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失业”的经济学思考
失业的主体是具有一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劳动者。知识失业可能表现为公开失业,即劳动。
动力有工作能力和意愿,但没有工作机会;也可以表现为隐性失业,如就业不足,
人才过度消耗等。
对于发展中国家出现的“知识失业”,美国学者马尔科姆·吉利斯在他的《发展
《经济学》一书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印度和菲律宾这两个扩大高等教育的先驱国家出局了。”
现在有大量毕业生找工作,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加尔各答的所有职业介绍所
天上挤满了文学士和理学士,有的学数学,有的学英语,有的学物理。一些雇主主要
在这家机构寻找擅长空调、丝网印刷或管道的人才,这些雇主失望地离开了。存在
在这种环境下,大学毕业生最终不得不接受与教育无关的工作。"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知识失业”都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但是在
目前在中国,“知识失业”更像是一个悖论,所以被专家称为“贫困的奢侈”。
一方面,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很低。2000年中国第五次
根据人口普查数据,中国65438+万人口中,只有3611人受过大学教育,即受过大学教育。
受教育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6%。在中国,每百万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只能与之相比。
而其他发展中国家只有30%。人才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的缺乏,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要面对的挑战。
另一方面,在中国的一些中心城市,一些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前段时间网络公司低潮的时候,很多互联网公司倒闭或者裁员。有人惊呼中国的。
“白领”已经进入失业时代。当然,这种说法过于夸张,但北京、深圳等地的“知识流失”
业”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根据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失业保险处提供的数字,截至2006年6月底,北京
登记失业人数4.02万人,其中0.21.00万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此外,深圳老
动力局失业科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2月31,深圳市大专以上学历登记失业人数为2869人。
研究生只有2个。到2001年5月9日,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为失业人员。
从业人员总数增加到3157人,占失业人员总数的12.34%。这些数字不包括不工作的人
动态部门登记的“隐性失业人员”。
既然是一种“奢侈品”,那么中国的“知识失业”就意味着有一定程度的人力。
浪费资源。急需人才的地方,比如西部地区,不仅吸引不到外省市的高校毕业生,
即使是在当地走出去的大学生,通常也是“黄鹤未眠”,只剩下当地政府“招不到一个女婿,
我不能留下我的儿子。
政协委员谢克昌对太原市两所中学的高二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
100%的被调查学生希望将来能考上名牌大学,超过一半的被调查学生主要瞄准
“我们应该离开山西去发达地区发展”。事实上,近几年来,在北京读书的山西高校本科毕业生。
全省回国工作率不到20%,硕士研究生不到10%,博士研究生更少。号码
脚2%。
扩招太多?
很多人还记得当年高校扩招从65438到0999所带来的震撼。
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108万人,1999年达到160万人,增长47。
%,全国录取率达到49%,北京赵高录取率超过70%。2000年,高校再次扩招。
全国高校计划招生300万人,这是1999大规模扩招后高校的年度招生调控。
模数大幅增长的一年。
权威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45万人,超过2。
001年增加了30万人,但同期的用工需求却没有增长的迹象。到2003年,全国各地的高校都毕业了。
从业人数将达到21.2万人。
据相关专业人士分析,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尤其是高考。
不再受年龄限制,中国高学历人群的失业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因为高校的扩招,以及就业
市场的容量并没有上升,所以长期来看,中国高学历人群的失业率会上升1。
不可避免的趋势。
据上海媒体报道,上海很多大学生之所以自信,是因为承受不了找工作的压力,经常被打败。
内心受到了重创,有些同学一边考研一边找工作,实在忍无可忍,纷纷进入了心理。
中心咨询。一个学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所有招聘会,投了几百份简历。
我面试过很多公司,都以失败告终。现在已经心灰意冷,说不打算继续找工作了。
“毕业生比去年多,工作机会比去年少”,这是对今年应届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直观看法。
感觉。“受美国9月11事件影响,全球经济不景气”“IT行业陷入低谷”“今年是大学。
毕业第一年扩招成为今年就业形势严峻最常被提及的三个原因。
按照世界银行定义的边界,一个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就是入学率达到15%。印度有
在这个层面上,中国的高等教育还处于“精英阶段”。中国的目标是2005年的高等教育。
学历升学率达到了15%的普及化最低线,也就是说以后每年都会有更多的大学生进入社团。
是的,就业形势会更加严峻。
被逼考研
在找工作的时候屡屡碰壁之后,深造成了很多大学生被迫的选择,所以在国内。
出现了考研热持续升温的独特现象。
就业压力大是很多大学生选择考研的主要原因。兰州大学新闻系的一个女生说
:“考研是被逼的。很多正在读研的同学认为,人才市场越早上涨,考研的含金量就越大。
会更高。"
每年下半年,都会有很多年轻的大学生放弃工作,从全国各地赶到北京参加各种考试。
读了辅导班,北大清华等高校附近简陋的房子都租出去了。在考研大军的强烈需求下
北大附近一套一居室月租飙升至1800元,依然供不应求。
据新华社报道,2002年全国报考硕士的人数为62.4万人,高于2006年5438+0。
加上164000人,是近年来报名人数增幅最高的一次。200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为19。
6550万,比2001增长22.8%。来自教育部的信息显示,报名者中,普通高校为应届。
本科毕业生报考人数为27.3万人,比2001净增7.2万人。按学历分,大学毕业。
报考人数为541,000人,同等学历8.2万人,6.5%的报名者年龄在35岁以下。
1.2万人。
2002年,考研大战刚出,新一轮考研又开始了。2002年2月25日,位于中央财经大学
“文登学校报名处”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名学生。明年考研的两个缠绕辅导班
队伍曲折向两边,每条长龙都超过100米。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认为,考研热潮首先与当前就业形势有关。
关闭。从全国情况来看,2002届毕业生整体分配形势严峻,就业不容易,自然会促进
更多的人选择报考研究生。也有专家认为,目前一些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限。
人们认为毕业生的学历越高越好,这就造成了“学历贬值”的现象,这使得求职者认为怀孕
学位证越高越好。读完硕士还得读博士,不然找不到好工作。因此,不断地
有人加入一年一度的考研大军。
考研背后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但如果有好工作,全日制
读书还会是很多人的选择吗?《中国青年报》的一位编辑在大学毕业时做了一个庄严的决定。
2008年后找一个合适的喜欢的专业读研究生。几年后,他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自己喜欢的专业。
而且被导师认为是“创造型人才”,但他不敢考,理由是等我毕业了会很残酷。
在竞争环境下,我还能回到中国青年报岗位吗?
考研的过程也是一种时间和金钱的支出,很多考生往往需要两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可以考上研究生。记者的两个朋友就是这样把青春献给考研的:一个从1992到20。
2000年,我一直坚持不懈地申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会计学硕士,每次总是失败。
结束;另一个是1995-2000上半年工作,下半年复习考研,也是每
上次考试的结果令他失望。这中间有形无形的损失真的是无法估量的。
紧急关注
毕竟高学历失业对于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普通人来说,是从无到有的事情。中间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董克勇教授认为,与西方国家的高学历不同,中国的
高学历失业出现在供不应求的时候。从供给来看,中国高学历人才不多。
是的,但是太少了。尽管不断扩招,但我国18岁至22岁的大学生比例不超过8%。
而且从全国人口来看,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比例也小;另一方面,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看,我
现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在这种情况下,高学历就出现了。
应该认真对待失业问题。
有专家指出,中国的高等教育失业与西方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正常的高等教育失业是有区别的。
同时,至少有两个方面需要调整。
第一,由于高校的专业设置没有完全市场化,劳动力素质的供给和市场需求之间出现了错误。
有点。董克勇教授表示,要坚信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强市场对专业设置的引导。虽然现在
高校专业调整了很多,但不尽合理,还是有人为因素。一些大学生去上学。
专业过剩,找工作自然难。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理想的情况是设立专业市场。
领域,国家宏观调控一些市场调节不了的专业,比如一些基础学科。
二是人才分布不均衡,劳动力的区域供给与市场需求存在错位。董克勇教授认为
要解决人才地域分布不均的问题,就要让一部分人才离开大城市,流向需要的地区。
这取决于市场机制的缓慢发展。在大城市和小城镇工作所需的人力资本投资越来越远。
之后有些负担不起大城市的就业成本?比如住房、子女教育等人才自然会流向小城市。
城镇和欠发达地区,但这个过程会很长。
董克勇教授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学历失业逐渐成为人们熟悉的内容,如何应对?
是的,也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如果“知识失业”大规模发生,不仅会造成资源。
浪费,而且会降低社会有机体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