料,封于坛中,饮用时启封,注入开水,插以竹筒,大家轮流吮吸,故称“饮酒”。边喝边加水,直到味道变淡。喝酒时,在场年龄最大的人先说四八个押韵在一起的吉祥话作为“祝酒”,然后按年龄依次咂。同龄的人在一起喝酒,可以各自在坛里放一根长竹筒,同时喝。有诗为证:“一坛集万珠,诸侯将俯首。双手捧向天柱,吸回黄河。”
羌族还有“重阳酒”、“玉麦蒸酒”。儿童和妇女经常喝加了蜂蜜的甜酒。
羌族的生活习俗在四川有20万左右的人口。自称马尔和二麦。主要分布在川西北岷江上游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绵阳市所辖的茂县、汶川县、理县、黑水县、松潘县、北川县。春秋战国时期,古羌人由西北向西南迁徙。其中一个搬到了岷江上游。此后,许多羌族部落南迁,经过长期融合,演变成了今天的羌人。秦时曾设在边道,汉时设在文山县。之后每个朝代都有州县。元明时期羌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清代改为流官。羌族地区长期处于封建社会。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经过羌族地区,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藏族共同建立了65438个自治州和265438个羌族乡。羌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常见汉字。实行一夫一妻制。信奉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诸神都以白石为象征。节假日有酿的酒。农村的羌人以麻或棉袍、羊皮大衣、夹克衫为乐,房屋依山傍石而建,塔高十余尺,古称“琼龙”。他擅长挖井造桥。女善采花绣。火葬、土葬和水葬。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民间流传着“开天辟地”、“强哥大战”、“斗安珠、斗木洁珠”等神话故事。流行锅庄舞,即“舞萨郎”。所用的羌笛,古今闻名。
规定饮食
猪肥肉是羌族的传统食品。流行于茂县、汶川、北川等地。把猪勒死,把肉切成块,腌制三到七天,挂在房梁上晾干。金包银也是羌族的传统食品。
相信
白石崇拜羌族的信仰和习俗。流行于茂县、汶川、理县、北川等地。羌族信仰的神很多,但没有铜像。所有这些都以白色的石头为象征,这些石头被供奉在屋顶的塔上、屋内的神龛上、火塘旁、村外的小山上和神圣的森林里。屋顶的白石代表火神,火塘旁的白石代表火神,山上的白石代表天神,田里的白石代表青苗和土地之神。有些人的屋顶上有许多白色的石头,这些石头不仅代表神灵,还代表其他神灵。羌人经常为自己的生日祈福,烧香拜白石。
羌族的信仰和搜山求雨的习俗。遇旱,人们会举行寻山祈雨的仪式。届时,禁止人们在山上打猎、砍柴、挖药等活动,违者将被谴责或痛打一顿。如果还是不下雨,就去山顶举行祈雨仪式。
林深羌族的信仰与习俗。羌族每个村落的山后都有一片神林,被视为山神之地。禁止砍伐圣林,也不准在里面放牧割草,村里定期进行化学祭祀。
羌族跳甲信仰与习俗。也被称为大葬舞。参加功勋士兵的葬礼。参与者一般是几个到十几个人,穿着皮甲,拿着武器。他们先围成一圈跳,然后形成两排对峙。兵器横飞,铜钹叮当,吼声震天,显示出死者战斗时的英气。
花架子羌族的信仰与习俗。眼睛被植物枝叶划伤或其他原因引起,如不适、流泪、眼球内有白色障碍物,俗称“丝”,可由段红解决。
油火相斗羌族首领信奉风俗。家里经常出现奇怪的影子或奇怪的东西时,一定要请段公来举行这个仪式驱邪。那时候,端宫会把清油煮开,放在碗里,里面有勺子。同时点一个火把,捧一碗凉水备用。在火炬上舀一勺热油,然后浇上冷水。火炬剧烈爆炸,噼啪作响,然后在上面泼冷水。火炬猛烈爆炸,发出噼啪声。端宫拿着手电筒走过一个个房间,最后来到门口。就这样,恶灵被赶出了家门。
羌族的踩头信仰与习俗。当患有腹痛、腹胀等疾病时,一定要请端公举行此仪式来治病。一般情况下,端宫把一个花糕头放在火塘里烧红,再拿出来淬一碗水给病人喝。病情严重时,病人应平躺在床上或火坑旁。段红会把烧红的头拿出来,赤脚踩在上面跳舞,然后踩在病人的腹部,自下而上轻轻搓三次。
羊髭骨羌族的信仰与习俗。端宫主持仪式,用来预测运气、病因、行人的运势、一年的吉凶、战争的胜败等。所用的羊跗骨必须取自献祭的羊,通常是在羊被宰杀之后,烹饪之前。
活着
雕花屋是羌族传统民居。也叫雕楼。......& gt&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