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在济南机场的简历

豫东战役后,形势迅速发展。粟裕认为,国民党反动政府虽然在军事上仍占一定优势,但在政治、经济、文化、民心得失等方面,还是有优势的,或者至少是势均力敌的。他对师级以上干部说:“今后要立足于全面反攻,决战中原淮海平原之敌。”

豫东战役末期,粟裕也有顺手歼灭黄大部的想法。由于南线之敌兵团近在咫尺,黄不可能歼灭。他除集中现有兵力强攻黄并顺利撤离战场外,还命令徐谭(徐、谭震林)兵团不要参加围剿黄兵团的战斗,而要夺取附近的兖州,从而歼灭敌人三万六千余人。这一举动让毛主席非常高兴。于是,毛主席设想,徐谭兵团休整两周后取济南,让邱、黄紧急援济南。这样,华在运动中歼灭了邱、黄的第一部,并顺势夺取徐州。这是一个极其理想化的想法。毛主席给粟裕发了两个电报征求意见。面对毛主席的电报,粟裕想了又想。为了更好地回答毛主席的询问,他决定在高倩召开一次会议。会前,粟裕将毛主席的电报全文发给全体与会者,要求他们做好充分准备。

参加会议的不仅有陈士举、唐亮、钟期光、张震等华业领导,还有各纵队的主要领导。

苏羽安静、认真、非常仔细地听着大家的发言。他们的发言都是关于如何积极贯彻毛主席电报精神的。粟裕的思路比较宽广,甚至远没有毛主席想的那样。幸好毛主席只征求意见。在粟裕看来,集中兵力,解放济南,没有很大的困难。他所想的是在中原淮海战场歼灭蒋介石近百万主力,即所谓“大决战”。他已经考虑这个问题很久了。早在苏联战役中,他就认为国共之间必须有几次决战才能决定胜负。他认为,作为一名指挥官,他能参加如此重大的战斗,这可以算是革命的幸运者。

他没想到,这场大决战就要来了,他和他的部队会成为这场大决战的主角。也就是说,他在城南庄立下军令状后,接着打豫东战役,形势发展迅速,迫使他把大决战的想法提上日程。所以,他现在考虑的是把中央军委和毛主席攻克济南的决定变成“攻经济困”的具体周密的作战计划,从而拉开在中原淮海与蒋介石百万大军决战的序幕,以达到歼灭国民党军长江以北主力的目的。

看到大家都议论纷纷,他说:“目前要使徐谭兵团的一支部队进攻济南,难度很大。退一步说,恐怕部队本身也有困难。魏县、兖州战役后,伤亡惨重。他们东征西杀,驰骋在山东、河南多个战场,已经不可能连续作战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进攻济南,必然会迫使敌人北援。

这样一来,兖州仍有可能被敌人夺回,新建立的兖州人民政权也就丧失了。以徐、谭现有兵力,很难兼顾攻济与济困。如果许谭全力专守济南,兵力可以用,但时间长了,南线之敌仍可助北。比如邱清泉、刘如明兵团助北,那么徐坦兵团如果都用来助北就会觉得力不从心。

这些话引起了将领们的强烈兴趣,他们争相补充粟裕的“攻济济济困”计划。到太阳升起的时候,对毛主席询问的完整答复已经飞到了中央军委,要求毛主席和军委领导作出决定。

很快,中央军委的电报来了,允许他们休息一个月,同时“进攻经济”和“援助”,要求迅速拟定具体作战计划。

在高倩会议敲定济南战役的作战部署之前,苏羽专门与张震谈了话。

“苏司令,你说把‘攻经’和‘攻援’作为两个环节,放在作战全局中考虑,是什么意思?”张震先发制人。

“你说呢?”

“我说,‘攻经’或‘争援’,只是济南战役中的两个环节。”

“还不错。但是,就整个济南战役而言,只是一个序幕。前奏再好,也代替不了高潮。”

“苏司令的意思是……”

“在江北抗击蒋介石的百万大军。具体来说就是在中原淮海调动歼灭敌军80万!打淮海!”

张震惊讶地看着粟裕,攻克山东省会,消灭数十万敌军,只是一个序幕。苏司令的序曲好大...

是的,经过几经研究,中央军委批准,济南会战定在1948年9月16日,中秋节之夜。约定的时间一到,所有的枪都会爆炸,地动山摇!淮海决战的精彩序幕终于奏响了...

经过八昼夜激战,解放济南,歼灭敌军十余万,活捉王。

济南战役打响后不久,粟裕就知道,杜并不是真心想帮助济南,而王直接向蒋介石求助。蒋介石下了死命令,杜只派了不到一个旅空降济南。援助计划很难实现。不过济南的解放会顺利一些。

其实在1948年8月,粟裕在筹划济南战役的时候,就已经反复考虑过华野的未来走向。他认为,济南战役后,华野宜移出徐浜线以东。如果回到中原,与中原野战军会合,在徐州西南求战,我军将处于蒋介石徐州集团和武汉集团之间,从一开始就与优势敌作战,我军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若兵出许浜线以东,先攻占淮阴、淮安、高邮、宝应,则津浦线可暴露,徐州可被孤立,敌人将被迫沿津浦线及河防撤退(至少加强)。这样可以减少敌人的机动兵力,便于我恢复沿江工作,为今后的渡江作战创造有利条件。将来华野全军进入陇海路以南作战,也便于得到华中民众更大的支持,交通便利。

基于这种考虑,粟裕在8月23日给中央军委的请示电报中提出:“两个月内,我军可全力沿运河、津浦南下,以一个团攻占淮北、高邮(邮)、宝应,苏北局势可大为发展。”当时就想用这个战斗动作,为接下来的战斗和军队渡河创造条件。

济南之战,徐州援敌,在华野封锁援军阵地之前,一直犹豫不决,不敢北上打华野。粟裕认为,这说明敌人并不傻,只是为了避免在不利条件下与我军发生大规模战争;同时也说明我军对敌进行战略决战的有利条件已经逐渐成熟。因此,他进一步策划了徐浜地区的作战计划。他设想在南下作战夺取淮河、高邮、宝应时,也采取“攻经援”的战术,以苏北兵团和一个纵队为围攻任务,全军主力放在宿迁至运河车站之间的运河两岸,以歼灭徐州、海州线可能来援之敌。如果敌人不来增援或援兵受阻,第二步以三个纵队打,攻占海州、连云港。这次战役的名字叫“淮海战役”。

9月24日早上7点,济南的巷战仍在激烈进行。粟裕判断济南战役胜券在握,徐州之敌将停止援北,于是将上述作战方案上报中央军委,建议举行“淮海战役”。

有人说,粟裕是超前的。在战争指导上,他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往往处于领先地位。他的战略眼光,没有任何主观随意性,是现实的科学预见。这是他在长期革命战争中不断探索、不断攀登、不断积累的结果,才得以逐步形成南线决战的战略构想,并通过济南战役拉开了决战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