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为什么定居在邯钢?

胡建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1997包钢学院。摆在他面前的有三个选择:留校任教,做实验老师然后考研;在包钢无缝钢管厂任技术员,规模大,条件优越,效益好;在邯钢当钢铁工人。

胡建的选择超出了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和同龄人的想象。他走进邯钢,穿上蓝色工作服,成为一名一线钢铁工人。当时的邯钢是全国企业学习的榜样,他说一定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10年后,“技术比武冠军”、河北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用一系列的成绩和荣誉证明了自己的正确选择。面对荣誉,他平静而自信地说:“我就是喜欢脚踏实地做点事!”

当胡建第一次进入邯钢时,他对企业的快速发展感到非常震惊。在邯钢第四轧钢厂实习轧钢工期间,工作很辛苦,不懂就问。工人师傅们觉得这个新来的小伙子和其他大学生不一样。“他总是像个学徒,不像个大学生。”经过一年的实习,大师们对胡建投以满意的目光。老轧钢工人愿意和这个胖胖的好学的年轻大学生聊天。他们说:“大学生真好。”

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他到邯钢仅一年,就被机会盯上了:1998年,邯钢准备从德国Simak公司引进一条连铸连轧生产线,这是国家批准的冶金行业最大、最紧凑的板带轧制生产线,设计投资33.7亿元,是当时冶金行业的“巨头”。经过讨论,商界领袖决定让胡建为这个项目做准备。

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击中了他。

胡建进入了精整组的连铸连轧生产线,这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由于国内没有可借鉴的经验,设备资料又都是英德两种语言,胡建开始夜以继日地阅读外文资料,很快就完成了654.38+万字精轧机各种技术资料的翻译,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翻译成本。

根据合同,胡建将于6月1998作为CSP工人赴德墨进行为期三周的理论培训和六周的实操培训。国外轧钢机的操作台上,七八个电视屏幕上匆匆闪过各种数字。显示器上的这些数字来得快去得也快,要说胡建每天都觉得自己的眼睛、脑袋、手不够用,那也晚了。当时胡建没有电脑,只能用最快的速度速记,用笔在笔记本上快速抄写。这一轮数字一闪而过,没有抄下来,就等下一轮再出现,再抄...几个星期的时间,他写下了三本厚厚的笔记,白天晚上都仔细回忆和研究,力争把所有的资料都背下来。在这一个月的留学期间,为以后在邯钢热轧生产线的调试和生产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回国后,为了邯钢第一块热轧板卷的诞生,在项目进入调试阶段时,胡建一边培训工人,一边参加精轧机的优化调试,向现场工人仔细讲解轧机的结构、动作原理、技术要求、功能和用途、工艺设置、物料跟踪和控制原理。他用最精准的手法练习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

1999 12 10对胡建来说是难忘的一天。265438+下午0: 40,他和全班同学屏住呼吸,全神贯注。胡建双手轻敲键盘:一条鲜红的带钢随着轧机的轰鸣声冲向最后一道工序。“热负荷测试成功!”第一卷钢诞生了,厂房里一片欢呼声,但胡建突然坐在椅子上,眼泪不停地往下流。

虽然热负荷试车成功,但后续的优化调试和试生产任务同样艰巨。在调试生产过程中,由德国Simak公司的技术人员随机调试了胡建等四个班。他们连续工作了将近五个月。老外说:“不要这样换四个内胆,太费时间了。”就这样,胡建的值班人员调试在一个月内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比原来4班的值班人员速度提前了两个月。

为了使轧机快速达到产量和效率,胡建带领全班总结出“C类先进操作法”和“改进换辊模式法”,迅速在全厂推广,成为轧钢车间每个人必备的操作手册和学习用书。

2000年秋,CSP生产线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外国专家巴特尔先生称赞邯钢生产线创造了“四个世界第一”:建设时间最短、投产时间最快、热负荷首次试运行、连铸漏钢率最低。现在这个“巨无霸”已经显示出了它的巨大威力,年轧制能力占邯钢总部的一半以上。

时至今日,胡建的“热轧技术”已经“熟能生巧”,其他很多都滚不出来,有的甚至比外国人用的时间还少。他说:“我依靠操作面板上的手感。”

2007年6月,胡建被调到邯钢集团邯宝钢铁有限责任公司2250 mm热轧厂,带着80个徒弟担任“热轧工艺负责人”,新的2250 mm热轧生产线建成安装。这是邯钢历史上的又一个“第一”。“这是我们邯郸钢铁公司向钢铁第一梯队迈进的又一步。我一定全身心地投入,争取这‘又一个第一卷’由我来卷。”

“我每天都要加班,不光是我自己。全程八组都要加班。”胡建说。目前,胡建是个大忙人。白天,他要协调其他七个小组的所有工作。晚上下班后,他还要把输入材料的光盘带回家学习,看图纸,研究新来的配件。

胡建以邯钢为家,从未想过离开轧钢厂。他日夜与轧钢厂生活在一起。他的技能和专业精神让他的同行们钦佩不已。几家公司提出高薪聘请他,但胡建婉言谢绝了。他说:“我在邯钢找到了老婆,安顿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