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的幕后制作
改革和嬉戏的缩影
据《情满珠江》总策划邹启宇介绍,《情满珠江》的策划初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中央领导同志提出宣传战线要实施“五个一工程”。1991年3月,广东省有关领导作出批示,组织力量创作大型电视剧,再现广东人民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和珠江三角洲城乡生活的深刻变化,作为我省“五个一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要求重点反映悲喜交加的情感和老百姓生活的变化。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爱上珠江》的酝酿过程充满了鲜明的“广东特色”:虽然是“订作”,却开创了国内公开招标剧本的先河。早在1984年,广东首部反映个体户生活的国产电影《雅马哈鱼档》就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可见广东在改革开放题材的创作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珠江再次证实了这一点。剧本写作期间,主创人员多次在顺德进行“撒网圈地”。该片总制片人董志勇表示,剧中人物心思缜密,构思巧妙,暖心有仁。主要情节都来源于生活。“素材太多,不如说故事压缩精炼,现实生活比艺术创作更惊心动魄。”值得注意的是,《爱上珠江》开头是知青集体出逃香港的敏感情节,在央视播出时被删减,使得1994年初央视播出时比广东少了一集。剧中也有一些当时还“出格”的话题,比如女知青为了还乡甘愿出卖肉体,私企创办中的勾心斗角,感情纠葛导致家庭解体。对此,董志勇表示:“如果没有广东领导人开明的态度,坦诚承认历史的态度,这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该剧播出后,在北京、上海,人们对片中的“下海”、“跳槽”等新鲜词汇津津乐道;在广东,有很多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人握着董志勇的手,感叹整部电视剧感人至深,甚至泪流满面。从来没有一部电影像那样反映出我们的烦恼、沮丧和无能!"
正视历史的保留,逃离香港
省里提出拍《爱的珠江》的时候,我是朱颖厂电视部的副主任。在我看来,这部电视剧太及时了。反映了广东人的心声。虽然改革开放10多年来,广东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但中国内地民众对广东改革开放的成就认识不够,广东也给人以“经济巨人、文化矮子”的印象。人们希望有一部容量大、质量高、视野广的影视作品,全面介绍和反映广东日新月异的新气象。
朱颖工厂接到有关方面的通知后,立即组织创建。剧中近十个主要人物“有理有据”,观众会觉得亲切。剧本初稿经过反复修改,与原貌相差甚远。刚开始担心过不了出港的情节,后来听一个领导说,没有贫困,怎么会有改革?我们必须正视历史,我们决心保留这个情节。春潮原定于1991年底开拍,但直到1992 65438+2月才在番禺的一个小村庄开拍。演员方面,起初我们考虑由、沈俊逸、陈担任男主角《林》的演员,但当时国内一线男星身价已经涨到每集2000元,甚至高达每集4000元。我跟导演说我做不到,要限定在每集1000元。后来我找到了巍子,他也是整个剧组里片酬最高的明星。其他女明星都是500元集。
珠江的原名是在棉花树下。当时我们觉得还不够大气。后来在省里领导的建议下,改成了“春潮”,包括我们组建剧组,正式开拍时用的名字。时任省委书记的谢飞同志非常关心这部剧,并题写了《潮》的书名。没想到,就在即将播出的时候,上海拍了一部《大潮》,抢在我们之前在央视播出。一时间,所有人都突然愣住了。我们做什么呢我们得改名了!改名也很痛苦,意味着我们半年多的宣传都白费了!我应该用什么名字?有人说“珠江人”,有人说“青春之旅”,还有“看红棉怒放”等等。结果经过反复讨论,我们决定用“珠江”这个词,因为它一针见血,取名广东。有人建议叫它“珠江之恋”,后来我们讨论决定用“珠江之恋”这个名字。1994年初,《珠江》作为央视开播剧播出,效果很好。大家都很高兴:我们终于在表达主旋律的艺术作品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5438年6月+10月去北京领取第十四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的时候,有记者问我有什么感受,我说,我觉得我已经不能组建这样的剧组了,因为这个剧组是广东人为了理想开拓进取,不求回报的缩影!
终结海外电视收视神话
从另一个角度看,珠江也是广东卫视和海外卫视,尤其是香港卫视激烈的生存竞争的一个令人信服的例子。1983开始引进港台国产电视剧。1986年,广东电视台买下香港电台制作的长篇电视剧《流氓大亨》,收视率高达76%。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广东涌现出一批具有岭南文化特色、反映广东历史和现实的优秀电视剧。1987期间,龙系列公关小姐收视率达90.99%,获得飞天奖、金鹰奖。与此同时,《洋妞》、《商界》等作品在中国影视业首次引入“商战”概念,高峰期最多有26家电视台抢播《洋妞》。《爱上珠江》的出现,预示着广东影视业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随后,《农夫之子》、《英雄无悔》、《和平年代》连续三年获得国家最高奖项,并创下央视黄金时段收视纪录,震动观众,从而使广东电视剧和京沪电视剧三足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