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有没有受到文革的影响?
1962年5月中旬,也就是溥仪自由择偶并建立幸福家庭的两周后,已经出现了轻微的血尿,这是肾癌的前兆。但一直不被重视,被中医诊断为“膀胱热”,早期未发现癌细胞。
后来溥仪又血尿了。经西医检查,医生以为是“前列腺炎”,未能及时发现是癌病变。此后疾病一直困扰。
周恩来总理带着溥仪陪同外宾,发现溥仪已经住院。周总理亲自打电话通知政协副秘书长沈伯春:“溥仪的病一定要治好。”不久,在周恩来的亲自护理下,溥仪在北京协和医院被确诊为膀胱恶性肿瘤,并进行了手术。
之后溥仪的健康每况愈下,恶性肿瘤多次复发,一次次住院,多次手术。中央部委和政协非常关心溥仪的病情,多次派人去医院看望。
溥仪住院期间,佟、宋希濂夫妇、总理府夫妇以及杜、郑廷颐、周振强、沈醉等都多次到病房看望溥仪。
载涛和七叔溥杰,还有溥仪的姐姐和姐夫经常来医院。李夫人则随侍在侧,几乎片刻不离。这些都让生病的溥仪感到特别温暖,得到了极大的安慰。一种幸福感,超越小家庭的幸福感,在溥仪心中油然而生。
恶性肿瘤在溥仪体内继续发展,病情加重,但治疗不断受到干扰,并不顺利。“*”这个*在全国越来越严重。
附近的高音喇叭也在昼夜不停地叫着,溥仪夫妇一直生活在噪音、恐慌甚至无休止的混乱中。此时著名的协和医院已经换成了“反帝医院”的招牌,派系“内战”普遍发生。溥仪住在高倩病房也成为协和医院两派斗争的焦点之一,“造反派”扬言要驱逐溥仪。李连夜跑到来。溥杰迅速向领导汇报,领导又向周总理汇报。周总理为此亲自致电协和医院,并作出明确指示:要让溥仪继续住在病房,并给予精心照顾和认真治疗。
协和医院向国务院总理办公室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提交了一份关于溥仪病情的报告。看完报告后,周恩来指示政协* * *与协和医院商讨具体治疗方案,为溥仪送去温暖和关怀。
到1967年9月底,身患绝症的溥仪让任何名医都焕发了青春。渐渐地,一个平时极其疼爱妻子的丈夫,因为执念而无法照顾自己。就连李也不得不照顾他的脸、脚和衣服。
溥仪靠在高高的枕头上,紧紧地握着妻子李的手。
“我心里很清楚,我马上就要死了。这么长时间我都不想告诉你这件事,因为我怕伤了你的心。我的病是无法治愈的。我曾经告诉过你,现在科学发达了,我可以治好我的病。我说这些只是为了安慰你。我早就知道我的病不会好了。”
“我这一生,当了皇帝,也当了新中国的公民。家还是不错的。现在它终于结束了...我在意的是:第一,对不起党。把我改造成一个新人并不容易。在其他国家,一个封建君主很难成为公民。中国* * *改造了我这样一个人,我却没有为党做任何事情。第二,对不起。我们才结婚五年多,现在就要离开你了。我老了,各方面都对不起你。你又弱又病,我什么都没有了。以后怎么活?现在是' * '了,谁还能管你?我最担心的是你的事!”
李忍着眼泪安慰溥仪:“你不用担心,多保重!”!当你稍微好一点的时候,我们一起去北海和颐和园。“溥仪正在一分一秒地接近他生命的终点。
最后的夜晚终于到来了。溥仪躺在人民医院的病床上,已经昏昏欲睡几个小时了。等待的亲友都在期待他睁开眼睛。
下午10左右,溥仪突然眼睛一亮,又说话了,好像头脑很清醒。前来探望的范和李已经在病床边静静地等了一个多小时。这时,范韩杰看着溥仪的脸问:“老溥,你还认得我吗?”
“没错,你就是老范韩。”溥仪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她的发言相当清楚。
这时,李打断了的话,“我们已经等你很久了,还得赶末班车回去。现在我们该走了,你好好休息吧!”
然而,溥仪急忙摆手,对李乙雪说:“老李,先别走,你要等我二哥。”溥仪停顿了一下,似乎想到了什么。他几乎是在喊,“快点去找孟医生。等孟博士来了再走……”孟医生是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的主治医生,一直主管溥仪的医疗工作。老范和老李开始注意到溥仪的脸上露出了怜悯和痛苦的表情。
然后溥仪用微弱但极其清晰的声音继续说:“我应该还没死!我必须为国家工作!请你帮帮我,马上去找孟博士……”李毅去找孟大夫,只见溥仪一把抓住孟大夫的手,不停地重复:“救救我!我想为我的国家工作,请帮助我!我想为国家工作……”
“你不要害怕,你的病会慢慢好起来的。你还有机会为你的国家做事。”孟大夫的安慰起了作用,溥仪变得开心起来,脸上带着天真的笑容。
然而,安慰终究是安慰。当溥仪再次安然入睡时,孟大夫悄悄告诉老范和老李:“溥仪先生今晚来不了了,你们刚才也看到他很清醒。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末班车的时间快到了。老范和老李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溥仪的病床。临走前,两人还特意给溥仪盖上了被子。骨瘦如柴的溥仪让朋友们感到难过和难受。
睡着的溥仪再也没有醒来,转过身来。伤心欲绝的李一直紧贴着丈夫的身体。两个在溥仪家工作过的保姆也红着眼睛坐着。英三姐的孩子光宗在病床边抽泣着。
就在溥仪停止呼吸的前几分钟,他的二哥溥杰闻讯赶到。一两分钟后,爱新觉罗·溥仪长吸一口气后安详离世。此时,李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巨大悲痛,伏在丈夫的身上放声大哭。时间是1967 65438+10月17日凌晨2: 30。
(编辑:花梦)
文章节选自末代皇帝溥仪的生卒年代。作者:王庆祥张林平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1967 10 6月17日凌晨两点15爱新觉罗溥仪因肾癌晚期在北京人民医院永远闭上了眼睛。
(补充说明:1964是溥仪最幸福的一年。这一年,他的书《我的前半生》终于由付梓主编;他和妻子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的访问团,见证了新中国十年来的建设成就。更重要的是,他成为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的成员。1964 12.30,溥仪带着一张红色封面印着烫金的出席证出现在政协四届一次会议大厅。这是他第一次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参加会议。会上,溥仪做了发言,通过现有的发言,可以看出他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说:“今天,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在这里发言,感到非常兴奋...最近,许多外国记者访问我,他们认为像我这样的人能在新中国存在是一个奇迹。他们不仅活下来了,而且还活得很好,这让他们很不解。在我们的社会里,确实有这样的奇迹:把战犯改造成新人!”
4月1964,11,杜甫刚刚绽放的井冈山,迎来了以溥仪为首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文史委员参访团”。代表团成员都是过去的著名人物——杜、宋希濂、范、王、廖耀湘等。曾任国民党战区陆军司令长官的和仅次于戴笠的沈醉。
下午5点左右,豪华轿车停在井冈山宾馆门口。代表团成员陆续下车,仰望沐浴在夕阳余晖中的山城。车开进茨坪,人们指着路过的树和房子说个没完。
有句话叫人开心就开朗。不久前,被任命为政协委员的溥仪看着远处连绵不断的峰峦和云雾缭绕的群山,以及附近掩映在树丛中的高楼大厦,激动地大声说:“眼见为实!我不明白毛主席为什么不去别的地方,而选择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现在,我明白了。”
溥仪动情的讲话引起了议员们的兴趣,连溥杰也从车上下来了。范韩杰好奇地问,“告诉我们,你实现了什么?”
溥仪若有所悟地点点头,指着那些青砖红瓦的建筑说:“你看,这里这么多房子,都可以给红军用。难怪毛主席要来这里。”
溥仪的话一落,文史委员们大多捂嘴微笑,也有人摇头轻声嘀咕。陪同参观的江西省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向溥仪解释说:“这些高楼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是专门为前来参观的中外来宾设计的。以前是深山沟,只有十几间土墙房和普通人家的杉木房。”
溥杰忍不住有些抱怨:“你不看看,这些建筑都是新的。”
此时,被分裂的溥仪并没有看到任何尴尬。他只是略带不好意思地回答:“所以,我弄错了。”
当晚,在宾馆二楼的大堂休息室,井冈山管理局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长吕向代表团介绍了井冈山斗争的历史,也谈到了茨坪的情况:这里有几百里大山,粮食产量不到一万吨,人口不到两千。朱茂的红军住在群众腾出来的杂屋里,或用门板当床或睡在稻草地上,铺着细线地毯;官兵们穿着凉鞋和轻便的衣服;同盆吃红米野菜汤,缺油缺盐...
鲁云松结束了介绍,溥仪第一个发表感想:“哦,我明白了,毛主席和红军在井冈山很辛苦,没有楼房住。”
参观博物馆的深刻感受
4月12日,代表团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该馆始建于1958+00年,于次年国庆节开馆,馆内收藏了一批反映当年斗争历史的珍贵革命文物。溥仪对《朱德的扁担》很感兴趣。听了讲解员的介绍,他用疑惑的语气问了一个问题:“这真的是朱总司令拾粮的那根杆子吗?”讲解员以肯定的语气回答:“对,是朱总司令用的。当时他四十多岁,是红四军军长。他忙于军事和政治事务。大家都劝他不要爬山去捡食物,他也没办法,只好把自己的杆子“偷”出来藏起来。而朱先生又找了一个,在上面写了“朱德的杆子,不要带在身边”的字样。这样一来,大家再‘偷’他的杆子就不好了。”
文史委员们被朱德与战士同甘共苦、身先士卒的模范行动深深感动。但谁也没想到,溥仪先是抬头看了看天花板,然后天真地问:“我怎么没看见朱司令在北京挑粮呢?”
听到这个问题,大家又摇头大笑。宋希濂解释说:“朱总司令现在还有必要在北京挑粮吗?那是一段艰难的战斗时光。山上没有足够的食物,我们必须下山去采摘。朱老师以身作则,带头挑食。你没看到板上写的——朱德拾粮,粮绝可靠。”
溥仪听了这话,长叹一声,有些理解地说:“朱司令真伟大!”
在“朱德的扁担”的板子旁边,陈列着两首红色歌谣——红米和干稻草。溥仪看到后,大声朗读,然后抄在本子上,对自己点点头:“好!很好!”
参观第三陈列室时,溥仪站在反映地方武装领导人袁、的牌匾前,久久驻足观看。解说员对两位竭尽全力支持红军建立根据地的“山大王”的介绍,顿时引发了他心中的万千思绪。他盯着袁和王的照片看了很久,郑重而缓慢地对随行的省政协文史委主任说:“如果我是末代皇帝,袁和就是最后的青林。还是* * *伟大啊——最后的绿林,最后的皇帝都蜕变了!”
溥仪的这番话无疑让大家大吃一惊,觉得“溥仪皇帝”说得有见地,有水平,都点头表示赞赏。省政协文史委主任自言自语地重复着“最后一片绿林”这几个字,觉得新鲜贴切,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黄洋界的诗
第三天,溥仪一行在吕的陪同下参观了。海拔1343米的黄洋界是井冈山军事要塞外围最陡峭的前哨。站在这里放眼望去,只见群峰高耸,天连云,谷深山静,森林连绵。景色非常壮观。访问团登上世界之巅,来到“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顶端,观看镌刻着毛主席诗词《西江月·井冈山》的纪念碑。溥仪念出第一个字,然后低下头,庄严地行了个礼。
熟悉井冈山斗争资料的鲁口若悬河,向大家介绍了保卫战的大致情况:1928年8月30日,湘敌四个团向哨所发起进攻,守山红军在五井、茅坪、大隆等地数千武装农民的配合下,以木滚石、松木炮、竹钉阵为武器,将其逐一击退。最后从军械部抬来一门修好的迫击炮,一发炮弹打到了敌人的团部。敌人以为红军大队回山了,连夜逃跑。在回黎途中,带领红军大队听到保卫战胜利的消息,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一行字。
溥仪听了介绍后,激动地走到面前,和他握手说:“你的介绍很感人,谢谢!”然后,他转身踱了几步,略作思考,对大家说:“溥仪无能,愿献诗一首,请大家正直。”他的眼睛闪着亮光,嘴里充满魅力地背诵着:
红旗遍地,妇孺喧哗,小米浮在海里,倍感孤独。
炮声在黄洋界轰鸣,白色的土匪是平原和无辜的。
千面红旗环山,万人冲向妇孺。
矛、木、石成为天然屏障,狂傲的敌人夜避室内。
溥仪一口气唱完,满脸笑容地看着大家。
溥仪敏捷的诗意和语调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不要和毛主席平起平坐”
溥仪一行从黄洋界驱车南下,来到大京参观毛主席故居。这座土木结构的九排瓦房,外墙全是石灰粉,相当雄伟。解说员说:这栋房子原来是广东一个木材老板建的,曾经是王佐绿林队的营地。当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离开荆竹山时,王佐派人欢迎部队在这里休息。同时,红四军军部、红军诊所、大井乡工农兵政府均设在其中。国民党军于1929年2月初攻占井冈山,四面放火烧了这个“红军老巢”,只留下一堵20多尺长的墙。现在的房子是1961在原来的基础上重建的。
溥仪等人走过屋内的四个天井和九排厢房,参观了所有的旧址,并跟随讲解员来到屋外的大晒台。讲解员指着一块摆着小方桌的石头说:当年毛主席经常坐在石头上看报,思考问题,所以被称为“读书石”。
溥仪以为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听完介绍,他才知道这块石头的来历非同一般。他肃然起敬,弯下腰,像捧着圣物一样用手轻轻抚摸。杜见他深情虔诚的表情,说:“你不妨上去坐坐。”溥仪马上说:“嗯,我怎么敢像毛主席那样坐在上面呢?”解说员想笑,解释道:“坐在石头上也不错。游客要上去坐。”策展人鲁也说:“坐着就能得到毛主席的不朽精神。”溥仪稍微犹豫了一下,很认真地说:“别人是别人的,我呢...我不能和毛主席平起平坐。”平时善于活跃气氛的沈醉用幽默的语气说:“你不是皇帝老子吗?”溥仪听了,连连摇头摆手,有些慌张地说:“我不能这么说。我是什么,皇帝老子?”只有毛主席才是英明的领袖!"当他们看到他如此匆忙时,不禁真诚地笑了起来。"”溥杰王子指着他的弟弟说道,“我在和你开玩笑。"
“嗯,这个玩笑不能开了。”溥仪还是那么严肃,一本正经逗乐了大家。
溥仪在井冈山之行中学到了很多新东西,心灵得到了过去没有的启迪和教育。回京后,他把自己的思想收获和体会以书面形式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其中一段写道:“这次井冈山之行,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革命是多么艰难曲折,党和毛主席是多么正确伟大!”(来源:凤凰网)