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 zhēng新节目掀起口水仗!

文|梁祥子

好的概念,不好的呈现,Xu zhēng的《食在路上》看起来真的很“尴尬”。明星跨界综艺制作人?演好剧已经很难了,就不要再给综艺市场添堵了。

说起Xu zhēng,很多人应该会想到他的《尴尬》系列电影,以中产阶级男性的尴尬生活为背景。无论是《尴尬路上的男人》、《泰国的尴尬》还是《香港的尴尬》,Xu zhēng似乎都在试图确立自己“喜剧明星”的精神内核。

“世间万物,唯有美食和爱情不可辜负。”在毒鸡汤的时代,这个流行语显得相当心不在焉。它提醒人们,除了名气,眼前的小幸福也是珍贵的。《美食在路上》其实是将喜剧与美食综艺结合在一起,通过轻喜剧的风格将美食带来的愉悦外化,以美食为载体,展现普通人对生活的热爱。确实是原创节目。

其次,《吃的远》中呈现的食物是最“亲民”的食物,“逛吃”环节呈现的是最“生活化”的问题,比如第一期节目中提到的火车上的方便面,厨房用30元做的飞机餐,“逛吃”环节的嘉兴服务站的肉粽和胡雯。带给观众平凡生活的感动,《世奥》力求的心智路线还是很有思想的。

但俗话说,没有期待就没有失望。将于本周收官的《囧途上的美食》第11期已经播出,但最终并没有达到《囧途》系列电影的效果。豆瓣4.5的低分,口碑表现略差,Xu zhēng第一次尝试综艺就开了个坏头。他想把“炯”这个品牌做得更加丰满,却不知道现实是如此骨感。

而Xu zhēng想到的,以及周迅、周星驰、陈坤、李易峰等明星艺人,都成为了综艺节目的制作人和制片人。但是,他们要想借助个人品牌效应收获更多的市场,是给已经躁动不安的综艺市场增添一点浮躁精神还是应该做出一些实质性的贡献?

浪费了“化尴尬为快乐”的核心理念,

“吃在路上”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作为国内首档原创轻喜剧美食真人秀,《美食在路上》总制片人曾这样表述节目理念:每期都有不同的主题,以美食为线索,通过展现生活中平凡的“食”与“食”,传达节目的理念——漫长的人生难免会遇到失望,但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尴尬。

说实话,当向君在节目开始前看到这个介绍时,他非常感兴趣。毕竟把美食快乐的外化,把Xú Zhēng积累的“尴尬”元素嫁接,应该是好的。但结果似乎并不理想。总的来说,“吃在路上”的问题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东拼西凑的节目设置没能表现出节目的主题。

《吃在长路》已经播了11,套路也清晰可见:“棚内+室外”的组合。每个节目至少包括“脱口秀+小品+访友+实验厨房+找吃的”,聚焦不同的主题,比如90后的夜生活、校园美食、旅行中的美食。

这个大杂烩拼盘好看吗?其实要看阵容,看嘉宾的表现,看节目主题有没有通过这样的拼盘表达出来。当然,节奏也很重要。关于前两点,就《美食在路上》来说,阵容其实还可以,只是宋小宝上的综艺节目太多了;在嘉宾表现力上,《吃在路上》的明星艺人涵盖了广泛的年龄、性格、文化背景,尽量照顾到更多的群体。只是郭麒麟的存在感太弱了。更重要的是,第三点。

《美食在路上》从题目来看,侧重于“在路上”和“美食”,即寻找美食过程中遇到的尴尬事。首先,我们需要看到的是每一期的主题是否与节目想要传达的理念紧密相关:从第一期的“旅行美食”,到后来的“大学美食”、“90后的夜生活”、“火星美食”、“香港美食”、“永远不变的你”、“天南海北年夜饭”、“烧烤主题”、“火锅宴”、“酒文化”。向君先生不禁想,节目组每期突然想出一个点子,然后胡乱拼凑出一个节目,这难道不是真的吗?

《食在路上》试图通过拼盘的方式来丰富节目的内容容量,丰富节目的表现形式,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各种类型的程序被机械地组合在一起。不然就像看快乐喜剧人+天天向上(一个美食主题)+一个教烹饪的纯美食节目。同时,节目中对食物的整体呈现较少,食物本身的概念和背后的含义被淡化了,似乎与真实名称不符。

2,逻辑下线,整体感觉是多么的“混乱”

《食在路上》给人的整体感觉是“乱”,这和它的节目设置有关,也和它的“野心”有关。

一个小时的综艺,脱口秀,小品,实验,美食搜索,嘉宾访谈,最后的结果就是每个环节都匆匆而过,每个环节都仓促单薄,每个环节都割裂开来。

第二期节目,首先是Xu zhēng和Andrew去剧的食堂找包子;然后他们去了工棚,Xu zhēng和高谈了大约4分钟。突然,高成了观众,开始观看小品《青椒之恋》。接着,又开始品尝高的鸡尾酒;最后进了实验厨房,在大学食堂门口看厨师们做出了一道道精彩的菜肴。

就节目流程而言,项说自己也不知道逻辑线索是什么,很想在节目组说一下。

所以“吃在路上”最大的问题在于“乱”字。节目似乎总想抓住“尴尬”的线索。毕竟这是一个承载大IP的词。但是,链接设置、剪辑线索和“尴尬”二字有什么关系呢?这个综艺节目里的“尴尬”是什么意思?我不知道。

3.Xu zhēng的身份不明。

最重要的是,Xú Zhēng对于“吃在路上”的认同是什么?

节目的联合制作人?是节目的“尴尬老板”吗?是节目的主持人?是节目的主心骨。还是表演小品的演员?

这些身份都没错,但就算他偶尔能讲搞笑的段子,Xu zhēng的其他幽默和智慧都没有完全展现出来,他“尴尬”的品牌文化也没有被综艺节目延续。这不得不说是“吃在路上”的遗憾。

作为节目中的核心IP,Xu zhēng的表现其实可以更好。比如在访谈节目中,他还有些出丑,好像有人评价说:“Xu zhēng有自己的喜剧价值,如何按照节目计划给自己定位,节目组也不清楚。幽默和智慧虽然是他的个性,但不足以支撑整个节目,令人难忘的‘尴尬老板’自然也无济于事。”

艺人跨界综艺制作人,

能力不够钱补?

一个综艺节目好看不好看和制作有关,但是把锅都“造”出来是不公平的。纵观如今的综艺市场,仔细梳理可以发现,“明星控”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这里的“大师”有时候不是人物设定,更是背后的资本。而当这些明星艺人都成了综艺节目的制作人,他们真的给这个市场带来了什么不一样的烟火吗?

说到艺人做综艺节目的制作人,有周迅的《西游记》和《24小时》,好像是陈坤主导的。据悉,周星驰也在测试综艺节目的制作人,加上《囧途吃货》的Xu zhēng和《我们一起走吧》的制作人李易峰,明星艺人真的是能折腾。

那么,他们制作的这些节目呢?路上的食物太乱了,不能自理。《西游记》评分4.4分。《二十四小时》第二季韩国队退出后,口碑收视率不如第一季。其实他们的资金投入并没有给综艺市场带来新的爆款,反而增添了更多的金钱气息和浮躁气息。

究其原因,童认为,一个节目的质量需要制作人尽最大的努力,但制作人不仅仅是一个“财主”。制作方需要负责节目前期的市场调研,看节目是否有前景,通过调研来决定是否值得制作节目。制片人是节目的灵魂,决定了节目的风格、市场走向等等。但事实上,很多明星艺人显然并没有真正理解“制作人”的真正含义,对综艺节目的制作也不是很了解。结局只是借助综艺节目加强个人品牌建设。

也许,正是在这样的“掘金者”欲望和浮躁心态下,我们失去了越来越多的“爆款”综艺节目。艺人不妨先尽职,做好演员。如果一定要来,先让自己羽翼丰满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