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历

甘肃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长。兼任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学会立体农业分会副理事长、甘肃省农业学会副理事长。主要致力于复种、旱地保护性耕作、节水农业和农业生态学的研究。2012年7月27日,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参加国家和“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培训期间,因心源性猝死。

1985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系。1988获得甘肃农业大学硕士学位。1996获得中国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学位。1998晋升为教授。自1994起任硕士生导师,自1998起任博士生导师。

1992、1996两次获得甘肃省青年科技奖,1995被评为甘肃省高等教育系统跨世纪学科带头人。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000年获教育部首届优秀青年教师教研奖励基金、首届青年教师奖,2002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三等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曾为本科生讲授《农学概论》、《农业生态学》、《高级农学》、《农业现代化专题》、《作物栽培与耕作进展》、《研究生和博士生工业生态学》等课程。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面向作物栽培与耕作的旱地与绿洲农作系统、面向生态学的农业生态学方向招收博士生,面向上述两个方向招收硕士生。培养博士研究生25名(含合作生10),硕士研究生32名。目前博士生14,硕士生17。

主要研究方向为复种、旱作农业系统、节水农业、农业生态学。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将多熟制技术推广到1500m以上的高海拔一熟制灌区,在建设“吨粮田”和“双千田”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持续高产技术研究,丰富多熟制理论和技术体系;2.开展黄土高原保护性农业技术研发。研发技术已基本成熟,并开始应用于生产实践。研究成果应用5年后,表层土壤平均含水量提高了11~91%,小麦、豌豆等作物产量提高了2~43%,水土流失和生产成本显著降低,延续千年创新旱区农业。3.提出了内河灌区以低产作物、高产作物和设施高值作物为基础的3种节水农业模式,规范了关键配套技术,有效促进了干旱内河灌区节水高效农业技术的集成、优化和升级。

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省级科技攻关项目等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32项,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

参与《中国农村科技政策》、《国家农业科技“十一五”发展战略》、《甘肃省国民经济“十一五”规划》、《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咨询,受聘为UNDP、FAO、ADB项目国内顾问。目前主持研究项目7项,包括ACIAR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行业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甘肃省科技攻关项目等。

主编或副主编《甘肃省土地生产力与承载力》、《新复种研究》、《甘肃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黄土高原旱地农业——技术、潜力与出路》、《区域农业发展与耕作制度建设》等9部专著,参与编写7部专著;副主编面向21世纪本科教材《农学》、《农业资源与区划》,参与编辑《农业生态学》和研究生教材《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