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镇的经济

渔业

沙家浜镇水域面积大,有发展淡水养殖的基础。民国时期,民间养鱼兴盛,以草鱼、鲤鱼、鲢鱼、鳊鱼为主。渔民四处漂泊,常年靠打鱼挖鳝鱼为生。1953年,开发了史敦威800亩养殖基地。1956,渔民分散加入农业合作社。1958,各合作社渔民共同组建了捕鱼大队,上岸定居。1968和1980,横泾公社和唐史公社分别开始实行农渔业联合经营。在七八十年代,养蚌类和珍珠非常流行。70年代至1992,允许渔民在阳澄湖捕捞鱼蟹。上世纪80年代实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庄、河流水面承包给个人,大规模挖掘集约化鱼塘,扩大了养殖面积,提高了养殖密度。从65438到0985,在社邦村地势最低的地方挖了300亩鱼塘,建了专门的水产养殖厂,既减轻了排水压力,又示范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1992年,唐史镇划出阳澄湖水面4733亩进行围网养蟹。20世纪90年代,农业产业结构全面调整优化,部分农田改为水产养殖基地,水产品产量逐步增加。65438-0999,唐史镇实施江苏省常熟市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园水产养殖区国家综合开发项目。2005年后,养殖面积稳定在4.2万亩左右,水产品产量稳定在654.38+0万吨以上。2009年,沙家浜镇在阳澄湖仍有1.500亩的围垦面积,承包户47户。2010新建沙家浜现代渔业科技产业园,占地10350亩。全镇水产养殖面积达到42800亩,占全镇农业耕地的85.7%,占常熟市水产养殖总面积的27.7%。有3000多个水产养殖户和300多个水产代理商。建成6个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创立水产品品牌65.43万个。2012年,沙家浜现代渔业产业园成为省级现代渔业产业园,命名为江苏省常熟现代渔业产业园。2013年沙家浜镇水产品总产量为11081吨,2014年为9734吨。到2015年,水产养殖已成为沙家浜镇农业的支柱产业,年产量1.1.4万吨,约占常熟市水产品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总产值近7亿元,占全镇农业总产值的90%。

农业

沙家浜地区种植的作物一直以水稻、小麦(小麦、大麦、小麦)和油菜为主。民国时期,由于地势低,全国72%的耕地只能种一季稻,部分高田为双季稻麦(油);正常年份水稻亩产100公斤左右,小麦50公斤左右,油菜15-20公斤。6月1950至7月1951进行土地改革。从1953到1956,互助小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相继成立。1958成立人民公社和生产队。20世纪50年代,一茬逐步改为两茬,粮食产量逐年增加。1969年建立了100亩蔬菜种植基地。六七十年代种了三茬。蘑菇从1972开始种。1978见证了蘑菇种植的热潮;同年以来,许多高产作物相继建成,对农业生产起到了示范和推广作用。20世纪80年代,稻麦两熟制全面恢复,蘑菇种植逐渐停止。1983年初,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94至1995,创建全国农教结合示范区。1998以后,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建设对土地的占用,粮食种植面积逐渐减少。21世纪初,高产药方逐渐被淘汰。2014年沙家浜镇耕地面积2291公顷,其中高标准农田333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65公顷,总产量1661吨,蔬菜作物播种面积61公顷,总产量2179吨;农业机械总功率9926千瓦;农业总产值7.45亿元。总结

明末清初,金毛吉谷馆的刻板印刷规模较大。民国时期有铁、木、竹、划船、纺织、缝纫等四家碾米厂和手工作坊。六七十年代,开办了农具厂、服装厂、石灰水泥厂、化肥农药厂、糖厂、造船厂等社区办工厂。从65438到0979,镇办、村办工厂增多,建材、化工、纺织行业起步。上世纪80年代,每个村都有工业企业,到1992,乡镇办工业企业有47家。第一家民营企业成立于1993。20世纪90年代末,所有乡镇企业都转变为私营企业。长昆工业园规划建设于2001,分为五个区域,规划面积1099.45公顷。到2009年,沙家浜镇已形成机械、轻工、电子、建材、纺织、化工、服装等七大工业门类和光电信息、装备制造、玻璃模具、休闲服装等四大新兴产业体系。其中,轻工业以玻璃模具为主,私营企业44家,个体企业66家;机械行业私营企业58家,主要生产电缆、矿山专用设备等产品;服装行业私营企业107家,个体企业305家;化工企业28家,主要生产橡胶、染料、医药化工、生化化工、垫片等产品;有35家纺织企业。2014年,沙家浜镇共有工业企业512家,其中私营工业企业484家。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1.9亿元;工业总产值2961084亿元,比2013增长8.9%;工业销售收入278.73亿元,工业利税654.38+0.50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5家,产值251.438+0亿元,占全镇的85%。

主导产业

到2015,玻璃模具产业、服装产业、太阳能光伏产业将在沙家浜镇工业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玻璃模具行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兴起,90年代实现量的增长。2008年,沙家浜镇被中国日用玻璃协会器皿专业委员会授予“中国玻璃模具之乡”称号。截止2015年末,全镇玻璃模具企业超过100家,玻璃模具产量约占国内市场份额的70%。

服装产业以常熟服装城为主。2004年,沙家浜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和中国服装协会命名为“全国休闲服装名镇”。2015年,服装行业产量占总产值的三分之一,服装、纺织、印染、毛衫生产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

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始于2010,2015新能源项目有15个。2015-1-8月,新能源产量占沙家浜镇总产值的50%以上,是支撑全镇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沙家浜成为全国重要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沙家浜镇的第三产业主要是旅游服务业。2014年,沙家浜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4603人,服务业投资10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95438+000亿元。

旅游业

文革期间,由于京剧《沙家浜》的传播,沙家浜的名字家喻户晓,游客络绎不绝。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陈列室建于1971年。展厅在1974闭馆前,接待了110000名参观者。1988改建的沙家浜革命历史陈列馆、昆承湖游泳馆开放,1989开放天然芦苇4公顷。沙家浜景区于1991正式对外开放,游客蜂拥而至,6-8月日客流量达1000余人次。新民晚报1999景区由前荡村焦沙家浜镇管理。2000年以来,先后举办了沙家浜阳澄湖大闸蟹美食节、阿庆嫂民俗风情节、中国常熟沙家浜旅游节、沙家浜啤酒节、沙家浜风筝节、沙家浜红色旅游节、沙家浜湿地节。5438年6月+2005年10月,沙家浜旅游发展公司成立;3月,横泾老街影视基地落成。2007年,旅游人数超过654.38+0万。2009年,沙家浜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成立。2010沙家浜镇被授予“全国特色山水旅游名镇”称号。2013,沙家浜景区被确立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并被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2014年,沙家浜景区接待游客265438+万人次,较2013年增长5%,实现自营收入1100万元,较2013年增长14.7%。

商业和贸易

国内企业集中在唐史和横泾两个集镇。其中,唐市场建于明代,是常熟四大镇之一。民国时期,河东街是商业中心,油坊、米店、鱼店、茶馆、屎店繁荣。抗日战争爆发后的商业萧条。1952分别在唐史和横泾成立了供销合作社。1955开始转型私企,成立合作店。1965,唐史和横泾分别成立合作商业中心店。1979以来,私人商业和集市贸易恢复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市场已经建成和重建。唐商厦建于1989。1999供销社开始转型。2009年,沙家浜镇共有个体商户2355户,其中批发零售户1059户。2010,新建的唐农贸市场开业;仅唐史、横泾供销社保留1-2人;全镇有3个大闸蟹交易市场,2000多个摊位,年销售量1.5万公斤。2014年,沙家浜镇实现集市贸易额7312万元,外贸供应24.87亿元,自营出口3.95亿美元。沙家浜镇商品交易市场一览表(2010)市场名称开业时间建筑面积唐市场2010 9月14726平方米沙家浜市场1998 1998 2月4050平方米沙家浜阳澄湖大闸蟹交易市场1997 65438。

晚清时期,唐朝有永春、元大两家典当行,俗称“南当”、“北当”。1934,中国农民银行在唐史镇成立。1937,农行和典当行都倒闭了。抗战胜利后,农民银行恢复营业,唐信用合作社成立。由于物价飞涨,农行和信用社1948注销。1951中国人民银行常熟县支行唐城营业所成立。1953,唐史、横泾信用合作社成立。1961,唐城区营业所变更为中国人民银行唐史分行。同年,中国人民银行横泾营业所成立,1963撤销。常熟县农业银行唐史营业部成立于1964,撤销于1965。1972中国人民银行横泾营业所复建。1980重建农行营业厅,与信用社合署办公;中国人民银行基层营业室移交给中国农业银行基层营业室,撤销中国人民银行唐史分行。横泾营业所更名为芦荡营业所。中国工商银行唐史储蓄所成立于1987。1992,芦荡营业所更名为中国农业银行常熟分行沙家浜办事处。1996信用社和农行分开了。2005年,工商银行唐山办事处撤销。沙家浜农村商业银行成立于2001。截止2014年末,沙家浜镇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8.89亿元,人均储蓄存款5.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