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师银燕大师简介
石(公元1880-公元1942)是民国初年著名的法师。他的俗名是李叔同,祖籍浙江平湖。其族谱名,幼名,又名岸,广侯,字童叔,别号爽,逸仙老人,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生于天津,卒于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享年六十三岁。他是父亲李时珍的第三个儿子。
出家前,已有家室,即玉的女儿,18岁时由母亲迎娶,和靖子,在日本出嫁,两人都为他生子。出家之前,弘毅才华横溢,在国画、音乐、戏剧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虽然幼年丧父,但在家庭的培养下,国学和书法都有很好的基础。除了传统的儒家经典教育,他还在上海南洋公学师从蔡元培先生。在为母亲哀悼半年后,弘一同前往日本,开始了他长达六年的留学生涯。弘毅于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九月二十九日考入东京上野美术学校西洋画系,师从黑田学习西洋画。除了学业,弘毅还活跃在当地的音乐、艺术和戏剧圈。3月毕业后,弘毅回到中国,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弘毅在学校是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转移到当时人们不太关注的图片和音乐上。
弘毅出家的主要原因是,37岁那年,他到杭州西湖大慈山的定慧寺(又名虎跑寺)斋戒打坐。从此,他开始吃素,供养佛像,阅读佛教经典。李叔同三十九岁,即民国七年(公元1918),在定慧寺出家,当年九月,入灵隐寺受一比丘祝圣。
出家后,弘毅潜心研究经典,其中对法典的研究最为深入。除了收集整理与四点法相关的书籍,他还写了许多与戒律相关的文章。为了弘扬戒律,他创办了南山法学院和闽南佛学修订院。在他的努力下,南山法家得以复兴,他本人也被佛教界奉为“南山法家十一世祖”。但不仅仅是重视戒律,有人用“以华严宗为界,以四戒为行,以引净土为果”来概括弘毅大师的佛学成就,可见他在华严宗和净土宗的精神成就。除了在佛学方面的成就,弘毅出家前的艺术修养也为佛学增色不少,如为太虚大师编曲三宝歌、由护生协助出版《经》、抄写多部经书的墨宝等。
浩一出家的时候恰逢中国的动荡时期。抗日战争中,他立志殉道,有“护法,不怕炮弹”“不忘忆佛救国,救国不忘忆佛”等警语。为了弘扬佛教,他甚至拒绝离开被占领的战区。据他的弟子刘质平说,* * *曾经软硬兼施,希望弘毅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帮助* * *为蒋介石写对联,但是被他拒绝了。
在民族感情和僧团事务上,弘毅的行为与同时代的太虚和尚非常相似,他们的友谊也很好。弘毅对太虚推动佛教现代化的活动,如生活佛教、学科重建、寺院财产改革等,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鼓励。即使在太虚遭到传统势力激烈反对的时候,弘毅仍然给予了他真诚的支持。因为太虚没有正规学历,设计教学课程不是他的强项。曾留学日本的广一熟悉现代教育,于是帮助太虚将现代教育方法引入太虚创办的佛学院。
民国三十一年(1942),积极推广戒律和僧伽教育的弘毅在全州不二次温岭敬老院逸静室安详辞世,享年63岁。后人感受到弘毅大师的美德和贡献,也为他建立了纪念馆,如浙江平湖市的李叔同纪念馆和天津纪念馆。目前,学术界对弘毅的研究很多,在台湾地区也召开过多次弘毅大师研讨会。他生前著作甚多,被后人编辑成《弘毅大师全集》,共分八卷,包括佛学、传记、序跋、文艺、书法、书信、杂文、附录等,共计1300多万字,10卷。也有个人整理的文集,如蔡念生《弘毅法师法集》、《弘毅法师笔记》、秦《李鸿轶舒潼法师书信集》、秦《李叔同音乐集》、秦祁鸣《李舒潼弘一法师言论集》、徐正伦《弘一法师诗文全集》、刘素芬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